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天空之城龍達:海明威筆下的私奔之地—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三)

作者:王毅1978(旅行家)

我們的大巴駛離塞維利亞, 在夏天炎熱的午後一直在廣袤的安達盧西亞平原上疾行。 沿途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到處是安達盧西亞風格的白色小鎮。 原來這些小鎮的密集地並不是在安達盧西亞中部平原, 而是蜿蜒分佈在太陽海岸的山頂或山坡上, 這是由於以前平原經常會遭到強盜劫掠, 而如將小鎮設於山頂, 則能有效的防範盜賊或外來敵人光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龍達(Ronda)。

龍達位於安達盧西亞大區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 是個人口僅三萬多人的小鎮,

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誕生了, 發展于摩爾王朝。 整個老城由於佇立在懸崖之上, 給人一種驚心動魄的壯美之感。 小鎮的建築物基本採用白牆白屋, 因此也有“白色山頂小鎮”之稱。

龍達的出名, 得益于鬥牛文化和美國文豪海明威, 鬥牛文化從龍達皇家鬥牛場可見一斑。 而海明威的很多不朽名著, 均與龍達有關。

由於在龍達住過很長的時間, 炎熱的安達盧西亞是這位文豪創作的靈感源泉。 他的不朽名著《太陽照常升起》和《喪鐘為誰而鳴》就創作于龍達, 後者的故事甚至就發生在龍達。 而關於龍達私奔地的說法, 則來自於他的鬥牛題材小說《死在午後》的一段話:“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者跟人私奔的話, 龍達是最合適的地方,

整個城市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風景……如果在龍達度蜜月或私奔都沒有成功的話, 那最好去巴黎, 分道揚鑣、另覓新歡好了。 ”

私奔一詞在我國古代是多情男女為了追求自由戀愛和幸福快樂, 同時男方又不能明媒正娶, 女方被迫跟隨男方遷居的行為, 屬於不會被社會認同的行為。 《禮記》有曰:“奔者為妾, 父母國人皆賤之”。 儘管如此, 還是有那麼一些多情的女子在月黑風高之夜跟著男方私奔。 中國最有名的私奔地大概就是因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出名的四川邛崍平樂古鎮了。 而在海明威筆下, 私奔則成為青年男女追求浪漫、自由和幸福的舉動。

畢淑敏說, 一個地方要適合私奔, 須具備風景秀美和人跡罕至:在山川秀麗的地方才有心思談情說愛,

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達到私奔的目的。 風景秀美、人跡罕至的龍達, 完全符合這兩個條件。

午後時分我們來到了龍達, 龍達地處山區, 被埃爾塔霍峽谷分為新城和老城。 在夏天午後日曬下氣溫較高, 街上人煙稀少。 大巴停靠在新城的停車場, 下車後我們步行穿過僻靜的新城街道向著龍達舊城進發。

街道上種植的橘子樹, 在炎炎夏日帶給遊客一絲陰涼。

遊客資訊中心前的花園小品。

穿過龍達新城星羅棋佈般的街道, 來到著名的龍達新城觀景平臺, 從懸崖邊的觀景台俯視山下的平原。 山下鬱鬱蔥蔥的樹林。 林間還有帶泳池的別墅半遮半掩, 這是屬於當地農場主的領地。

懸崖外是廣闊的田野,

可以望見排列整齊的橄欖樹, 遠處則是橫亙於安達盧西亞中部的石灰岩山脈。

由於四周都是平原, 新城懸崖邊觀景臺上的視野異常寬闊, 茫茫馬拉加的西北山丘一覽無遺。

站在新城可以遠望到建在懸崖之上的龍達舊城, 白色的建築物有如朵朵白雲漂浮於天空, 難怪被稱之為“天空之城”。

舊城的紅頂白屋, 帶有典型的摩爾風格。 西班牙法令規定舊城建築物每隔十五年需要從結構到外觀整修一次, 因此這些建築物雖經歷歲月滄桑, 但仍然能保證良好的居住功能和嶄新的外觀效果。

山腰上種植的仙人掌, 在這種程度的陽光直射下, 也許只有熱帶植物可以頑強生存下來。

走下觀景台, 步行大約5分鐘, 來到了龍達皇家鬥牛場——西班牙最古老的鬥牛場。

這座鬥牛場始建於1785年, 西班牙的很多鬥牛傳奇, 都記載在這座鬥牛場上。 龍達皇家鬥牛場沒有採用傳統紅色磚瓦的西班牙鬥牛場建築風格, 而是沿用了安達盧西亞風格的 白色外牆。 由於當天沒有鬥牛表演, 午後的鬥牛場看似平靜的鬥牛場不知見證過多少鬥牛士和公牛的血紅印記。

從1954年開始龍達皇家鬥牛場也只是在每年的九月初, 僅舉辦三場最著名的鬥牛盛事—戈雅式鬥牛, 而且西班牙皇室每年必到。 屆時這裡會成為全國每年的盛事狂歡之地。 鬥牛場售票處櫥窗裡張貼預售的9月5~7日的鬥牛門票的門票價格, 看來看一場鬥牛比賽的價格不菲—考慮到鬥牛士是以生命在與死神共舞, 加上收到來自動物保護組織的壓力,西班牙的鬥牛運動受到限制(如2010年7月28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議會以68票贊成、55票反對通過了鬥牛禁令。意味鬥牛這項持續了上百年的活動,在加泰羅尼亞成為歷史),這個價格也就不算貴了。

大約300年前,法蘭西斯科.羅梅洛創立了現代鬥牛運動,經由其兒子胡安.羅梅羅,傳到其孫子佩德羅.羅梅洛。佩德羅.羅梅洛在1771到1799年間,一共殺死了5600多頭牛,成為鬥牛士的驕傲。蜿蜒崎嶇的鵝軟石和青石地面的路面上,刻有這位神奇鬥牛士的姓名和頭像。

“一個國家要熱愛鬥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那裡必須飼養公牛,二是那裡的人必須對死感興趣”。-海明威《死在午後》

西班牙的鬥牛一般選用的是生性暴烈的北非公牛,是一種血統純正的野性動物,與這種牛共舞的鬥牛士始終處在死亡危險的籠罩下,因此鬥牛運動也被稱作死亡芭蕾。因此海明威在1932寫了關於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午後的意思是鬥牛通常在午後進行),書中寫到:鬥牛是一種“絕無僅有的藝術家處於生命危險之中的藝術。

通往龍達舊城的“海明威之路”。據說海明威經常在這裡因創作而陷入沉思。

如今已開闢為供遊客小憩的咖啡茶座。

也許,只有對面那無情的山崖,更能激發海明威的創作靈感。據說西班牙小夥喜歡帶喜歡的女孩來這裡,發誓如果女孩子不答應下嫁,將會從山崖上跳下——當然會拉著女孩子一起跳:)

龍達被埃爾塔霍峽谷一分為二,山谷深達100多米,所以被稱為“峭壁上的城市”。新橋(努埃博橋)將龍達新城和舊城連接起來。當然這座“新”橋只是相對原來的舊橋而言,距今也有260年的歷史了。新橋初建於1735年,竣工6年後意外倒塌,造成50人喪生的局面,到了1751年啟動複建,耗時42年終成此橋。中段的橋拱暗藏了屋子,據說曾經在此關押死刑犯。大橋下則是深達百米的埃爾塔霍峽谷。正對面位於舊城的建築師聖多明戈僧院,曾作為宗教裁判所。

1793年新橋建成時,橋樑建築師馬丁在給橋樑側面雕刻日期時,失足跌入山谷而死。海明威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中法西斯主義者被小鎮居民打死後,也是從這座橋上被拋入峽谷。

埃爾塔霍峽谷落差超過百米。

由於海拔的關係,盛夏的橋面光照強烈。

連綿的山川、無盡的田野、峭壁上層層疊疊的建築物,雜亂中透著整齊。蔚藍的天空不時飄過朵朵白雲,橋下埃爾塔霍峽谷中潺潺的溪水。使人不得不既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折服於人類的偉大力量:在陡峭的石灰石裂縫兩邊建立起城鎮和要塞,又將一座不可思議的新橋跨騎於上從而將新舊城鎮連接,實在令人心醉。

遙想當年由於龍達城鎮要塞的堅固及地理位置險要,這裡曾是摩爾人對陣天主教軍隊的堡壘。分屬不同教派的軍隊曾在這裡對峙了上百年,在1485年終於被後者攻破。往事俱逝,如今的龍達已是一派和諧安詳的景象。

遊客一家作者四輪馬車,悠然自得的經過新橋。

由於事先準備充分,我們依照事先規劃,逆時針方向開始遊覽龍達舊城。經過橋頭堡位置的商鋪,首先印入眼簾的是Tenorio街。

儘管新橋上遊客眾多,但是這裡卻是出奇的安寧,偶爾有路人、當地住民的小汽車以及觀光馬車駛過,因避讓經起一陣波瀾。

舊城摩爾風格傳統建築的正立面,大門及二樓的陽臺,極具地方特色。

綿延的白色建築物偶爾現出一片開闊,從埃爾.康皮奧塔拉塔樓驀然回首,新城的海明威之路依稀可見。作為居民城鎮可以作為小鎮居民頤神的棲息地,作為軍事堡壘可作為監視埃爾塔霍峽谷對岸天主教軍隊據點的天然監視口。龍達舊城作為當年為對抗天主教軍隊的堅固堡壘,摩爾人可謂用心良苦。

小鎮Plaza Del Campllo的噴泉。

被蔓藤植物覆蓋的小鎮回教宮殿。如今已改建為餐廳。

龍達舊城不大,我們邊行邊逛邊留影,不知不覺來到小鎮的東面。這裡的街道狹窄,建築物白色外牆粉刷不少已脫落。鵝卵石道路蜿蜒崎嶇,也許是摩爾人為戰爭需要或適應地形刻意這樣設計。

龍達當地光照強烈,橘子樹種植在門前或者窗前,很好的起到遮蔽日曬的作用。

藍、白、黃三色交織,匯出色彩如此鮮明的圖畫。

百轉千回之後我們繞到了聖母瑪利亞主教堂。小鎮教堂規模較小,略顯陳舊。這裡在13世紀曾作為清真寺,如今只保留尖塔和穆斯林祈禱的場所。

聖母瑪利亞主教堂的後門。

穿過這片偏僻的小道,可以到達小鎮的主幹道Calle Arminan街。

龍達Calle Arminan街上的酒吧

紀念品商店販賣的鬥牛士明信片,鬥牛文化在這裡可謂源遠流長。

我們通過新橋回到新城,走過新橋回眸海明威的半身雕像,文豪海明威已然成為龍達小鎮的代言人。

龍達,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有的是鬥牛士的血色情懷;沒有世俗的風情,卻有著別樣浪漫。引用一位西班牙留學生翻譯的西班牙詩人的動情呐喊:我要帶著我心愛的人,來龍達私奔。我要帶著我全部的愛,來龍達私奔。奔上新橋,沿著陡峭的小路,踏進峽谷,然後對著天空、對著所有人、對著全世界呐喊:來龍達私奔吧。

本篇《天空之城龍達:海明威筆下的私奔之地—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三)》完。

第一篇 :《七丘之城里斯本——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一)》連結http://you.ctrip.com/travels/lisbon574/1959938.html

第二篇:《逝去的黃金年代:塞維利亞——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二)》連結http://you.ctrip.com/travels/sevilla380/1884750.html

加上收到來自動物保護組織的壓力,西班牙的鬥牛運動受到限制(如2010年7月28日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議會以68票贊成、55票反對通過了鬥牛禁令。意味鬥牛這項持續了上百年的活動,在加泰羅尼亞成為歷史),這個價格也就不算貴了。

大約300年前,法蘭西斯科.羅梅洛創立了現代鬥牛運動,經由其兒子胡安.羅梅羅,傳到其孫子佩德羅.羅梅洛。佩德羅.羅梅洛在1771到1799年間,一共殺死了5600多頭牛,成為鬥牛士的驕傲。蜿蜒崎嶇的鵝軟石和青石地面的路面上,刻有這位神奇鬥牛士的姓名和頭像。

“一個國家要熱愛鬥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那裡必須飼養公牛,二是那裡的人必須對死感興趣”。-海明威《死在午後》

西班牙的鬥牛一般選用的是生性暴烈的北非公牛,是一種血統純正的野性動物,與這種牛共舞的鬥牛士始終處在死亡危險的籠罩下,因此鬥牛運動也被稱作死亡芭蕾。因此海明威在1932寫了關於鬥牛的專著《死在午後》(午後的意思是鬥牛通常在午後進行),書中寫到:鬥牛是一種“絕無僅有的藝術家處於生命危險之中的藝術。

通往龍達舊城的“海明威之路”。據說海明威經常在這裡因創作而陷入沉思。

如今已開闢為供遊客小憩的咖啡茶座。

也許,只有對面那無情的山崖,更能激發海明威的創作靈感。據說西班牙小夥喜歡帶喜歡的女孩來這裡,發誓如果女孩子不答應下嫁,將會從山崖上跳下——當然會拉著女孩子一起跳:)

龍達被埃爾塔霍峽谷一分為二,山谷深達100多米,所以被稱為“峭壁上的城市”。新橋(努埃博橋)將龍達新城和舊城連接起來。當然這座“新”橋只是相對原來的舊橋而言,距今也有260年的歷史了。新橋初建於1735年,竣工6年後意外倒塌,造成50人喪生的局面,到了1751年啟動複建,耗時42年終成此橋。中段的橋拱暗藏了屋子,據說曾經在此關押死刑犯。大橋下則是深達百米的埃爾塔霍峽谷。正對面位於舊城的建築師聖多明戈僧院,曾作為宗教裁判所。

1793年新橋建成時,橋樑建築師馬丁在給橋樑側面雕刻日期時,失足跌入山谷而死。海明威小說《喪鐘為誰而鳴》中法西斯主義者被小鎮居民打死後,也是從這座橋上被拋入峽谷。

埃爾塔霍峽谷落差超過百米。

由於海拔的關係,盛夏的橋面光照強烈。

連綿的山川、無盡的田野、峭壁上層層疊疊的建築物,雜亂中透著整齊。蔚藍的天空不時飄過朵朵白雲,橋下埃爾塔霍峽谷中潺潺的溪水。使人不得不既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折服於人類的偉大力量:在陡峭的石灰石裂縫兩邊建立起城鎮和要塞,又將一座不可思議的新橋跨騎於上從而將新舊城鎮連接,實在令人心醉。

遙想當年由於龍達城鎮要塞的堅固及地理位置險要,這裡曾是摩爾人對陣天主教軍隊的堡壘。分屬不同教派的軍隊曾在這裡對峙了上百年,在1485年終於被後者攻破。往事俱逝,如今的龍達已是一派和諧安詳的景象。

遊客一家作者四輪馬車,悠然自得的經過新橋。

由於事先準備充分,我們依照事先規劃,逆時針方向開始遊覽龍達舊城。經過橋頭堡位置的商鋪,首先印入眼簾的是Tenorio街。

儘管新橋上遊客眾多,但是這裡卻是出奇的安寧,偶爾有路人、當地住民的小汽車以及觀光馬車駛過,因避讓經起一陣波瀾。

舊城摩爾風格傳統建築的正立面,大門及二樓的陽臺,極具地方特色。

綿延的白色建築物偶爾現出一片開闊,從埃爾.康皮奧塔拉塔樓驀然回首,新城的海明威之路依稀可見。作為居民城鎮可以作為小鎮居民頤神的棲息地,作為軍事堡壘可作為監視埃爾塔霍峽谷對岸天主教軍隊據點的天然監視口。龍達舊城作為當年為對抗天主教軍隊的堅固堡壘,摩爾人可謂用心良苦。

小鎮Plaza Del Campllo的噴泉。

被蔓藤植物覆蓋的小鎮回教宮殿。如今已改建為餐廳。

龍達舊城不大,我們邊行邊逛邊留影,不知不覺來到小鎮的東面。這裡的街道狹窄,建築物白色外牆粉刷不少已脫落。鵝卵石道路蜿蜒崎嶇,也許是摩爾人為戰爭需要或適應地形刻意這樣設計。

龍達當地光照強烈,橘子樹種植在門前或者窗前,很好的起到遮蔽日曬的作用。

藍、白、黃三色交織,匯出色彩如此鮮明的圖畫。

百轉千回之後我們繞到了聖母瑪利亞主教堂。小鎮教堂規模較小,略顯陳舊。這裡在13世紀曾作為清真寺,如今只保留尖塔和穆斯林祈禱的場所。

聖母瑪利亞主教堂的後門。

穿過這片偏僻的小道,可以到達小鎮的主幹道Calle Arminan街。

龍達Calle Arminan街上的酒吧

紀念品商店販賣的鬥牛士明信片,鬥牛文化在這裡可謂源遠流長。

我們通過新橋回到新城,走過新橋回眸海明威的半身雕像,文豪海明威已然成為龍達小鎮的代言人。

龍達,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有的是鬥牛士的血色情懷;沒有世俗的風情,卻有著別樣浪漫。引用一位西班牙留學生翻譯的西班牙詩人的動情呐喊:我要帶著我心愛的人,來龍達私奔。我要帶著我全部的愛,來龍達私奔。奔上新橋,沿著陡峭的小路,踏進峽谷,然後對著天空、對著所有人、對著全世界呐喊:來龍達私奔吧。

本篇《天空之城龍達:海明威筆下的私奔之地—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三)》完。

第一篇 :《七丘之城里斯本——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一)》連結http://you.ctrip.com/travels/lisbon574/1959938.html

第二篇:《逝去的黃金年代:塞維利亞——記伊比利亞半島的三重文化之旅(之二)》連結http://you.ctrip.com/travels/sevilla380/1884750.html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