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國藩的處世哲學,受益匪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 不可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 以德求官, 禮治為先, 以忠謀政, 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活在當下

1、既往不戀, 當下不雜, 未來不迎。

【解釋】:過去的不再留戀, 現在的不胡思亂想, 未來的不去迎合。

【啟發】:已經過去的往事就不要留戀, 再高的成就也不要放在心間;過去發生的不愉快的事就不要再去糾結, 因為已經發生的事再過糾結也無法改變, 不如嘗試著臣服, 全然接受既定的事實。

將來的事情即使再美好, 也不要刻意的逢迎, 畢竟未來的事情又有誰能說得清呢?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當下的做好, 不去胡思亂想。

不忘初心

2、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

【解釋】:當我們身處高處時就會發現很多絢麗的花朵, 高山和流水本來是相互纏綿的, 但因為知道不可能長久地相處, 所以彼此也只能無奈地擦肩而過。

【啟發】:人要有自知之明, 不要輕易受外人的影響而失去了原本理智的判斷,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不為誘惑所動, 欲望不能太過膨脹。 不忘記自己的本心, 才能認清自身和身處的世界, 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推己及人

3、唯正己可以化人, 唯盡己可以服人。

【解釋】:唯有自己行為端正, 才可能去感化影響別人;唯有全力以赴盡人事, 才能使他人折服。

【啟發】:在沒有做好自己的前提下就沒有資格對別人的所做作為去指手畫腳, 只有自己行為端正了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他人。 有時雖天命難違, 但也要努力地拼盡自己的全力去實現某一目的, 當別人為你的行為折服的時候, 你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遵循中庸

4、清高太過則傷仁, 和順太過則傷義, 是以貴中道。

【解釋】:人不能太清高, 這樣有損與他人相親相愛, 人也不能太過和順, 不然就會有失自身正直的行為, 所以為人處世要講究中庸之道。

【啟發】:做事不要太講原則, 要有容納別人缺點的肚量;做人不要太孤傲不然會讓人產生距離感, 從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做人也不要太和順,不然會讓人覺得溫柔可欺,而失去自我。所以為人處世要堅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調和。

善斷共利

5、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解釋】:取得的利益不可以自己一人獨吞,這樣很容易就會失敗。做事情前要聽從別人的意見但不可以大量地聽取意見,不然你就會難以決斷。

【啟發】:事情的成敗不僅取決於實施者對事情的瞭解,更加取決於實施者的意志和決心。聽從太多人的意見反而容易失去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讓決心動搖。做人不能過於貪婪,不然什麼也抓不住。學會與他人利益共用,甚至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事業才能更長久。

不爭強好勝

6、迎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解釋】:喜歡爭強好勝的人,肯定沒有什麼真正比人強的本事,就算勝了別人,自然也算不上勝利。

【啟發】:爭強好勝的人往往欲望太高,而欲望太高就會活得很累。處處與人爭鬥,即使爬到了很高的位置最後卻會眾叛親離,沒有朋友。謙虛忍讓表面上看是損與禍實際上卻是益與福。有些東西不該是你的,你爭也爭不來,該是你的東西,不爭也會有的。

從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做人也不要太和順,不然會讓人覺得溫柔可欺,而失去自我。所以為人處世要堅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調和。

善斷共利

5、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獨利則敗,眾謀則泄。

【解釋】:取得的利益不可以自己一人獨吞,這樣很容易就會失敗。做事情前要聽從別人的意見但不可以大量地聽取意見,不然你就會難以決斷。

【啟發】:事情的成敗不僅取決於實施者對事情的瞭解,更加取決於實施者的意志和決心。聽從太多人的意見反而容易失去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讓決心動搖。做人不能過於貪婪,不然什麼也抓不住。學會與他人利益共用,甚至犧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事業才能更長久。

不爭強好勝

6、迎好勝人者,必無勝人處,能勝人,自不居勝。

【解釋】:喜歡爭強好勝的人,肯定沒有什麼真正比人強的本事,就算勝了別人,自然也算不上勝利。

【啟發】:爭強好勝的人往往欲望太高,而欲望太高就會活得很累。處處與人爭鬥,即使爬到了很高的位置最後卻會眾叛親離,沒有朋友。謙虛忍讓表面上看是損與禍實際上卻是益與福。有些東西不該是你的,你爭也爭不來,該是你的東西,不爭也會有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