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習近平為啥愛讀報?

最早的報紙起源於西漢初期, 當時稱為“邸報”, 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如今, 科技網路雖發達, 為人們增加了許多獲取資訊的管道, 但報紙依舊是大街小巷最常見、最便利的資訊讀物, 始終沒有被現代媒體取而代之。 報紙上的新聞軼事也經常成為人們飯後餘閒的談論對象, 更是有無數人養成了每天讀報的好習慣。 您瞧, 習近平就是一位愛讀報人士。

1993年7月9日,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看了《福州晚報》上刊登的幾則群眾來信後, 給各級領導幹部作出了批示:“報刊上刊登的群眾來信, 反映了群眾的呼聲和要求,

是黨和政府及時瞭解群眾意見、建議的重要管道。 各級各部門領導要善於通過這一管道, 掌握群眾的脈搏, 傾聽群眾的呼聲, 克服工作上存在的薄弱環節, 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 努力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繫。 ”習近平十分重視報紙上群眾反映的意見, 他每天都會認真閱讀報紙。 對於群眾的批評或建議, 他總是親自批閱, 並且監督有關部門認真落實。

習近平愛讀報, 一方面是為了深刻瞭解民意。 報紙是人民生活的“反光鏡”, 折射出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現狀。 作為領導, 只要想瞭解民意, 管道就從來不是問題。 古代有微服私訪, 現代有互聯網。 不難發現, 這兩種方式均存在一些弊端:實地考察容易招致前呼後擁,

可能出現“報喜不報憂”現象;互聯網雖能夠“足不出門, 便知天下事”, 但其資訊多、亂、雜, 難以權衡真實性。 相對而言, 報紙能夠有效地避開這兩種弊端, 也是讓人能夠在“擠”出來的時間裡, 隨手就可取來的高效讀物。 我們仿佛可以看到, 習近平在那“擠“出來的時間裡也時刻留意著群眾的動態, 心系著群眾的煩惱。 也許是在平常的飯桌上, 他邊吃邊看報;也許是他在下鄉的車中, 一邊顛簸, 一邊還在看報……通過讀報, 習近平熟知了群眾的困難、群眾的怨氣。 他無疑是最擅長聽百姓聲音的人!

習近平愛讀報, 另一方面是為了從民意中透視政府的工作。 民意是政府工作的指揮棒, 一個城市宛若一個大家庭, 成員眾多, 待解決的問題也很多。

事有分輕、重、緩、急, 解決人民迫在眉睫的問題, 是政府“辦實事”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福州任職時, 習近平要求各單位都要發揚“馬上就辦”的工作精神, 認真對待群眾提出的意見, 一絲不苟做好人民所盼之事, 決不允許對群眾的困難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對群眾在報紙上反映的“找不到果皮箱”、“沒有明碼標價”以及“的士不用計程儀”等情況均進行研究, 並採取措施令其“事事有著落, 件件有回音”。 不免感慨, 這小小的報紙, 如若傳送帶般展現了人民與政府的雙向互動。

習近平愛讀報, 通過讀報來體察民情民意, 這也是他為官辦事的一大方法!

作者:學習大軍

2017年6月12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