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航“月宮一號”將挑戰200天密封實驗

7月9日上午,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舉行“月宮一號”換班儀式, 第二組入艙挑戰200天密封實驗, 第一組4位大學生志願者完成了60天密封實驗後,

將於當天下午5點走出北航“月宮一號”實驗室。 圖為北航第二組4位大學生志願者在“月宮一號”換班儀式上進行艙外宣誓。 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千龍網北京7月9日快訊7月9日上午,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第一組4位大學生志願者完成了60天密封實驗後, 與第二組4位大學生志願者換班。 第二組大學生志願者今起入艙接力參與“月宮365”實驗, 在“月宮一號”中密封環境中生活和工作200天。

“第一組大學生志願者將在今天下午5點完成工作交接後, 走出北航‘月宮一號’實驗室。 ”據“月宮一號”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劉紅教授介紹, “月宮365”實驗自2017年5月10日開始以來60天內, 按照既定實驗計畫順利開展。 第一乘員組4人的各項生理指標均被準確記錄,

艙內各項設備運轉正常, 大豆、油莎豆、小麥、芋頭等作物生長情況良好。 按照該實驗設計, 60天進行換班, 第二組進艙與第一組進行約10小時的工作交接, 系統在此時間段要為8名乘員提供生命保障, 此舉對於系統來說是高負荷的衝擊, 考察系統在短時間內抗高負衝擊的能力。 隨後, 一組4名志願者出艙, 二組4名志願者將繼續駐留生存200天, 此前在此類系統中駐留生存時間最長的記錄由俄羅斯保持, 為180天。

根據前期的測試和實驗設計, 第二乘員組的代謝高於第一乘員組, 該實驗將研究在不同代謝水準的乘組變換時系統的穩定性, 驗證和發展系統長期運行調控技術。 此外, 該實驗還將研究人長期在幽閉環境中的心理變化,

自然光節律對人的情緒的影響, 腸道微生物與人的情緒變化之間的關係, 不同種類的植物對人的情緒調控作用等。

據千龍網記者瞭解, “月宮一號”即“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地基實驗裝置”, 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該技術, 這項研究對保障中國載人月球基地及火星探測等航太計畫的順利進行、保障太空人生命安全和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閉環回路生命保障技術, 是未來月球、火星基地等載人深空探測所需的十大關鍵技術之一, 且由於其難度和複雜性高而優先順序最高。 “月宮一號”實驗團隊利用此次“月宮365”大科學實驗, 將要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

推動中國航太深空探測技術的發展, 是完成世界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中國領航的重要契機。

自2004年起, 北航劉紅教授團隊瞄準國家載人深空探測重大需求, 懷揣著月球夢, 團結協作, 堅韌拼搏, 經過近10年的執著奮鬥, 建立了面向空間生命保障的基本理論和技術體系及研究方法。 2013年10月, 劉紅教授團隊集成所取得的理論和技術研製出地基綜合試驗系統“月宮一號”。 2014年1月至5月, 劉紅教授團隊成功進行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試驗, 密閉試驗持續了105天。

在當天上午,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校黨委書記張軍院士,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院士,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站專案副總設計師侯永青等領導,

一同出席了此次換班交接儀式。

7月9日上午,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舉行“月宮一號”換班儀式, 第二組入艙挑戰200天密封實驗, 第一組4位大學生志願者完成了60天密封實驗後, 將於當天下午5點走出北航“月宮一號”實驗室。 圖為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軍在此次換班儀式上囑咐志願者們要發揚航太精神。 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千龍網記者 于振華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