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小程式半年記

刺蝟公社 | 齊以和

“您掃一下桌上的二維碼, 可以手機點餐。 ”

張小龍在朋友圈對小程式的闡述

7月9日, 小程式發佈整整半年, 未上線即被寄予厚望的小程式, 接連經歷了“受熱捧——遇冷——質疑——趨於理性”的過程。

從早期“小程式只適合做線下”的刻板印象, 到目前小程式打通線上線下的發展態勢, 各家開發團隊都在工具功能、內容運營等領域做出了諸多探索。

小程式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生態,

行業分類廣泛, 市場規模也很驚人。 對於一些功能單一的產品來說, 小程式似乎比原生App更“輕巧”, 其中一個典型代表就是社群工具類小程式“群應用”。

群應用在社群方面也有涉足, 還時常被人拿來和付費社群軟體小密圈做比較, 但楊芳賢認為, 不同於小密圈以群主為核心的粉絲經濟, 群應用的社群提供的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氛圍, 更注重群友之間的互動。

“社群模組接下來我們會拆分成獨立的小程式進行發佈, 我們的的重心還是專注在群名片、群通知等社群運營工具上。 ”楊芳賢說, 在追求用戶體驗上, 他和團隊下了苦功夫。

截至目前, 群應用團隊已反覆運算了70多個版本, 最高頻的時候幾乎一天一個版本。

在這個過程中, 楊芳賢也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法則:要想有效地提升使用者體驗, 需要將使用門檻更高的部分後置。

“我們的名片創建很簡潔, 用戶輸入手機號碼、職業、公司三個選項, 15秒就能搞定。 公司畫冊、地理位置等其它資訊在名片創建好之後再進行完善。 功能太複雜, 轉換率就會低。 ”

談及推廣方式, 楊芳賢覺得優質小程式自帶傳播屬性。 “當我的產品做得足夠好的時候的話, 我就不需要花錢花精力去拉使用者, 產品即運營。 ”

在他眼裡, 這種工具類的小程式很酷、且實用。 用戶的分享動機是向朋友炫耀自己是最會玩、最潮、最引領時尚的那個人, 好的產品能引發使用者的分享意願。

閱讀類“輕芒雜誌” 實現“場景化”破局

面對當前移動閱讀場景下資訊超載的問題,

閱讀類小程式想要突圍, 顯然面臨更大的挑戰。

這款小程式延續了輕芒雜誌App的設計手法, 主頁通過留白、大塊圖片來呈現雜誌感, 表現出文藝清新的風格, 以提升用戶的閱讀體驗。

不僅如此, 輕芒還在7月5日推出了小程式解決方案“輕芒小程式+”, 無需任何開發團隊, 內容創作者只需簡單填寫表單就可以免費創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小程式。

關於這個解決方案, 輕芒聯合創始人、技術負責人范懷宇告訴刺蝟公社, 輕芒的“輕芒小程式+”針對所有內容創作者無償提供服務。 主要通過三個維度構建這個解決方案。

第一, 如何為內容創作者提供最簡單、易用的技術方案, 減少他們的開發成本;

第二, 在擁有了一款小程式之後, 內容型的小程式如何在使用者使用場景上不斷創新為用戶提供價值;

第三, 如何商業化讓內容創作者因為自己創作的高品質內容而獲益。

為了提高使用者粘性, 輕芒小程式+ 還推出了“一起讀”、“一起聊”兩個基於場景的功能模組。

範懷宇介紹, “一起讀”是一款批註分享利器, 內容創作者可以很容易地針對某一話題或者一篇文章發起「一起讀」。 同時還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寫下批註, 並把這篇帶有批註的文章進行分享, 這一功能讓之前混亂、無序的文章分享群聊模式變得有序、高效。

在這方面, 輕芒團隊用了不到兩個人, 在一天半的時間, 做了一場 650 人參與的”Facebook 全球開發者大會活動“, 帶大家感受“一起讀”。

開發者困境:被模仿、被誤讀

近半年來,小程式的發展一路伴隨著用戶、媒體的質疑。實際上,它也的確面臨著諸多內外憂患。

從小程式開發者角度看,來自同行的模仿與借鑒是最大的一個窘境。楊芳賢介紹,“群應用”被模仿得相當嚴重,“現在小程式上提供做名片功能的小程式有數十家,包括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名片掃描識別應用,甚至有些連logo都是的一樣的。”

但吐槽歸吐槽,楊芳賢對此看的很開:“互聯網產品相互參考借鑒是很常見的,模仿的產品在細節上還是會略顯山寨一點,用戶在使用的時候能感知到細節上的差異。再加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使用者群,當你的群友都在使用群應用名片時,你再用其它名片就顯得不太合群了。”

最後,留存率低於APP,也是小程式與生俱來的現實難題。

另外,該人士還指出,關於小程式的冷與熱,是一個產品自然生長和發展的階段,大家應該以一個變化、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可操之過急。

未來:小程式或將迎來新一輪紅利?

儘管面臨高開低走的質疑聲,小程式背後不乏一些主流投資機構的關注,這其中就包括IDG資本、經緯中國、真格基金、君聯資本等知名機構。

一些優秀的小程式專案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比如專注資料統計與分析的阿拉丁就獲得了由創新工廠領投的1000萬融資,成為首家獲得投資的小程式企業。由此可見,小程式第一波紅利已經開始釋放。

此外,摩拜小程式還能提高使用者使用效率,官方披露的資料顯示,摩拜小程式一個月內為新用戶累積節省了長達5300萬分鐘的時間,時間換算下來相當於整整100年。

只是,對於“小程式”的未來,更多的創業者、開發者仍然還處在觀望之中。其未來到底將釋放出多大的能量,仍是未知數。

開發者困境:被模仿、被誤讀

近半年來,小程式的發展一路伴隨著用戶、媒體的質疑。實際上,它也的確面臨著諸多內外憂患。

從小程式開發者角度看,來自同行的模仿與借鑒是最大的一個窘境。楊芳賢介紹,“群應用”被模仿得相當嚴重,“現在小程式上提供做名片功能的小程式有數十家,包括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名片掃描識別應用,甚至有些連logo都是的一樣的。”

但吐槽歸吐槽,楊芳賢對此看的很開:“互聯網產品相互參考借鑒是很常見的,模仿的產品在細節上還是會略顯山寨一點,用戶在使用的時候能感知到細節上的差異。再加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使用者群,當你的群友都在使用群應用名片時,你再用其它名片就顯得不太合群了。”

最後,留存率低於APP,也是小程式與生俱來的現實難題。

另外,該人士還指出,關於小程式的冷與熱,是一個產品自然生長和發展的階段,大家應該以一個變化、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可操之過急。

未來:小程式或將迎來新一輪紅利?

儘管面臨高開低走的質疑聲,小程式背後不乏一些主流投資機構的關注,這其中就包括IDG資本、經緯中國、真格基金、君聯資本等知名機構。

一些優秀的小程式專案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比如專注資料統計與分析的阿拉丁就獲得了由創新工廠領投的1000萬融資,成為首家獲得投資的小程式企業。由此可見,小程式第一波紅利已經開始釋放。

此外,摩拜小程式還能提高使用者使用效率,官方披露的資料顯示,摩拜小程式一個月內為新用戶累積節省了長達5300萬分鐘的時間,時間換算下來相當於整整100年。

只是,對於“小程式”的未來,更多的創業者、開發者仍然還處在觀望之中。其未來到底將釋放出多大的能量,仍是未知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