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安網評:深化改革激發農村農業發展內生活力

7日上午,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記者會上,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題回答記者提問。 今年中央下發了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十四個1號文件, 提到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 韓長賦說,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域性、方向性的問題。 (3月8日《人民日報》)

兩會熱點議題自然繞不開年初中央印發的一號檔, 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培育農村新動能新產業。 儘管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 中國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

經濟體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農業在經濟產出中的貢獻不足一成, 但這並不說明我國工業和服務業的發達。 相反, 對於擁有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來說, 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未來, 都面臨著糧食供應平衡的危機。 目前, 中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到瓶頸期, 唯以化改革激發新動能找到新的突破點形成新的增長點, 開闢出農村農業發展的新境界, 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性矛盾, 推動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

深化惠農改革是必須堅持的全域性、方向性問題。 目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三個問題, 適應市場需求, 改善農產口供求關係;提高農業的品質和效益, 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提高競爭力。 顯然, 深化供給側改革, 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 以改革為方法, 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 通過去庫存、補短板、增效益、育主體、增動能, 平衡供求關係、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型農業。 目前, 按照既有的模式, 農業的發展潛力已經十分有限, 必須從各個方面尋找突破口、找到著力點。 一方面深化農業農村機制體制改革創新, 盤活既有土地資源、旅遊資源、人力資源, 健全農村市場體系, 確保在法治化環境下合理有序培育發展農村新經濟;另一方面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 加速推動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經營, 確保糧食生產供應能力不下降。

深化改革激發農村農業發展內生活力。 農業是農村的根本, 建設新農村必須以農民為本,

以農業為根。 目前, 雖然很多地區已經在推動農業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並已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 但對於大多數地方特別是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地方來說, 農業仍處於傳統的、分散的精耕細作模式。 顯然, 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於“最後一公里”, 重點在於農業欠發達地區, 需要中央到各地地方從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支持, 打破城鄉制度壁壘,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推動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建立完善農業產銷鏈, 深挖農業潛力, 激發農業新動能, 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持久的動力。

作者:伍文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