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從基層來 談教育 話養老 代表委員心語新願(二)

話民生、談改革、謀發展, 今年全國兩會上, 基層代表委員認真履職, 建言獻策, 傳播他們源自基層群眾、發自人民內心的聲音。

今天【我從基層來】推出第二期, 聽聽基層代表委員們在“農村發展”“教育”“養老”等話題上都說了些啥?

梁麗娜:村裡此前嘗試通過電商銷售農產品, 但是效果不理想, 原因是物流配套不完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 建議建立縣、鄉、村三級物流服務網路, 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讓農民也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實惠。

黃月芳:在海南中部地區核心生態保護區內, 人多地少, 農業種植空間十分有限,

保護生態與農業開發矛盾突出, 僅靠目前的生態補償遠遠不夠。 我建議提高五指山生態補償款標準, 同時依託五指山市熱帶山區立體氣候明顯、生物資源多樣、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 發展特色農業和養殖業。

朱虹:今年圍繞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希望從人才、資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一方面拓寬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層次領域, 加大培訓力度, 打造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另一方面, 避免鄉村旅遊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

馬文芳:很多農村勞力外出務工, 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問題突出, 建議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懷教育機制, 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投入。 還可制定政策, 鼓勵退休教師和其他熱心人士創辦留守兒童託管中心等,

給這些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 讓他們健康成長。

謝智波:城鄉教育差距在縮小, 但仍需努力。 教育關乎子孫後代, 希望國家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 吸引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鄉村傳播知識, 把希望的種子撒遍田野。

菊紅花:農村養老服務建設仍然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對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養老服務發展不均衡, 資金瓶頸制約, 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服務管理亟待加強。 一定要推動農村群眾養老互助, 使廣大農村留守老人“離家不離村, 離親不離情”“養老在鄉村, 享樂家門口”。 還要培養養老服務專業隊伍, 讓基層老年群眾得到更好的專業呵護。

範海濤:在農村, 老人沒有經濟基礎,

大多靠孩子們出錢, 經濟沒有保障, 居住分散, 有的村離敬老院幾十公里, 來回很不方便。 我們可以讓農村老人集中養老, 用資金、用項目去支持。

王鳴:現在一些大的房產商征地後, 可以專門劃出一塊, 跟某一家醫院合作開個診所, 從這方面來說也算是一個小的配套, 因為有些地方真正大的配套, 醫院、學校、托兒所等等, 肯定需要政府規劃。

董林

楊莉:多接觸基層, 多接地氣, 多與群眾溝通, 瞭解百姓所思、所盼、所需, 才能收集到市民反映熱點問題, 提出有針對性建議。

常海霞:我每年帶來的建議都與生態保護相關。 這兩年, 祁連山生態保護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媒體也越來越關注這裡發生的一切。 牧民們在電視上看到後對我說,

你提了很好的建議, 大家都感激你。 如果說要有什麼遺憾, 那就是我說的還不夠, 家鄉父老給我的鼓勵和信任為我履職帶來動力。

王海燕:我來自基層, 就要盡最大努力為基層發聲。 在勞動間隙, 我經常傾聽村民的想法。 除了在田間地頭收集民意, 還專門在村裡的辦公室裡設立“人大代表接待崗”, 鄉親們有什麼困難都可以來反映, 我會逐一記錄, 挨個落實。 精准脫貧是件大事, 村民都期盼著, 我經常向其他企業家“取經”, 探討如何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

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 帶著“泥土味”、“鄉野氣”, 說的都是百姓最關心的小事, 卻件件事關群眾切實利益。

荔枝新聞綜合自:新華網、央視新聞、中國青年網等

文/沈穎 設計/吳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