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中國青訓 路在何方?

這篇文章逗妹的觀點可能和很多讀者的觀點不相符, 因此逗妹會把不同的觀點放出來, 但拒絕謾駡。 同時, 由於逗妹才疏學淺, 有些資料可能會有出入, 以及歡迎大家留言交流。

在FIFA公佈的新一期男子足球排名上, 中國隊上升5位, 居世界第77位, 同時排名亞洲第8。 與此同時, 德國隊再次雄踞榜首, 自2004年歐錦賽以來, 德國隊的世界大賽成績都非常出色。

在今年夏天, 幾乎是以二隊參賽的德國隊獲得了聯合會杯的冠軍, 在歐青賽上, 德國U21隊也是連克英格蘭、西班牙等, 奪得冠軍, 可以說近幾年德國隊是“打遍天下無敵手”, 一時風頭無量。

相對的, 是中國隊目前有所起色, 國家一線隊在裡皮的帶領下取得了還不錯的戰績, 另外中超的U23新政讓各家俱樂部看見了體育總局是想在青訓方面有所作為的。 但是, 心是好的, 至於方法對錯, 實在是有待商榷。

當學業遇到職業

或許用德國青訓來比較, 並不是一個好的物件, 因為無論是從歷史, 還是現在, 還是各個方面, 中國和德國在足球方面的差距都是全方位的。 但是, 德國可以說是一種體系的代表, 包括義大利、英格蘭、西班牙等西歐的足球世界均是這樣一種青訓體系。

在德國, 或者說歐洲極大部分國家, 青年球員都是有雙重身份的——學生和球員。 在歐洲, 職業俱樂部、足協、業餘足球俱樂部以及學校都是有合作的。 首先從時間成本來看, 由於歐洲各國的城市化相對完善, 在各個街區就會有很多業餘足球俱樂部, 在學生放學之際便可來到家附近的業餘俱樂部進行訓練。 而且, 歐洲的學校放學是比較早的, 尤其是公立學校, 下午三四點就已經放學。

之後一部分優秀的球員便會被選拔到足球精英學校, 之後是俱樂部梯隊, 跟隨梯隊訓練, 進而被選拔到更高級別的梯隊, 甚至一線隊去踢比賽。 值得一提的是, 即使被選拔到了一線隊, 球員們的文化課也不會被中斷, 而是一直繼續下去, 直至畢業。 而且, 由於政府的補助與和職業俱樂部的聯合培養, 這些業餘俱樂部在培訓青少年球員時收取的費用相對較少。

相對而言, 在中國, 俱樂部的梯隊建設就很不規範, 多數俱樂部老闆們不願意投資建設青訓梯隊, 因收效並不好, 投資俱樂部梯隊出成績從時間上來看是最慢的。 而且“球員”和“學生”兩個身份是非常衝突的。 同時, 中國學校, 即使小學, 下午四點放學的也並不是多數,

升入初中以後, 由於考學的壓力, 下午六七點放學更是稀鬆平常, 更不要提高中階段的晚自習了。 放學後的時間寫作業還寫不完, 更不要提足球訓練了。 像這種業餘足球俱樂部, 不說國內有資質辦這種學校的單位就幾乎沒有, 在城市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建球場…您覺得現實麼?如果想成為一名球員, 除了在俱樂部梯隊接受訓練以外, 則是報考足球學校, 國內著名的恒大足校、魯能足校等一年費用均在數萬元, 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承受起來非常困難。 而且, 在這樣的足球學校中, 對於文化課的重視並不夠, 學生若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入各個俱樂部梯隊, 他也不再可能和普通文化生一起參加高考進入大學,
畢竟在足校根本不學這些。

在以德國為代表的西歐體系中, 其人才培養更多的是一個金字塔體系, 學校和業餘俱樂部構成了塔基, 二者相互間建立的聯動機制, 有利於培養青少年足球人口。 青少年訓練中心和足球精英學校構成塔身的第一層, 職業俱樂部梯隊構成塔身的第二層,職業俱樂部構成塔身的第三層,塔尖是頂級聯賽與國家隊。和這種體系相比,中國是沒有成熟的業餘俱樂部和俱樂部梯隊體制的,學校和職業俱樂部構成了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若想相互滲透,嗯,這個,很難。

鄰國日本

歐洲各國這樣的金字塔體系是有其優勢的,當然也有著其特定的國情。如歐洲各國人口均不多,且發展相對平均,並不會像中國似的北上廣深等城市的人口已經多到塞不下了,還有些城市到了晚上就是“鬼城”。這是國情原因,是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的。那麼再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從人口來說,日本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中國相差不大,那他們是否也借助了歐洲那種培養體系呢?

首先是俱樂部梯隊培養。日本J聯賽的俱樂部梯隊建設要比中國完善得多,日本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由各個職業俱樂部的U-12、U-15、U-18等梯隊構成。這一培養系統以培養職業球員為主,在經費、場地器材、教練隊伍等方面直接得到職業俱樂部的有計劃的資助。因此其硬體設施及培養品質上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俱樂部也會深入當地中小學推廣足球運動,很多俱樂部的U12梯隊就是當地小學校隊。

稍微對日本熟悉一點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學校的一大特色是社團活動,無論是小學還是初高中,而足球社團則是和職業化相溝通,很多學校的足球社團都非常出色,會有專業級的體育老師進行輔導,且日本是有全國級別的高中聯賽,水準非常高。

日本高中生的夢想,“夏之甲子園冬之國立”。每年夏天,日本高中的棒球聯賽決賽在甲子園球場舉行,冬天則在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行高中足球聯賽決賽。日本的高中聯賽創辦自1917年,至今整整100年的歷史,已舉行95屆比賽(中間因為戰爭停了5屆)。除東京有2個名額外,其餘46個縣有1個出線名額。他們先是在全日本地區進行預選賽,然後選出48支球隊在12月-1月在東京國立競技場進行決賽階段比賽。而且,每場比賽是全國直播,能容納6萬多人的國立競技場上座率能達到八成以上。而且每屆高中聯賽都是有應援經理的,應援經理都是日本當紅小花,如堀北真希、新垣結衣等人均擔當過此角色。

本田圭佑曾率領星棱高中闖進過決賽,有著相當優秀的發揮,隨後與大阪鋼巴和名古屋鯨八接洽,最終在高中畢業後成為了職業球員。而長友佑都也隨東福岡中學進行比賽,但並沒有取得太出色的成績,而是到了明治大學之後,才參加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最終被東京FC選中成為職業球員。

回首中國

和歐洲與日本相比,中國的足球體系與他們完全不一樣,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職業足球與校園是完全隔離的。在中國,當孩子進入這個足球“體系”後,球員就有可能成才,也有可能無法成才。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繼續從事足球運動,他將被完全被拋棄,永遠不得翻身。

但是在歐洲與日本,這樣的體系,在高中甚至大學階段,都是向普通學生敞開懷抱的,有一天你真的踢出名堂來,你也可以一躍成為職業球員,並走向更高舞臺,如長友佑都。

來看這樣一組資料,上一屆中國U16主帥張海濤曾私下抱怨,“2013年4月球隊第一次集訓時,足協提供了一本報名冊,上面標明,全國這個年齡段註冊報名的共218名球員,骨齡過關的有60名左右,絕對不超過70人。在這裡面,我通過電話聯繫到40多名球員參加集訓,集訓時再一查骨齡,發現只有16名球員合格。”該報導進一步提出,目前國內1993年之後出生的青少年球員約有7000人,而從1999年齡段為分水嶺,之後的適齡青少年球員竟然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2000年齡段有764名適齡球員,而2001年齡段就只有584人了。

與之相比的是,德國目前有將近1000萬的足球註冊人口,雄霸世界。在日本足協註冊的18歲以下青少年有50萬人。

逗妹曾經搜到了一篇報導,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憧憬起了中國足球的明天,“到2025年校園足球學校辦5萬所,足球人口5000萬,社會形成合力,想像那樣的遠景,心真的是醉了,陶醉了”。

對此,逗妹一直不理解,這所謂的5000萬,是像德國一樣的5000萬人,還是中國體系之中的5000萬,亦或是大家在學校裡上體育課上個課踢個足球就算足球人口了?如果這個體系不改變的話,中國職業聯賽僅僅有2級,這5000萬的人口中除了能成為職業球員的那些人,剩下的人……

當然,足球改革一向是大工程。這麼一項治本卻不治標的方法,誰願意去做呢?

職業俱樂部梯隊構成塔身的第二層,職業俱樂部構成塔身的第三層,塔尖是頂級聯賽與國家隊。和這種體系相比,中國是沒有成熟的業餘俱樂部和俱樂部梯隊體制的,學校和職業俱樂部構成了兩個完全獨立的體系,若想相互滲透,嗯,這個,很難。

鄰國日本

歐洲各國這樣的金字塔體系是有其優勢的,當然也有著其特定的國情。如歐洲各國人口均不多,且發展相對平均,並不會像中國似的北上廣深等城市的人口已經多到塞不下了,還有些城市到了晚上就是“鬼城”。這是國情原因,是一時半會兒改不過來的。那麼再看看我們的鄰國日本,從人口來說,日本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中國相差不大,那他們是否也借助了歐洲那種培養體系呢?

首先是俱樂部梯隊培養。日本J聯賽的俱樂部梯隊建設要比中國完善得多,日本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由各個職業俱樂部的U-12、U-15、U-18等梯隊構成。這一培養系統以培養職業球員為主,在經費、場地器材、教練隊伍等方面直接得到職業俱樂部的有計劃的資助。因此其硬體設施及培養品質上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時,俱樂部也會深入當地中小學推廣足球運動,很多俱樂部的U12梯隊就是當地小學校隊。

稍微對日本熟悉一點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學校的一大特色是社團活動,無論是小學還是初高中,而足球社團則是和職業化相溝通,很多學校的足球社團都非常出色,會有專業級的體育老師進行輔導,且日本是有全國級別的高中聯賽,水準非常高。

日本高中生的夢想,“夏之甲子園冬之國立”。每年夏天,日本高中的棒球聯賽決賽在甲子園球場舉行,冬天則在東京國立競技場舉行高中足球聯賽決賽。日本的高中聯賽創辦自1917年,至今整整100年的歷史,已舉行95屆比賽(中間因為戰爭停了5屆)。除東京有2個名額外,其餘46個縣有1個出線名額。他們先是在全日本地區進行預選賽,然後選出48支球隊在12月-1月在東京國立競技場進行決賽階段比賽。而且,每場比賽是全國直播,能容納6萬多人的國立競技場上座率能達到八成以上。而且每屆高中聯賽都是有應援經理的,應援經理都是日本當紅小花,如堀北真希、新垣結衣等人均擔當過此角色。

本田圭佑曾率領星棱高中闖進過決賽,有著相當優秀的發揮,隨後與大阪鋼巴和名古屋鯨八接洽,最終在高中畢業後成為了職業球員。而長友佑都也隨東福岡中學進行比賽,但並沒有取得太出色的成績,而是到了明治大學之後,才參加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最終被東京FC選中成為職業球員。

回首中國

和歐洲與日本相比,中國的足球體系與他們完全不一樣,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職業足球與校園是完全隔離的。在中國,當孩子進入這個足球“體系”後,球員就有可能成才,也有可能無法成才。但是,如果一開始就被排除在這個“體系”之外,任何人都不可能繼續從事足球運動,他將被完全被拋棄,永遠不得翻身。

但是在歐洲與日本,這樣的體系,在高中甚至大學階段,都是向普通學生敞開懷抱的,有一天你真的踢出名堂來,你也可以一躍成為職業球員,並走向更高舞臺,如長友佑都。

來看這樣一組資料,上一屆中國U16主帥張海濤曾私下抱怨,“2013年4月球隊第一次集訓時,足協提供了一本報名冊,上面標明,全國這個年齡段註冊報名的共218名球員,骨齡過關的有60名左右,絕對不超過70人。在這裡面,我通過電話聯繫到40多名球員參加集訓,集訓時再一查骨齡,發現只有16名球員合格。”該報導進一步提出,目前國內1993年之後出生的青少年球員約有7000人,而從1999年齡段為分水嶺,之後的適齡青少年球員竟然呈現出逐年下滑的趨勢,2000年齡段有764名適齡球員,而2001年齡段就只有584人了。

與之相比的是,德國目前有將近1000萬的足球註冊人口,雄霸世界。在日本足協註冊的18歲以下青少年有50萬人。

逗妹曾經搜到了一篇報導,中國足協主席蔡振華憧憬起了中國足球的明天,“到2025年校園足球學校辦5萬所,足球人口5000萬,社會形成合力,想像那樣的遠景,心真的是醉了,陶醉了”。

對此,逗妹一直不理解,這所謂的5000萬,是像德國一樣的5000萬人,還是中國體系之中的5000萬,亦或是大家在學校裡上體育課上個課踢個足球就算足球人口了?如果這個體系不改變的話,中國職業聯賽僅僅有2級,這5000萬的人口中除了能成為職業球員的那些人,剩下的人……

當然,足球改革一向是大工程。這麼一項治本卻不治標的方法,誰願意去做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