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京郊山間的極限挑戰,野趣徒步水泉溝

這是一次“無傷痕、不完美”的徒步旅行。 隨身攜帶的創可貼都物盡其用, 找到了主人。 若說什麼“痛並快樂著”, 也許會略顯矯情。 但畢竟, 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 必定是產生過情緒起伏的。 流年似水, 似水流年。 你我的心裡又能留下多少人, 多少事呢?能記起的, 無非就是當時的心跳吧!

圖&文/驢來驢去

早已聽聞, 水泉溝是北京郊區9大徒步穿越經典線路之一。 登山溯溪, 路線綜合, 適合初級戶外愛好者。 小驢雖不是“新驢” , 但此前一直對古道之類的平坦線路情有獨鍾。 到純天然、非景區的山間穀中肆意穿梭, 想來已然是15年前的事情了。

圖&文/驢來驢去

本想一展當年披荊斬棘的風采。 奈何臨行前一天撞傷了腿。 只得帶著一大片淤青, 踏上了徒步水泉溝的旅途。

圖&文/驢來驢去

此次徒步穿越的水泉溝中段叫做石浪穀。 因流水與石頭撞擊, 泛起層層浪花而得名。

圖&文/驢來驢去

一條不知名的小溪, 自黑龍潭大峽谷穿流而過。 谷中山水幽靜, 兩側怪石嶙峋。

圖&文/驢來驢去

由於水泉溝仍處於非景區的狀態, 並未被開發, 本應不為人所知。 卻不料遇到了如景區黃金周一般的人山人海。 許多戶外拓展團隊在教練的帶領下, 紛紛來挑戰這山清水秀的初級戶外經典線路。

圖&文/驢來驢去

徒步在山谷中, 沿著溪流而行。 眼前的一切, 沒有經過人類的雕琢, 竟然可以這麼美。 陽光透過茂密樹林的枝葉縫隙, 灑落在溪水緩緩流過的淺灘。 水中不起眼的頑石也閃耀著斑斕的色彩。

圖&文/驢來驢去

蹲坐溪邊,取一抔清泉,驅散火熱的暑氣,是親近流水的最好方法。用清涼純淨的溪水,洗掉僕僕風塵與濁世灰霾,褪去浮華,在未來的3小時裡,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山中人。

圖&文/驢來驢去

淙淙流水,路遇岩石,激起點點水花 ,浸潤著山石間的草木。

圖&文/驢來驢去

水滴沿著修長葉子的脈絡緩緩向下,垂至葉尖,再次回歸到溪水的奔流之中。一個自然的迴圈,一段奇妙的輪回,見證了一滴水的旅行。

圖&文/驢來驢去

水泉溝的戶外徒步,似乎融匯了集體與個人的哲學統一。團隊成員相互照料,扶老攜幼,完全不相識的人們也會伸出手,拉一把。“別著急,慢慢來......”“放心,我接著你......”“小心點兒,那塊石頭不穩......”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山谷中一遍遍的重複著。

圖&文/驢來驢去

青山碧水,映照身影,三言兩語,瑩澈人心。常居於人情冷漠的都市,竟一時不習慣這突如其來的陌生人之間的關懷。

圖&文/驢來驢去

“老驢帶新驢”,說的就是戶外團隊成員間的默契的守望相助。那些歷經艱難險阻,穿行於山水之間的驢子,總是那麼帥!

圖&文/驢來驢去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徒步水泉溝,路徑是需要自己選擇的。你可以跟隨著前人的腳步,也可以另闢蹊徑,不走尋常路。突破自我,挑戰極限。

圖&文/驢來驢去

即使你我選擇了同一條路徑,也有著不同的通過方式。毫無畏懼者大步向前,穩健著陸。小心翼翼者步步為營,謹小慎微。

圖&文/驢來驢去

而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自我保護方式,亦不盡相同。如小驢若遇驚險之處,總會不自覺的與山石大地親密接觸,有所依靠,才覺得安全。或坐在巨石上蹭過去,或抱著崖壁挪過去。

圖&文/驢來驢去

從心所欲,不免看上去有些“慫”。估計也是因此吧,除了臨行前一天,腿上落下的一片淤青,小驢完全沒有受傷。而我的創可貼卻盡數送了出去。

圖&文/驢來驢去

前路漫漫,山重水複,遠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徒步中,疲憊且慌亂的趕路,實不可取,易生意外。此時,不妨停下來歇歇,仰望天空,做一隻被困於山中的鬥獸,頗有井底之蛙的味道。

圖&文/驢來驢去

當然,山中並非全無人工痕跡。在密林的亂石間,發現一段曲折的階梯,神神秘秘的,不知通向何地。

圖&文/驢來驢去

鋼管、木板、鐵絲組合的簡易木棧道,在山色水影裡略顯突兀。卻也著實為“翻山越嶺”的人們,鋪就了一道難得的坦途。

圖&文/驢來驢去

同行的夥伴們一個個謹慎涉水,寧願踉蹌不穩,也要防止溪水浸濕鞋襪。縱情山水,放飛天性的小驢卻不甚糾結這些“身外之物”。鞋襪盡濕又何妨?

圖&文/驢來驢去

想來既然已是站不穩,還不如欣然踏入水中,淌水渡溪罷了。像小驢這般“自我放棄”的心大之人,自是無人跟隨效仿的。

圖&文/驢來驢去

抵達水泉溝徒步的終點,夥伴們早已饑腸轆轆。完成徒步的喜悅之餘,瞥見一旁悠閒吃草的羊咩咩,竟玩笑道:“午餐,快把那只羊拖過來,烤之!”

圖&文/驢來驢去

回首剛剛走過的來時路,也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瞬。多年以後,也許你會忘記路過的風景,遇見的人,但仍會記起那曾經跋山涉水的心跳。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水泉溝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驢來驢去 發佈:2017.07.06

圖&文/驢來驢去

蹲坐溪邊,取一抔清泉,驅散火熱的暑氣,是親近流水的最好方法。用清涼純淨的溪水,洗掉僕僕風塵與濁世灰霾,褪去浮華,在未來的3小時裡,踏踏實實的做一個山中人。

圖&文/驢來驢去

淙淙流水,路遇岩石,激起點點水花 ,浸潤著山石間的草木。

圖&文/驢來驢去

水滴沿著修長葉子的脈絡緩緩向下,垂至葉尖,再次回歸到溪水的奔流之中。一個自然的迴圈,一段奇妙的輪回,見證了一滴水的旅行。

圖&文/驢來驢去

水泉溝的戶外徒步,似乎融匯了集體與個人的哲學統一。團隊成員相互照料,扶老攜幼,完全不相識的人們也會伸出手,拉一把。“別著急,慢慢來......”“放心,我接著你......”“小心點兒,那塊石頭不穩......”諸如此類的句子,在山谷中一遍遍的重複著。

圖&文/驢來驢去

青山碧水,映照身影,三言兩語,瑩澈人心。常居於人情冷漠的都市,竟一時不習慣這突如其來的陌生人之間的關懷。

圖&文/驢來驢去

“老驢帶新驢”,說的就是戶外團隊成員間的默契的守望相助。那些歷經艱難險阻,穿行於山水之間的驢子,總是那麼帥!

圖&文/驢來驢去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徒步水泉溝,路徑是需要自己選擇的。你可以跟隨著前人的腳步,也可以另闢蹊徑,不走尋常路。突破自我,挑戰極限。

圖&文/驢來驢去

即使你我選擇了同一條路徑,也有著不同的通過方式。毫無畏懼者大步向前,穩健著陸。小心翼翼者步步為營,謹小慎微。

圖&文/驢來驢去

而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自我保護方式,亦不盡相同。如小驢若遇驚險之處,總會不自覺的與山石大地親密接觸,有所依靠,才覺得安全。或坐在巨石上蹭過去,或抱著崖壁挪過去。

圖&文/驢來驢去

從心所欲,不免看上去有些“慫”。估計也是因此吧,除了臨行前一天,腿上落下的一片淤青,小驢完全沒有受傷。而我的創可貼卻盡數送了出去。

圖&文/驢來驢去

前路漫漫,山重水複,遠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徒步中,疲憊且慌亂的趕路,實不可取,易生意外。此時,不妨停下來歇歇,仰望天空,做一隻被困於山中的鬥獸,頗有井底之蛙的味道。

圖&文/驢來驢去

當然,山中並非全無人工痕跡。在密林的亂石間,發現一段曲折的階梯,神神秘秘的,不知通向何地。

圖&文/驢來驢去

鋼管、木板、鐵絲組合的簡易木棧道,在山色水影裡略顯突兀。卻也著實為“翻山越嶺”的人們,鋪就了一道難得的坦途。

圖&文/驢來驢去

同行的夥伴們一個個謹慎涉水,寧願踉蹌不穩,也要防止溪水浸濕鞋襪。縱情山水,放飛天性的小驢卻不甚糾結這些“身外之物”。鞋襪盡濕又何妨?

圖&文/驢來驢去

想來既然已是站不穩,還不如欣然踏入水中,淌水渡溪罷了。像小驢這般“自我放棄”的心大之人,自是無人跟隨效仿的。

圖&文/驢來驢去

抵達水泉溝徒步的終點,夥伴們早已饑腸轆轆。完成徒步的喜悅之餘,瞥見一旁悠閒吃草的羊咩咩,竟玩笑道:“午餐,快把那只羊拖過來,烤之!”

圖&文/驢來驢去

回首剛剛走過的來時路,也不過是人生中的一瞬。多年以後,也許你會忘記路過的風景,遇見的人,但仍會記起那曾經跋山涉水的心跳。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水泉溝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驢來驢去 發佈:2017.07.0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