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揭秘 |《三毛流浪記》誕生記

《三毛流浪記》70歲了。 這個出自著名漫畫家張樂平筆下的大頭、圓鼻子、三根頭髮的漫畫形象, 已經陪伴了好幾代讀者。 7月8日, 張樂平之子張慰軍作客上海圖書館, 和大家分享他記憶中有關自己父親和他創作的“三毛”的點點滴滴。

講座還未開始, 會場裡早已座無虛席。 頭髮花白的老讀者隨身攜帶著漫畫書, 重溫“三毛”的故事;年歲尚小的新讀者, 則對講座後的張樂平故居之行充滿了期待。 瘦瘦小小, 頭上永遠豎著三根毛發的“三毛”, 幾乎是所有人共同擁有的童年記憶。

張慰軍說, 最早的“三毛”故事發表於1935年7月28日的《圖畫晨報》, 是一組沒有文字的四格連環漫畫。 此後, 張樂平的創作也都以這種形式為主。 當時幾乎沒有以兒童為主角的漫畫, 而略去文字對白, 僅以畫面來說故事, 無疑也是個大膽的嘗試。 “以小孩為主要形象, 讀者主要是小孩, 他們識字不多,

這樣畫是為了讓大家都能看懂。 ”這時候的“三毛”, 是一個上海弄堂裡的孩子, 比較調皮, 但也有正義感, 就像隔壁鄰居家的頑童。

很快, 抗日戰爭爆發了。 1937年8月, 上海成立救亡漫畫宣傳隊, 畫家葉淺予擔任領隊, 張樂平擔任副領隊, 開始在全國各地進行抗日漫畫的宣傳。 中國美術電影開創者特偉、國旗國徽設計者之一的張仃、女漫畫家梁白波都是宣傳隊的一員。 40年代初, 救亡漫畫宣傳隊因缺少經費等原因而解散。 但張樂平仍堅持孤軍作戰, 在抗戰前線以漫畫宣傳抗日。

“父親出身貧苦, 一直堅定地站在平民百姓的立場創作。 戰爭又給了他洗禮, 他的創作技巧, 在抗戰期間有了鮮明的提升。 ”張慰軍說。 抗戰結束後, 張樂平開始了新的漫畫創作。

1946年, 他在《申報》上連載《三毛從軍記》, 深受讀者歡迎。 《三毛從軍記》也成為中國第一部沒有文字的長篇漫畫。

1947年初, 有一次回家路上, 張樂平看到了三個流浪的孩子正圍著小爐子烤火。 而第二天早上, 當他再看到這些孩子時, 卻發現有兩個孩子已經凍死了。

表達流浪兒童生活的強烈願望, 促使他拿起筆, 於是, 《三毛流浪記》就此誕生。 1947年起, 《三毛流浪記》開始在《大公報》上連載, 斷斷續續連載了一年多, 一共兩百多幅, 每幅都有主題。 兼具幽默與諷喻的三毛故事, 笑中帶淚, 發人深省。 賣報紙、擦皮鞋、當學徒……瘦削矮小的“三毛”牽動著所有上海市民的心。 “《三毛流浪記》, 很苦的。 ”年過七旬的老讀者至今仍感慨不已。

在一篇發表於報刊的舊文章裡, 張樂平曾剖白了“三毛”的創作歷程。 “環繞在我周圍的正是成千成萬的三毛, 我從小就和這些識與不識的三毛身貼著身, 心貼著心;我甚至可以這樣說, ‘我就是從三毛的世界長大!’” “我畢竟勇敢地捨棄用連篇累牘的文字說白來創作三毛了。

我每次新到一個地方, 甚至我每天離開自己的屋子走到每一條大街上, 我都可以看見我要創作的人物。 他們永遠骨瘦如柴, 吃不飽, 穿不暖, 沒有以避風雨的藏身之處……”張樂平的創作離不開他所關切的社會生活, 他筆下的“三毛”, 也從弄堂中走出, 成為更動人的形象。

在張慰軍的印象裡, 父親張樂平最喜歡孩子, 一有空就去中福會幼稚園或者少年宮, 和孩子一起寫生、畫畫。 “五原路的故居裡, 我家住樓上, 家裡七個小孩。 樓下住的電影人韋布一家, 兄弟姐妹有八個人, 大家戲稱‘七上八下’。 ”

(編輯郵箱:scljf@163.com
文/張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