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會否形成"虹吸效應"?

本報記者 張權偉

西成高鐵並不是兩地外聯的第一條高鐵, 但反應的熱度遠超之前通車的其他高鐵線路。 西安方面, 致力於對標成都追趕超越, 力求通過競爭和學習尋求合作發展。 成都方面, 一直謀求出川快速通道, 通過西成高鐵, 經由西安樞紐直通中原、京津。 可以說, 打破不利的地理區位條件直通外部空間, 是西安、成都兩地力圖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共同需求。

但隨之而起的還有另外一種聲音, 有些人開始擔心高速鐵路會從快速通道變成“虹吸管”, 成都會一邊倒地吸走西安的人才、技術、資金、企業和專案,

加速西安優質生產要素外流, 抽離區域發展動力。

對於這種觀點, 陝西省發展和改革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陝西省宏觀經濟學會會長趙銳予以駁斥:“區域經濟板塊之間的要素永遠是雙向流動的, 即回流與擴散同時發生、交叉進行。 比如, 經濟弱勢地區的人才、資金會向強勢地區流動, 而強勢地區的投資、企業也會向弱勢地區轉移擴散尋找空間。 這就可以解釋一個現象, 為什麼京津地區對河北省的虹吸效應被討論了多年, 可河北省GDP還是穩穩地邁上了3萬億元門檻, 甚至超過北京市, 進入全國省區經濟第一梯隊。 ”

其實, 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要素是否外流, 並不取決於高鐵是否過境。 換句話說, 即便沒有高速鐵路,

沒有高速公路, 沒有機場, 人才、資金外流還是無法阻擋。 高鐵開通看似加速了本地要素外流, 實則也加速了外地要素的回流。 在“舍”與“得”之間尋求價值平衡, 本身就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

趙銳表示, 借力西成高鐵開通, 陝西至少要突破三道“城牆”:一是突破自我限定城牆, 立足全國理性認知自身特點和優勢;二是突破區域限定城牆, 立足市場適應要素流動趨勢;三是突破資源限定城牆, 立足合作主動融通周邊, 共用發展機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