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巴金與蕭珊:他留給她最後的深情,就是守著她的骨灰度過餘生

她是他今生第一個愛上的女人, 也是唯一愛過的女人。 弱水三千, 但對他來說, 所有的山川都只有一個名字, 叫蕭珊。

作者:薺麥青青

清代詩人納蘭容若在他的《蝶戀花》裡悼念亡妻:“辛苦最憐天上月, 一昔如環, 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輪終皎潔, 不辭冰雪為卿熱。 ”

月華如水, 朗照人間, 但月下已無昔日一起賞月人。 即便不辭冰雪, 願溫熱你的生命, 我卻無從尋覓你的芳蹤。

古今深情, 如出一轍。 容若為他的盧氏, 巴金為他的蕭珊。

巴金與蕭珊

1923年5月, 19歲的巴金離開四川老家, 乘船順江而下, 到達上海。 4年後, 他又去往法國。 他的第一部小說《滅亡》就是在巴黎寫成的。

1936年, 巴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 寫成了長篇小說《家》。 《家》通過一系列美好的生命的毀滅, 控訴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惡, 謳歌了年輕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為新時代的青年點亮了前行的明燈, 因此在文壇名聲大噪。 當時的巴金每天都會收到許多讀者來信。

1927年, 巴金在法國

有一天, 巴金像往常一樣拆信的時候, 忽然發現一張照片滑落了下來, 拾起一看, 玉照中白衣黑裙的女孩梳著短髮, 頭上戴著花邊草帽, 嘴角俏皮地上翹, 目光凝神地睇望著遠處。

照片的背面寫著:“ 給我敬愛的先生留個紀念。 ”

巴金夫人蕭珊送給巴金的第一張照片, 1936年8月攝於上海

這個女生就是蕭珊。 當時的蕭珊由於飾演話劇《雷雨》中的四鳳, 並與進步人士交往過密而被學校開除。 像那個年代許多熱血但迷惘的年輕人一樣, 《家》的出現點燃了蕭珊追求愛情與自由的信念。 於是, 她像一隻迷途中的羔羊一樣, 鼓起勇氣給巴金寫信。

由於有著13歲的差距, 每次給蕭珊回信, 巴金總是稱她為“我的小友”。 在巴金的眼裡, 蕭珊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 這個小女生不過是千萬個給他寫信的讀者中的一員。

此時的巴金不知道, 雖然他將蕭珊定義為普通的讀者, 但蕭珊的眼裡卻只有巴金。 她在給巴金的信中, 不僅傾訴苦惱, 也暢談文學與人生, 並好奇地問這問那。 她像一株花樹, 伸出滿是粉紅花骨朵的枝丫, 打探經過她那個小小世界的清風和流雲, 在青春的悸動中和對愛情的渴望裡, 表達著她的傾慕和思戀。

1939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的蕭珊攝于昆明

蕭珊無遮無攔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巴金。在和蕭珊的通信中,巴金那顆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裡和紛擾的世事中困頓已久的心,漸漸地舒展開來,仿佛蟄伏已久的種子,欣欣然破土生出嫩綠的莖葉。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

以文會友半年後,這個小姑娘在信中大膽地問道:“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李先生能答應我的請求。”

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被這個勇氣可嘉又可愛至極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竟鬼使神差地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蕭珊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偶像。

巴金1934年攝於上海寓所

彼時蕭珊的處境,像極了巴金筆下《家》中的老三覺慧,在封建大家庭的桎梏中苦悶彷徨。蕭珊告訴巴金,自己想逃出那個“牢籠”,去外面闖蕩。巴金聞言,趕忙說:“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語重心長的話,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同時也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除了給巴金寫信,蕭珊還經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的細膩與溫情,讓十幾年來很少與女性接觸,終日在黑白文字的無聲世界中如苦行僧一般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二人的感情小船險些觸礁。

蕭珊

原來,蕭珊的父親為女兒找了一戶有錢的人家,要給蕭珊定下婚約。蕭珊滿心以為巴金會堅定不移地與她站在一起,反抗這場包辦婚姻。然而,巴金給她的回答卻是:“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失望至極的蕭珊逃也似的奔出巴金的寓所,掩面而泣。

在蕭珊看來,一腔熾熱,不過是自作多情的空付。巴金對此的解釋卻是,“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巴金對愛情的尊重和慎重不僅讓一場誤解渙然冰釋,同時也堅定了蕭珊對巴金愛的信心。

上海淪陷後,蕭珊陪著巴金一路逃亡,彼時的蕭珊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無論生死都要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1937年5月,巴金與蕭珊于蘇州

曾經因為家庭的陰霾和命運的多舛,他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就像錢鍾書對楊絳表白的那樣:“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1944年5月,蕭珊和巴金終於走到了一起,在此之前,他們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戀愛。這八年中,他們在烽火連天中幾度離散,雖天南地北,仍兩情依依。

一對苦命的鴛鴦終成眷侶時,巴金已經40歲,而蕭珊也已經27歲了。

巴金在桂林灕江東岸,借了朋友的一間木板房當新房,他們沒有添置任何家當。居無定所,寒衣素食,但對彼此的愛意消減了動盪與貧窮帶來的亂世蹇難。

一年後,日本投降,巴金帶著蕭珊回到了上海。

1949年,巴金與夫人蕭珊和女兒小林

長期艱苦的創作極大地磨損了他的健康。婚後,蕭珊對他照顧有加——她愛他,視他為她的整個天與地,甚至當命一樣珍惜:“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紙短情長,歸心似箭。

巴金和蕭珊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此外他就不曾離開過上海,不曾離開過蕭珊和自己的一雙兒女。

1962年,巴金在上海武康路寓所與夫人蕭珊、兒子小棠、女兒小林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作為文化名人的巴金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覆巢之下無完卵”,無辜的蕭珊也被一同裹挾進去。

此後長達數年,巴金被關在“牛棚”裡,每天在“牛棚”裡面勞動,學習,作交代,寫檢查。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是無端的淩辱;那些氣焰囂張的肆虐,妄圖從精神上摧垮他。

一身硬骨的他難以折從,但為了活下去,他只能低下一顆高貴的頭顱。為此,他幾無生念,痛苦不已。

巴金在寫作中

蕭珊便成了他情感的避難所。當時,巴金每天都要到上海作協去接受“審查”。蕭珊天不亮就要送他出門到電車站。因為上班高峰時間,公車特別擁擠。長期伏案寫作的巴金何嘗經歷過這樣的場面,眼睜睜地看著一輛輛車開走,卻上不了車;但又怕遲到被訓斥責罰,心焦如焚。好不容易擠上了一輛車,身體有一半懸在外面,蕭珊就在車下用纖細的雙手和雙肩用力地推著巴金微馱的後背,使勁幫巴金往裡擠。她是在用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心力支撐著不使他倒下來!

每天晚上,巴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從“牛棚”回到家,心意沉沉,沮喪至極,但看到她的笑臉,愁雲總是散去了大半。

巴金是這樣回憶那段歲月的:有一個時期我和她每晚臨睡前要服兩粒眠爾通才能夠閉眼,可是天將發白就都醒了。我喚她,她也喚我。我訴苦般地說:“日子難過啊!”她也用同樣的聲音回答:“日子難過啊!”但是她馬上加一句:“要堅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堅持就是勝利!”

在她面前,他變得像一個脆弱無助的孩子,需索她的庇護和溫暖。當時也置身於險惡漩渦中的蕭珊,卻總是無比樂觀而又堅定地給予他最大的慰藉和力量。

巴金與蕭珊

多少苦難的背後,都是咬緊牙關的靈魂。

可是,此刻真正堅持不住的,不是巴金,而是蕭珊。作為“罪人”的家屬,蕭珊無數次被揪走批鬥,貼大字報。性情剛烈的蕭珊經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折,卻不敢向巴金傾訴,她怕他會擔心和難過。畢竟,她的苦難是因他而起的啊。

在磨難和痛楚中苦苦支撐的蕭珊,一直盼著丈夫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然而她卻沒能等到那一天——巴金的“勞動改造”尚未結束,蕭珊便被查出了腸癌。由於是“罪人”的家屬,一直沒能得到及時的醫治。

直到1972年7月底,蕭珊才好不容易住進中山醫院病房,但癌細胞已經擴散,在不得不立即開刀進手術室以前,她生平第一次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

病榻上的她,形容枯槁,但她被病痛折磨得失去光彩的眼神,依然不肯黯淡下去。她含淚地望著他:“我不願離開你。沒有我,誰來照顧你啊?”

那一刻, 她最顧惜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她離去後,他何以獨活?

蕭珊開刀後僅活了5天。1972年8月13日,蕭珊走了。

巴金于夫人蕭珊追悼會上

在中山醫院的太平間,“她躺在擔架上,但已經被白布床單包得緊緊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彎下身子,把地上那個還有點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幾下,一面哭著喚她的名字。”

“我比她大13歲,為什麼不讓我先死?這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麼罪?她也給關進‘牛棚’,掛上‘牛鬼蛇神’的小紙牌,還掃過馬路。究竟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療,也因為她是我的妻子……”

蕭珊去世後, 巴金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白掉了頭髮。但3年之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他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每夜與之共眠。“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裡有我的血和淚”。從蕭珊離開的那一天起,無數個夜裡,與妻子在夢裡相逢成了巴金望眼欲穿的期待。

巴金寫作彩照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幾道寫盡了相思意,但他尚能活著相見,而巴金只能以夢相托給亡妻。

但多少次殘夢中醒來,他的枕邊空空如也......

此後的許多年,從上海武康路113號路過的人們,經常看到一位形單影隻的老人,如倦歸的鳥兒,在黃昏裡或暮雨中踽踽獨行,滿身滿眼都是無枝可依的淒涼。

她是他今生第一個愛上的女人,也是唯一愛過的女人。弱水三千,但對他來說,所有的山川都只有一個名字,叫蕭珊。

蕭珊半身照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鍾書也撒手人寰。

在他病中時,她全力以赴,悉心照料,“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臨終前的他一眼未闔,似有不甘。她俯下身,在他耳邊輕輕說:“你放心,有我呐。”

他們仨就這樣走散,兩個至愛的人都已不在人間。她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間,打掃戰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巴金在蕭珊離開後,也要打掃人生的戰場,清理那些陳年的“積債”。

1978年,他開始連載散文《隨想錄》。是對自己的反思,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反思。

巴金閱讀之照

浩劫過後,當多少人明哲保身,或推諉責任時,他卻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坦誠的反省,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抱怨和罵娘都是容易的,但他更願意拿起刀來,剖析自己在種種威壓下就範的懦弱和苟且。所以,《隨想錄》真正給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為知識份子的懺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識份子應該堅守的良知和責任,再次宣導了“五四”精神的回歸。

他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份子樹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若她在天有靈,一定會欣慰他的所作所為吧。這個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的丈夫,是她即便離開人世時,都不後悔嫁的人。

1982年,巴金獲義大利但丁學會授“但丁國際獎”

明代的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結尾中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也。

枇杷樹業已亭亭如蓋,但和你一起種樹的人已經不在了。

所以,這個世間最大的愴痛莫過於,物是人非事事休。

十年前奶奶去世,辦完葬禮,我去爺爺的臥室看他。那麼高大的他蜷縮在沙發裡,低垂著頭,像個無助的孩子一般哭泣。

我低喚一聲:爺爺。

他抬起頭,有點失神地問我,你奶奶真的走了嗎?

1988年,巴金與小孫女暄暄

幾年後,爺爺也溘然長逝。在奶奶去世前,他的身體一直很硬朗,只是奶奶走後,他的健康也一落千丈。

過年時幫他收拾房間,看到他的床邊放著一隻古舊的簪子,被摩挲得已泛白光。無疑,那是奶奶生前戴過的,他就一直將之放在枕畔,就像她仍在身邊......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所以,最後,他親自去尋她。

“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麼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麼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

2005年10月17日19時6分,巴金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是五四新文學時代的最後一位大師,最後一位文學巨匠,他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二年,根據巴金的遺願,他和妻子蕭珊的骨灰被撒入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他們投奔大海的懷抱,亦重回彼此的懷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此,再沒有什麼能將他們分開......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商業轉載,歡迎讀者分享

1939年,就讀於西南聯大外文系的蕭珊攝于昆明

蕭珊無遮無攔的熱情深深地感染了巴金。在和蕭珊的通信中,巴金那顆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裡和紛擾的世事中困頓已久的心,漸漸地舒展開來,仿佛蟄伏已久的種子,欣欣然破土生出嫩綠的莖葉。不知不覺中,一種微妙的情愫在心頭潛滋暗長。

以文會友半年後,這個小姑娘在信中大膽地問道:“ 筆談如此和諧,為什麼就不能面談呢?希望李先生能答應我的請求。”

一向鬱鬱寡歡的巴金,被這個勇氣可嘉又可愛至極的女孩打動了,於是竟鬼使神差地答應了她的請求。

1936年8月的一天,在上海南京東路719號的新雅粵菜館裡,蕭珊終於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偶像。

巴金1934年攝於上海寓所

彼時蕭珊的處境,像極了巴金筆下《家》中的老三覺慧,在封建大家庭的桎梏中苦悶彷徨。蕭珊告訴巴金,自己想逃出那個“牢籠”,去外面闖蕩。巴金聞言,趕忙說:“千萬不要這樣,像你這樣的少年還是一隻羽翼未豐的小鳥,很難遠走高飛的。現在社會紛繁複雜,決不可衝動行事。你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再行動啊。”

巴金語重心長的話,打消了蕭珊離家出走的念頭,同時也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除了給巴金寫信,蕭珊還經常去拜訪巴金,關心他的生活起居。蕭珊的細膩與溫情,讓十幾年來很少與女性接觸,終日在黑白文字的無聲世界中如苦行僧一般勞作的巴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快樂。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二人的感情小船險些觸礁。

蕭珊

原來,蕭珊的父親為女兒找了一戶有錢的人家,要給蕭珊定下婚約。蕭珊滿心以為巴金會堅定不移地與她站在一起,反抗這場包辦婚姻。然而,巴金給她的回答卻是:“這件事由你自己考慮決定。”失望至極的蕭珊逃也似的奔出巴金的寓所,掩面而泣。

在蕭珊看來,一腔熾熱,不過是自作多情的空付。巴金對此的解釋卻是,“我是說她還小,一旦考慮不成熟,會悔恨終身的。將來她長大能有主見了,成熟了,還願意要我這個老頭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 巴金對愛情的尊重和慎重不僅讓一場誤解渙然冰釋,同時也堅定了蕭珊對巴金愛的信心。

上海淪陷後,蕭珊陪著巴金一路逃亡,彼時的蕭珊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無論生死都要和相愛的人在一起。

1937年5月,巴金與蕭珊于蘇州

曾經因為家庭的陰霾和命運的多舛,他抱定了獨身主義,遇到蕭珊後,他才第一次有了對婚姻的渴望。就像錢鍾書對楊絳表白的那樣:“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1944年5月,蕭珊和巴金終於走到了一起,在此之前,他們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戀愛。這八年中,他們在烽火連天中幾度離散,雖天南地北,仍兩情依依。

一對苦命的鴛鴦終成眷侶時,巴金已經40歲,而蕭珊也已經27歲了。

巴金在桂林灕江東岸,借了朋友的一間木板房當新房,他們沒有添置任何家當。居無定所,寒衣素食,但對彼此的愛意消減了動盪與貧窮帶來的亂世蹇難。

一年後,日本投降,巴金帶著蕭珊回到了上海。

1949年,巴金與夫人蕭珊和女兒小林

長期艱苦的創作極大地磨損了他的健康。婚後,蕭珊對他照顧有加——她愛他,視他為她的整個天與地,甚至當命一樣珍惜:“能夠作為你的妻子,在我永遠是一件值得慶耀的事。”所以蕭珊在人們面前,在通信中,一直都稱巴金為“李先生”。

巴金也愛蕭珊,哪怕只有幾天的分離,他都會給蕭珊寫信。紙短情長,歸心似箭。

巴金和蕭珊婚後的四五年中僅有兩次小別。此外他就不曾離開過上海,不曾離開過蕭珊和自己的一雙兒女。

1962年,巴金在上海武康路寓所與夫人蕭珊、兒子小棠、女兒小林

1966年,十年浩劫開始。作為文化名人的巴金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覆巢之下無完卵”,無辜的蕭珊也被一同裹挾進去。

此後長達數年,巴金被關在“牛棚”裡,每天在“牛棚”裡面勞動,學習,作交代,寫檢查。那些莫須有的罪名,是無端的淩辱;那些氣焰囂張的肆虐,妄圖從精神上摧垮他。

一身硬骨的他難以折從,但為了活下去,他只能低下一顆高貴的頭顱。為此,他幾無生念,痛苦不已。

巴金在寫作中

蕭珊便成了他情感的避難所。當時,巴金每天都要到上海作協去接受“審查”。蕭珊天不亮就要送他出門到電車站。因為上班高峰時間,公車特別擁擠。長期伏案寫作的巴金何嘗經歷過這樣的場面,眼睜睜地看著一輛輛車開走,卻上不了車;但又怕遲到被訓斥責罰,心焦如焚。好不容易擠上了一輛車,身體有一半懸在外面,蕭珊就在車下用纖細的雙手和雙肩用力地推著巴金微馱的後背,使勁幫巴金往裡擠。她是在用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心力支撐著不使他倒下來!

每天晚上,巴金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從“牛棚”回到家,心意沉沉,沮喪至極,但看到她的笑臉,愁雲總是散去了大半。

巴金是這樣回憶那段歲月的:有一個時期我和她每晚臨睡前要服兩粒眠爾通才能夠閉眼,可是天將發白就都醒了。我喚她,她也喚我。我訴苦般地說:“日子難過啊!”她也用同樣的聲音回答:“日子難過啊!”但是她馬上加一句:“要堅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堅持就是勝利!”

在她面前,他變得像一個脆弱無助的孩子,需索她的庇護和溫暖。當時也置身於險惡漩渦中的蕭珊,卻總是無比樂觀而又堅定地給予他最大的慰藉和力量。

巴金與蕭珊

多少苦難的背後,都是咬緊牙關的靈魂。

可是,此刻真正堅持不住的,不是巴金,而是蕭珊。作為“罪人”的家屬,蕭珊無數次被揪走批鬥,貼大字報。性情剛烈的蕭珊經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摧折,卻不敢向巴金傾訴,她怕他會擔心和難過。畢竟,她的苦難是因他而起的啊。

在磨難和痛楚中苦苦支撐的蕭珊,一直盼著丈夫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然而她卻沒能等到那一天——巴金的“勞動改造”尚未結束,蕭珊便被查出了腸癌。由於是“罪人”的家屬,一直沒能得到及時的醫治。

直到1972年7月底,蕭珊才好不容易住進中山醫院病房,但癌細胞已經擴散,在不得不立即開刀進手術室以前,她生平第一次對巴金說:“看來,我們要分別了……”

病榻上的她,形容枯槁,但她被病痛折磨得失去光彩的眼神,依然不肯黯淡下去。她含淚地望著他:“我不願離開你。沒有我,誰來照顧你啊?”

那一刻, 她最顧惜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她離去後,他何以獨活?

蕭珊開刀後僅活了5天。1972年8月13日,蕭珊走了。

巴金于夫人蕭珊追悼會上

在中山醫院的太平間,“她躺在擔架上,但已經被白布床單包得緊緊的,看不到面容了。我彎下身子,把地上那個還有點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幾下,一面哭著喚她的名字。”

“我比她大13歲,為什麼不讓我先死?這不公平!她究竟犯了什麼罪?她也給關進‘牛棚’,掛上‘牛鬼蛇神’的小紙牌,還掃過馬路。究竟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她是我的妻子。她患了病,得不到治療,也因為她是我的妻子……”

蕭珊去世後, 巴金在短短的幾天之內就白掉了頭髮。但3年之後,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他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每夜與之共眠。“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裡有我的血和淚”。從蕭珊離開的那一天起,無數個夜裡,與妻子在夢裡相逢成了巴金望眼欲穿的期待。

巴金寫作彩照

“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晏幾道寫盡了相思意,但他尚能活著相見,而巴金只能以夢相托給亡妻。

但多少次殘夢中醒來,他的枕邊空空如也......

此後的許多年,從上海武康路113號路過的人們,經常看到一位形單影隻的老人,如倦歸的鳥兒,在黃昏裡或暮雨中踽踽獨行,滿身滿眼都是無枝可依的淒涼。

她是他今生第一個愛上的女人,也是唯一愛過的女人。弱水三千,但對他來說,所有的山川都只有一個名字,叫蕭珊。

蕭珊半身照

1997年,被楊絳稱為“我平生唯一傑作”的愛女錢瑗去世。一年後,錢鍾書也撒手人寰。

在他病中時,她全力以赴,悉心照料,“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臨終前的他一眼未闔,似有不甘。她俯下身,在他耳邊輕輕說:“你放心,有我呐。”

他們仨就這樣走散,兩個至愛的人都已不在人間。她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裡去呢?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間,打掃戰場,盡我應盡的責任。”

巴金在蕭珊離開後,也要打掃人生的戰場,清理那些陳年的“積債”。

1978年,他開始連載散文《隨想錄》。是對自己的反思,也是對一個時代的反思。

巴金閱讀之照

浩劫過後,當多少人明哲保身,或推諉責任時,他卻直面自己人格曾經出現的扭曲。他願意用坦誠的反省,填補一度出現的精神空白。抱怨和罵娘都是容易的,但他更願意拿起刀來,剖析自己在種種威壓下就範的懦弱和苟且。所以,《隨想錄》真正給人以力量和鼓舞的所在,便是它由作為知識份子的懺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識份子應該堅守的良知和責任,再次宣導了“五四”精神的回歸。

他以罕見的勇氣“說真話”,為中國知識份子樹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

若她在天有靈,一定會欣慰他的所作所為吧。這個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的丈夫,是她即便離開人世時,都不後悔嫁的人。

1982年,巴金獲義大利但丁學會授“但丁國際獎”

明代的歸有光在他的《項脊軒志》結尾中寫道: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也。

枇杷樹業已亭亭如蓋,但和你一起種樹的人已經不在了。

所以,這個世間最大的愴痛莫過於,物是人非事事休。

十年前奶奶去世,辦完葬禮,我去爺爺的臥室看他。那麼高大的他蜷縮在沙發裡,低垂著頭,像個無助的孩子一般哭泣。

我低喚一聲:爺爺。

他抬起頭,有點失神地問我,你奶奶真的走了嗎?

1988年,巴金與小孫女暄暄

幾年後,爺爺也溘然長逝。在奶奶去世前,他的身體一直很硬朗,只是奶奶走後,他的健康也一落千丈。

過年時幫他收拾房間,看到他的床邊放著一隻古舊的簪子,被摩挲得已泛白光。無疑,那是奶奶生前戴過的,他就一直將之放在枕畔,就像她仍在身邊......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所以,最後,他親自去尋她。

“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麼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麼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

2005年10月17日19時6分,巴金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101歲。

巴金是五四新文學時代的最後一位大師,最後一位文學巨匠,他的逝世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第二年,根據巴金的遺願,他和妻子蕭珊的骨灰被撒入上海長興島附近的東海。

他們投奔大海的懷抱,亦重回彼此的懷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此,再沒有什麼能將他們分開......

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商業轉載,歡迎讀者分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