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彭家祠——隱藏在英西峰林的“小布達拉宮”

彭家祠, 位於群峰林立、青翠秀麗的英西峰林走廊。

準確的來說, 它在英德市西南部的黃花鎮明逕坑壩村的螺山。

進入彭家祠,

需經水陸兩路, 竹筏必不可少。

自東向西曲折地流經彭家古堡的河道分兩段, 可先體驗最為原始的人工竹筏, 再越過一段小路換乘機動竹筏。

竹筏緩慢地在碧綠的小河上漂流, 徐徐清風拂面而過, 船家悠悠地細說著彭家祠的歷史。

沿途簇簇翠竹、婆娑古樹隨風搖曳沙沙作響, 江面傳來陣陣嘎嘎嘎的鴨叫聲, 在聆聽大自然律動的同時還可欣賞“英西小桂林”的瑰麗。

青翠的遠山、碧綠的河流,

婦人在岸上搓石浣衣, 未入古堡已回古時。

地勢高聳險要的螺山, 因型如田螺而得名, 彭家祠就依山托勢地從山腳盤旋至螺山頂。

彭家古堡始建於清朝中期,屬防禦性質建築,鄉間稱“寨山古堡”,因其建築形式與西藏布達拉宮相近,遊人戲稱“小布達拉宮”。建築物依山勢疊建而成,它沿著小山成階梯形建造,面向西南,共有九層,逐層增高,東北面是險要的峭壁。它既是一間祠堂,也是一種防禦型的軍事性古堡,整個建築封閉,自成一體,中央的石階是唯一的通道,共有360級,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當地彭氏族人為抵禦土匪滋擾而建的防禦性堡壘。

雖然歷經百年風雨,但是古堡書房的簷雕與窗花均保持完好,咸豐時期流傳下來的“明義之方”牌匾仍顯抗匪除惡的赫赫功績。

沿著滿布苔痕的石階盤旋而上,青磚黑瓦牆上草,無言地顯示出古樸的韻味。

古老的建築屋簷飛翹、屋頂的雕花歷經百年的風雨侵蝕,仍然是清晰可見,可見當時建築設計之考究、雕刻之精巧、工藝之精湛。

丫鬟房、雜物房、廚房等破敗荒廢、年久失修的建築,卻依稀能見到當時的盛況。

彭家祠每一處的門檻都很高,景區最高處有彭大人和他兒子的掛畫供遊人燒香參拜,站在最高處,一覽四周的農田和青山,鳥瞰峰林秀色、嫵媚風光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自駕車帳篷營地

在彭家祠下麵的草地上有個特別的旅館,野外露營、夜聽蟲鳴,一定別有一番滋味。

配備一房一廳的帳篷,拎包就能入住,寬敞的空間,能輕鬆解決一行幾人的住宿問題。原生的爐灶和農家大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哦!

交通指南:清連高速—九龍出口—九龍鎮—黃花鎮—坑壩村

彭家古堡始建於清朝中期,屬防禦性質建築,鄉間稱“寨山古堡”,因其建築形式與西藏布達拉宮相近,遊人戲稱“小布達拉宮”。建築物依山勢疊建而成,它沿著小山成階梯形建造,面向西南,共有九層,逐層增高,東北面是險要的峭壁。它既是一間祠堂,也是一種防禦型的軍事性古堡,整個建築封閉,自成一體,中央的石階是唯一的通道,共有360級,地理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當地彭氏族人為抵禦土匪滋擾而建的防禦性堡壘。

雖然歷經百年風雨,但是古堡書房的簷雕與窗花均保持完好,咸豐時期流傳下來的“明義之方”牌匾仍顯抗匪除惡的赫赫功績。

沿著滿布苔痕的石階盤旋而上,青磚黑瓦牆上草,無言地顯示出古樸的韻味。

古老的建築屋簷飛翹、屋頂的雕花歷經百年的風雨侵蝕,仍然是清晰可見,可見當時建築設計之考究、雕刻之精巧、工藝之精湛。

丫鬟房、雜物房、廚房等破敗荒廢、年久失修的建築,卻依稀能見到當時的盛況。

彭家祠每一處的門檻都很高,景區最高處有彭大人和他兒子的掛畫供遊人燒香參拜,站在最高處,一覽四周的農田和青山,鳥瞰峰林秀色、嫵媚風光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自駕車帳篷營地

在彭家祠下麵的草地上有個特別的旅館,野外露營、夜聽蟲鳴,一定別有一番滋味。

配備一房一廳的帳篷,拎包就能入住,寬敞的空間,能輕鬆解決一行幾人的住宿問題。原生的爐灶和農家大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哦!

交通指南:清連高速—九龍出口—九龍鎮—黃花鎮—坑壩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