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

研究“詩佛”王維禪詩的文章, 蔚為大觀。 論者在闡釋王維禪詩境界時大多集中在論述觀色悟空、以動顯靜的禪意, 認為王維禪詩表達了色相俱泯、萬法皆空的禪境, 讀之令人身世兩忘、萬念俱寂。 這些成果令人受益良多, 美中不足的是多執於一端, 論述王維禪詩觀色悟空、以動顯靜時鮮有抉發空中蘊色、靜中含動的一面。 筆者不揣譾陋, 從體證佛教哲學的空性出發, 嘗試對這兩方面的匱乏加以填補, 提出王維禪詩的色空圓融境、動靜圓融境, 以及前賢時哲未曾論及的生死圓融境。 希望借由這一嘗試為王維禪詩研究略盡綿薄之力。

王維禪詩審美境界的顯著特點是圓融, 主要體現在色空的圓融、動靜的圓融、生死的圓融三個方面, 這是與王維獨特深透的禪學感悟息息相關的。

《心經》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佛教認為色空不二。 色, 是有顏色、有形狀態的物質現象, 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萬事萬物;空, 是空性, 不是什麼都沒有的一潭死水式的斷滅空、頑空, 而是指所有事物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 不能離開其他事物獨立存在, 這種不能脫離其他事物存在的特性就是空性。 參禪是要由色悟空, 通過紛紜的現象去證悟空性。 但空性並不是說有一個離開“色”的世界, 而是空性就在色相紛紜之中。 王維說:“浮空徒漫漫,

泛有定悠悠。 ”(《與胡居士皆病寄此詩》)執著於空, 執著於色, 都是漫無著落, 不能到達涅槃彼岸, 只有將兩者圓融起來才是透徹的禪悟。 基於這樣的禪學思想, 王維的禪詩呈現出色空圓融的特質。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 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在這裡, “空”山不空, “色”相紛呈, 生機勃勃。 “空山”並不是“空無一物”的空山, “空”中有明月、松樹、清泉、白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等豐富的事物和場景, 可謂“無一物中無盡藏, 有花有月有樓臺”(蘇東坡《禪喜詩》)。 在詩中, “空”引起的不是寂滅的情思, 而是蘊含著紛紜的色相和蓬勃的生機, 引起作者對生活無比的鍾愛。 王維並沒有從無色聲香味觸法中寫“空”山,

而是從有聲有色處下筆, 生動活潑地創造出色空圓融的禪境。 這種色空的圓融, 就是“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 行到水窮處, 是逆流而上, 逆生死煩惱之流而上, 回到意識尚沒有受到污染時的原點, 是“色即是空”, 由色入空;坐看雲起時, 是立足於空性的立場, 看大千世界萬象森羅雲霞爛漫, 是“空即是色”, 由空入色。 王維詩歌將色與空兩者完美地融合了起來。

僧肇《物不遷論》卷一:“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 必求靜于諸動, 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 故雖靜而不離動。 ”從理論上把萬動歸靜、靜中含動、動靜圓融的思想論述得極為透徹。 王維禪詩生動地體證了動靜圓融的禪境。 王維善於捕捉靜寂森林或暗夜中的輕微細響,

來反襯大自然的永恆的寧靜。 《鳥鳴澗》:“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月光驚鳥, 鳥兒以為天色已亮, 發出清脆的鳴叫聲, 愈發增添了春澗的寧靜。 佛教“大乘十喻”中以“如響如影”來說明“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金剛經》)的道理。 禪宗認為世間萬法是因緣和合而生, 形相雖然有, 本性本來空, 因此一切形相都如聲如影般變化無常、轉瞬即逝。 鳥鳴聲從寧靜中生起, 複歸於寧靜。 正如李澤厚所說:“一切都是動的, ……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意味, 卻是永恆的靜, 本體的靜。 ”(《禪意盎然》)同時靜中含動, 如水的月色、清脆的鳥鳴, 恰恰是在嫺靜的人心、清幽的春澗裡演漾起的生機活趣。

王維《輞川絕句》有“字字入禪”(《帶經堂詩話》)的濃郁禪意,

與其對動靜圓融的體悟息息相關:“頹然居一室, 覆載紛萬象。 高柳早鶯啼, 長廊春雨響。 ”(《謁璿上人》)詩人在寂靜的室內, 由靜生動, 欣賞鶯啼柳樹、雨瀉長廊的動感之美。 “清晝猶自眠, 山鳥時一囀。 ”(《李處士山居》)在嫺靜的清晝, 枕邊不時傳來清脆的鳥鳴, 為幽人的好夢平添了情韻。 學人問什麼是“不遷”的真諦, 禪師答“一個野雀兒從東飛過西”(《五燈會元》卷四)。 王維禪詩在“不遷”的寧靜中, 傳達的正是生機盎然渾灝流轉的動感之美。 在以動顯靜、萬動歸靜的同時, 在寧靜幽遠中又“生氣遠出, 不著死灰”(《二十四詩品》), 創造了動靜圓融的禪境。

“一切法從因緣生, 從因緣滅。 ”(《大集經》卷二十二)宇宙萬法皆由因緣聚散而有生住異滅現象。 禪宗提倡“了生死”,面向的是現實人生。面對生死,禪者的態度是“無生戀,無死畏”(《五燈會元》卷十八)、“生死無慮,更複何憂”(《景德傳燈錄》卷三〇)、“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永嘉玄覺《證道歌》)的曠達情懷。

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深山幽澗裡的辛夷花,不求人知,不冀人賞,在開放時熱烈地開放,在凋零時從容地凋零,該開時開,該落時落,開得熱烈,落得從容。生如春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甚至於超越了開落和生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喜無憂。花開花謝,一任自然。“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山中示弟》)王維深切地體悟到,由於四大五蘊的緣起和合,才有了人的幻相。透過幻相看到了空性,就不會執著於一己生命的盛衰榮謝了。

禪學認為世界本質是空性,在空性中,紛紜萬相是圓融無礙的,色與空、動與靜、生與死,相互涵攝,無二無別。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色空的圓融,指向即色悟空、空中蘊色的禪學感悟;二、動靜的圓融,指向攝動歸靜、靜涵群動的禪學感悟;三、生死的圓融,指向生死雙美、隨緣任運的禪學感悟。這三個方面,其實是三而一,一而三的:色空圓融,動靜圓融,生死圓融,色歸於空,動歸於靜,生歸於死,同時空中有色,靜中含動,死中蘊生。王維的禪詩創造了充滿禪悟之美的圓融境界,達到了中國古典禪詩的巔峰。

(作者:辛鵬宇 系陝西師範大學博士)

禪宗提倡“了生死”,面向的是現實人生。面對生死,禪者的態度是“無生戀,無死畏”(《五燈會元》卷十八)、“生死無慮,更複何憂”(《景德傳燈錄》卷三〇)、“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永嘉玄覺《證道歌》)的曠達情懷。

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深山幽澗裡的辛夷花,不求人知,不冀人賞,在開放時熱烈地開放,在凋零時從容地凋零,該開時開,該落時落,開得熱烈,落得從容。生如春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甚至於超越了開落和生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喜無憂。花開花謝,一任自然。“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山中示弟》)王維深切地體悟到,由於四大五蘊的緣起和合,才有了人的幻相。透過幻相看到了空性,就不會執著於一己生命的盛衰榮謝了。

禪學認為世界本質是空性,在空性中,紛紜萬相是圓融無礙的,色與空、動與靜、生與死,相互涵攝,無二無別。王維禪詩的圓融境界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一、色空的圓融,指向即色悟空、空中蘊色的禪學感悟;二、動靜的圓融,指向攝動歸靜、靜涵群動的禪學感悟;三、生死的圓融,指向生死雙美、隨緣任運的禪學感悟。這三個方面,其實是三而一,一而三的:色空圓融,動靜圓融,生死圓融,色歸於空,動歸於靜,生歸於死,同時空中有色,靜中含動,死中蘊生。王維的禪詩創造了充滿禪悟之美的圓融境界,達到了中國古典禪詩的巔峰。

(作者:辛鵬宇 系陝西師範大學博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