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房顫原因多 判斷要準確

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 患心房纖顫的人越來越多。 心房纖顫大體上可分心臟瓣膜性纖顫和非心臟瓣膜性房顫, 以風濕性心臟病引起房顫最為多見。 現在由於風濕病治療較早, 瓣膜性房顫有下降趨勢, 而非瓣膜性房顫成為主流。 有些患者出現房顫, 不分原因就用抗房顫藥, 有的大劑量使用胺碘酮, 這樣都不正確。

高血壓可房顫 高血壓患者發生房顫的危險性, 是非高血壓人群2倍左右, 通過降壓可予以改善。 高血壓患者左室肥大, 引起左室擴張障礙, 同時肺靜脈壓負荷加大, 使心房發生傳導障礙,

成為房顫發病的重要原因。 據報導, 高血壓伴有房顫, 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可以預防。 但這僅是初步意見, 有待進一步研究。

左心室功能不全 房顫也難免

由於心肌梗死和心肌病引起的左室功能障礙, 是房顫發生的重要因素。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抑制左心室功能不全引起的房顫。

但心功能不全與房顫的關係尚有爭論。 一般認為, 房顫患者心動過速而引起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是房顫的發病因素。 控制心力衰竭可緩解房顫。

甲狀腺功能亢進 房顫也緊跟

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有9%~22%併發房顫, 即使是隱形甲狀腺功能亢進, 房顫發生率也很高。 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 房顫可得到恢復。

身患糖尿病房顫也常見 糖尿病是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 房顫患者10%~25%存在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也較多併發房顫, 而且預後不良, 應引起重視。 糖尿病引起心房纖維化是房顫的基礎, 早期控制糖尿病可改善房顫。

瓣膜病伴房顫 臨床最多見房顫最多的莫過於風濕性心臟瓣膜病。 二尖瓣狹窄併發房顫可高達30%;三尖瓣閉鎖不全併發房顫可在16%左右,

主動脈瓣病變伴有房顫為1%左右。 另外,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由於心房纖維化和心肌細胞肥大等因素, 也可引起房顫。 預防和治療瓣膜病可大大減少房顫。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也房顫 植物神經刺激可以引起房顫。 運動可引起交感神經緊張而導致房顫。 飯後和睡眠過程迷走神經緊張, 同樣可以引起房顫。 有人認為, 交感神經依賴性房顫應用b阻斷藥, 迷走神經依賴性者應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有效。 但必須由醫生判斷是否為植物神經引起的房顫, 並由醫生處方治療。

創傷引起炎症 房顫也不少見

開心手術後大部分會發生房顫。 因此, 認為炎症與房顫有關。

他汀類降脂藥具有抗炎症作用, 手術後出現的房顫用他汀類藥物有效。 臨床上出現的炎症併發房顫, 如心包炎, 應用他汀類藥物也可見效。

遺傳引起房顫 病因難以改變

據研究, 在單純性房顫的患者中有15%呈家族性。 家族遺傳是房顫的重要危險因素, 其病因難以改變。

人老多房顫 對症治療是關鍵房顫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一般從40歲開始就緩慢增加, 65歲以後急劇增加。 老年人房顫增加與老年人心房內傳導系統異常、心房內傳導速度下降、心房纖維化和心肌細胞肥大, 同時迴圈血液量減少等因素有關。

房顫原因很多, 不要一出現房顫就使用副作用極大的抗心律失常藥治療, 而應首先治療原發病。 如房顫較重, 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副作用較小的抗心律紊亂藥物。

對原因難以改變的遺傳因素和老年人。 則應對症適當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