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們為何喜歡樂高-著名心理學家將其歸因於建築者的本能

雖然就這麼幾塊積木, 樂高卻是最耐玩的玩具之一, 並在持續改造中。

地球上平均每個人都擁有62塊樂高積木。 樂高為何久盛不衰, 一位心理學家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心理學家》主編——Jon Sutton, 給樂高寫過一封情書, 以表達他是如何將樂高作為一種心理工具, 同時也是一種娛樂方式。

他說道:“有了孩子後發現, 兒時的一時興趣, 卻讓我癡迷至今。 還謊稱樂高玩具是為小孩買的, 不能再騙下去了。 ”

Sutton在給《心理學家》撰文中寫道:“我設法將樂高用於提升專業能力, 主要用於演習的評估, 也作為空間推理測試的基礎。 這些孤獨的時刻代表了我實踐中的亮點,

跟樂高相比, 其他的都顯得沉悶和單調”

他發現其他心理學家也有深有同感。

他說:“Uta Frith(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鼓勵我寫一篇關於樂高的文章, 闡述‘樂高風靡全球的緣由’。 她甚至現身說法, 親自給樂高寫了一封崇拜信。 正如Roger Highfield(國家工業和科學博物館的作者和管理者)所說:“竟有這麼多人迷戀於這些極具審美情趣的小色塊。 ”

上圖是一個相機, 從1980年代起, 該玩具變得越來越高科技, 儘管它的原材料仍是基礎的建築積木塊!從樂器到各種規模的汽車, 都能通過這些基礎模組以不同的方式建造出來。

Sutton一路走訪了不少學者, 吸收了大量的觀點。

劍橋大學的高級心理學講師——David Whitebread 曾說過:“我認為樂高並沒有如此特別,

但它們有幾件事情的確做的不錯。 其最有意義的特性之一便是:搭建樂高積木所需的物理技巧非常低。 ”

“我也玩過其他的一些建築類型的玩具, 僅僅只需按照搭建圖紙把它們拼合在一起, 這並不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 也創造不了任何解決問題的機會。 但樂高卻大不相同, 甚至是小孩, 也能快速上手, 做出自己的模型;搭建非常簡單, 你可以隨時改變想法, 推到重建。

去年, 主持人-James May用樂高 建了一所房子, 但遺憾的是, 一周後就被拆除了。

樂高搭建的土星3號飛船, 傳向最後的邊疆……

樂高發展史

樂高始建於1932年, 由一位丹麥破產的木匠發明的。 由於幾乎沒什麼木匠活, 他開始在自己的工廠製作木制玩具, 第一個木制玩具是一隻鴨子他給自己的公司取名為樂高,
其來自於丹麥語“leg godt”, 意為‘palys well (玩得開心)’‘LEGO’在拉丁語中還意味著‘拼合’1978年發佈了一款城堡系列的玩具2004年公司推出了不同顏色的樂高籃球產品樂高一年生產了將近200億塊樂高積木, 也就是每分鐘生產36000塊樂高積木它每年也生產了3.06億個輪胎積木, 超過了其他的輪胎製造廠成人樂高迷有一個共同的稱呼——AFOL, 此時你的手被成為HOG, 因為你讓樂高人物圍繞在上帝之手的周圍

小孩在玩樂高時, 通常會運用建築方面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同時置身於一個想像的世界中。

“並不是我小時候玩麥諾卡讓我想起這點, 麥諾卡的搭建過程非常有價值, 但要求也更多, 因而並不需要多少想像力。 ”

作家Curis Silver 告訴Sutton:“首先,

樂高教會我們跟隨其規則。 一大袋積木都倒在地上——場面混亂。 但按照指示將一塊塊積木拼合在一起——整個場面就整潔有序了;其次, 它又教會我們放棄說明書, 跟著自己的想像走, 往現有的積木上添加新的積木。 我們玩得像個小孩, 腦海中充滿著建造的狂喜, 想像著各種建造的可能。 ”

特勒姆大學的心理學家Charles Fernyhough說:“樂高最有趣的一點是, 它既抽象又具體。 儘管近幾年有所改變, 由樂高製作的越來越多的代表作, 用以描繪具體的人物, 工具, 和容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