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旅遊+文化的方向與路徑

中華文化已經滲透到中國旅遊的各個方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遊客旅遊已成為一種文化消費。 因此, 在紛亂複雜的旅遊市場競爭中, 誰能更快更好地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 誰就能率先贏得這個市場。

旅遊+文化的四種方式

旅遊發展到現在, 與文化的結合愈加緊密, 這樣的結合目前大致有四種方式:

第一:景區觀光, 遊客沖著名山大川或著名人文景觀而去。

第二:與影視作品相結合, 旅遊地因某部影視作品被遊客熟知而被參觀。

第三:實地上演傳統文化, 讓旅遊地舊貌換新顏, 增加旅遊新亮點。

第四:以遊客購買欲為導向, 有針對性的“製造”旅遊文化產品, 給予遊客獲取產品過程的全體驗。

什麼樣的結合切實可行

以上種種結合方式又可大致分為兩種體驗模式:

一種是以物質收穫為主, 文化體驗為輔, 比較常見的是近年來如火如荼的鄉村旅遊。

另一種是以非物質收穫為主, 最典型的要屬少林和武當。 這兩處地方的主要“產品”就是中國功夫。 去這兩個地方旅遊觀光的遊客很多, 以學武為目的的遊客同樣數量眾多。

從收益以及可持續發展兩方面綜合來看, 以非物質收穫為主的體驗模式無疑是相對較好的一種發展方式,

但這種發展方式存在極大局限性, 只適用于少林、武當、陳家溝等有限的幾個習武勝地, 以及寺廟和道觀。

這裡有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就是重慶縉雲養生名山。 重慶縉雲山本是小有名氣的旅遊景區, 有“川東小峨眉”之稱。 之後, 當地政府為發展地方旅遊, 在縉雲山挖掘出了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道家養生文化。

總的說來, 旅遊和傳統文化結合的四種方式沒有明顯的孰優孰劣之分, 區別在於前三種方式遊客對於旅遊產品相關的文化內容屬於被動的接受, 而在最後一種方式中, 遊客是一種主動獲取的姿態。

因此對於具體的旅遊產品或者專案, 採用何種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只有合適與不合適之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