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月明衣上好風多

【傳家訓 立家規 揚家風】

走在揚州南河下街區, 不禁會被精心打造的家風展示區所吸引:手持一張“家風文化手繪地圖”, 從丁家灣牌坊走進深巷, 三步可見古宅先賢的家訓家規、五步可聞古巷人家的家風故事, 0.55平方公里的展示區內, 竟有37處家風展示點。 一塊磚雕、一座門樓, 都傳遞出這座古城傳承千年的家風文化。

中國的“家文化”傳承千年, 家風雖無影無形, 卻是一個家庭魂魄之所在。 從街坊工人到世家後人, 從普通百姓到黨員家庭, 君子之風吹徹這座人文古城, 合力造就了清和從容的揚州風貌。

尋常百姓家的正能量

揚州南河下大樹巷50號, 住著工人楊傳慶一家三代人。 近段時間, 老楊沒有想到, 自己不起眼的家竟然成了“景點”。 “萬事浮雲長壽, 勤奮心寬多喜”, 橫批“知足”, 貼在老母親所住平房門上的對聯, 常引得路過的街坊和遊客駐足誇讚。

楊傳慶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了, 目前是冶金廠的一名工人。 “小時候每逢過年, 父親都會寫對聯。 現在這活兒由我繼承了, 母親房門上的對聯就是我家今年的‘門面’。 ”楊傳慶笑著說, “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些, 但我一直沒有放棄讀書, 只要有空就捧著書看。 老一輩傳給我們的家風是守法、勤奮和善良, 我給兒子又加了一條, 就是愛讀書。 ”

家住康樂新村86歲的陸明星是一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

每週的家庭聚會上都要開“家庭黨課”, 這是他家雷打不動的慣例。

陸明星說, 當年入黨就是為了學習先進, 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提升。 多年來, 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 對子女的思想教育也是一絲不苟。 以黨規律己, 以黨章治家, 便是他定下的家訓。 “我家現在有14口人, 其中10個都是共產黨員, 特別是現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 更要加強學習。 我希望通過家庭黨課, 讓我們陸家子女都充滿正能量。 ”

家風代代傳

走進揚州城內阮氏家廟, “睦族敦親尊祖訓, 尊賢敬老葆宗風”“忠、孝、節、義”等字句, 就刻在楹聯、牆壁上。 一代文宗阮元為官清廉, 堅持詩書傳家、崇文重教的家風。 城市規劃設計學泰斗、“中國世遺之父”阮儀三是阮元的第五代孫, 20世紀80年代以來,

阮儀三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 “刀下留城救平遙”更是中國古城遺產保護的一段佳話。

阮儀三對歷史名城的“鄉愁”情結, 正是受阮氏家風的影響。 如今已83歲高齡的阮儀三回憶說:“小時候, 父親每年都會帶我回家廟參加祭祀, 就是在一次次家祭過程中, 我深刻感受到了先祖阮元‘勵志、規約、清廉、小題、務實’的家訓, 祭祀過程正是對家風的傳承教育。 ”對於故鄉揚州, 阮儀三一直很偏愛。 從阮元家廟的申請修復到捐獻阮元手跡複製件、為阮元廣場做規劃設計, 阮儀三一直傾注大量心血。

“晚清第一園”何園內何家祠堂陳列的《何氏家訓》十一則, 為何氏後裔世代珍藏, 遵行不悖。 這份家規從孝敬親長、隆師親友、節義勤儉等十一個方面,

詳盡規範了家族成員的修身處世、待人接物之道。 “花發洞中春日永, 月明衣上好風多。 ”何氏家訓伴隨何園的亭臺樓閣、花石林泉, 帶給何氏後人美好的憧憬和心靈的滋養。

“我們何家教育理念的主流是:為人正直, 有正義感、責任感, 有民族自尊心、愛國精神, 重視科教文明。 ”何園第五代主人何京告訴記者, 這個理念一直延續在何氏家族的後代中, 無形間有一種凝聚、激勵的作用。 “祖孫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畫家”“姐弟院士”, 何家五代人中出了兩個進士、兩個博士和兩個院士, 都與其奉行的嚴格完善的家訓密不可分。

家風正則政風清黨風端

在揚州, 家風不僅代表了家家戶戶的德行傳承, 更涵養了萬千黨員幹部的廉政黨風、清廉政風,

引領了淳樸清和的淮揚民風。

揚州市把家風家訓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突破口, 推進黨員領導幹部寫家訓、議家規、曬家風活動, 將傳統家風中的“孝、悌、慈”轉化成對國家的忠誠、對他人的友善和對社會的責任, 將家風建設與隊伍建設、作風建設相融合。 此外, 通過舉辦大運河城市家規家訓家風建設研討會, 開展“一座千年城一個幸福家”主題活動, 組織以良好家風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 揚州城掀起了建設領導幹部優良家風的熱潮。

黨員領導幹部的家風, 是反映黨風和社會風氣的一個重要“視窗”, 也是黨風廉政建設的“晴雨錶”。 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說:“開展家風建設, 就是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帶動社會風氣,彙聚清正廉潔的正能量。”

(鄭晉鳴 金夢)

帶動社會風氣,彙聚清正廉潔的正能量。”

(鄭晉鳴 金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