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房子!

文/金融八卦女專欄作者 黃新玉

1

白居易

何須廣居處, 不用多積蓄。

丈室可容身, 鬥儲可充腹。

——《秋居書懷》

不為房所困, 追求當下的無房主義者高曉松,

曾是許多人夢想的詩和遠方。

高曉松在自己的文章解釋自己不買房的原因, 一是為了詩和遠方, 不要被所謂的財產困住。 二是入流不要緊。 每一天開心, 才最重要。

很多人說, 高曉松是個例, 而且他有錢, 也不怕。 但高曉松並非無房主義者的先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29歲考中的進士, 32歲參加工作, 作為當時的一個大齡單身男公務員, 當然沒有買房子。

他租住在長安城東城根兒, 一個叫“常樂裡”的社區。 36歲時, 白居易升了官, 結了婚, 還是租房。

像白居易這個級別的高幹之所以不在首都買房, 不是買不起,而是不願買。

白居易做財政局局長時,“俸錢四五萬,月可奉晨昏。 ”月薪高達四五萬文,當時長安房價雖高,花上百萬銅錢仍能買一中等住宅,白居易不貪不占,攢上兩年工資,

就能輕鬆實現置業夢了。

問題是他根本就沒有置業夢。

為了安撫老婆, 就寫了首詩《贈內》:

“我亦貞苦士, 與君新結婚。

庶保貧與素, 偕老同歡欣。 ”

意思是我們剛結婚,還沒什麼積蓄呢,希望你能高高興興, 跟我過一段窮日子,別提房子的事兒。 後來他們有了女兒,楊氏夫人舊事重提,白居易說:“唯有衣與食,此事粗關心。 苟免饑寒外,餘物盡浮雲。 ”

意思是, 只要吃的是自己的食物,穿的是自己的衣服,生活不就很安逸了嗎?幹嗎非要住自己的房子呢?

再後來白居易去重慶做市長(忠州刺史),夫人下了最後通牒:必須買房。 白居易嘴上說著:

“何須廣居處,不用多積蓄,

丈室可容身, 鬥儲可充腹"

心裡還是怕媳婦鬧意見,於是不得已去長安“新昌裡”買了一所二手房。

不買房的白居易, 並非追求安貧樂道。 現實中的他有夢想, 有追求, 有原則;不僅成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有詩魔詩王之稱, 還是新樂府運動的宣導者, 對後世影響頗大。

但更懂享受當下:一上班就買駿馬, 請保姆, 喝酒行樂;很多地方, 他其實和高曉松一樣, 在乎的是及時行樂, 過好當下每一天。

2

1997年對今天人人都為房子發愁的中國人來說, 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那一年, 中國開始推行全面的住房改革, 福利分房全面停止, 商品住房市場全面啟動, 從此房子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熱詞。

那一年, 以寫實主義見長, 有著“中國第一編劇”之稱的作家劉恒, 發表了自己的中長篇小說《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這部小說後來不僅出了單行本, 還被改編為電影《沒事偷著樂》(馮鞏主演)、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梁冠華主演)。

在這個反映當時住房現實的小說和電影裡, 作家劉恒用他的無限想像力, 講述了一個一家7口人,

擠在胡同17平方米不到的小平房裡的故事。

在那裡, 對於近乎無產者的底層小人物張大民來說, 生活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苦難——

一直都在的居住危機, 伴隨著不間斷的麻煩:母親走失、二妹夫妻關係不和, 三弟老婆出軌, 四妹白血病去世、自己下崗……

貧嘴張大民用自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 那種底層式的“直接”生活態度和他的京式貧嘴, 化解了一個接著一個的苦難, 從而創造了獨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那些每一個看上去都會讓人絕望的苦難, 在貧嘴的張大民那裡, 仿佛一下子就發生了化學反應, 變成了熱氣騰騰的力量, 給人希望。

生活的苦難沒有讓張大民成為“流氓無產者”,破罐子破摔。他表現出了對生活的歸順,也展現了對生活的熱愛與信心。

一個接一個的麻煩不斷被他解決,他還找到了獨屬於他的幸福,相對張大民時代,我們的住房市場供給繁榮了,居住水準提升了,但我們對房子的焦慮感卻遠遠超越了張大民,有人說,這也許就是今天的我們都缺少的幸福的能力。

3

2005年,一個叫青山周平的日本建築師,來到了中國,他開了一間磚牆打通,樸素但別有味道的事務所。

在7年的時間裡,他和太太一直住在北京胡同,一個不到40平的房子裡。

每天他和鄰居共用一個院子,去三分鐘路程的菜市場買菜,穿著素色衣服,和太太一人一輛電動小單車,從四合院出發,悠然的騎著車去上班。

在那裡找到家的感覺的青山周平說:

“我的房子很小,但是我的家卻很大。因為我能享受到比200㎡,300㎡還要開闊的空間。門口的菜市場是我的冰箱,義大利餐館是我的廚房,咖啡廳是我的書房,大樹底下是我的客廳。”

而青山周平被人熟知,則是因為他改造了一戶被稱作“史上最小學區房”的北京老四合院,6.8平方米的房子被青山周平改造成了:

集料理、吃飯、聚會、衛浴、睡覺、客廳、小商鋪7大功能為一體的學區房。

北京35平的超擠大雜院小屋,被他改造了成簡約自然的明亮複式小別墅;

他因此被網友們驚呼他為爆改達人。可是這個從天而降的男神設計師,為了小細節,費盡心思,甚至回日本配材料,買配件,打造出的夢幻房子,也並沒有改變主人的生活。

多功能於一體的夢幻小屋,不久就變回了以前一樣雜物亂堆的雜物間。

曾經在朋友圈刷屏,被網友們大贊神改造的夢幻小屋的境遇,不禁讓網友感慨:

真正能左右生活品質的不是設計師,而是自己。設計師可以給一個最完美的設計,但沒有辦法監督你用愛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4

孟奇和妻子Yvonne是對在北京打工的小夫妻。

一個是來自河南的小店老闆,一個是來自臺灣的設計師;有了孩子的他們,想給兒子創造一個溫馨自然的生長環境。

但在北京買房,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遙遙無期的,對他們也是。

只有四十萬預算的他們,一合計,放棄了會改變他們生活品質的買房。

因為他們算了算,即使勉強在郊區買了房子,也沒有多餘的錢把房子裝修成自己理想的樣子。

於是,他們走街串巷在北京找了一個看上去破敗土氣、但有改造空間的有生活氣息的胡同小院。

他們和房東簽了十年的租賃合同,並打算要把省下買房的40萬錢,在這裡,為孩子打造一個黃金童年。

朋友們勸他們:房子是租來的,就不要大動干戈裝修了。

可主意已下的二人,簽完合同,就開始琢磨房子的改造了。

從宮崎駿《龍貓》裡找到了設計靈感,Yvonne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龍貓》裡兩個小孩,一樣可以在院子裡無憂無慮跑來跑去。

於是,他們拆掉了內在原有的吊頂,採用了可以讓家人安心的健康的實木做了門、櫃子、茶几……

影響院子採光的混凝土牆,也被換成了大片大片的玻璃,開放式餐廚廳;臥室旁邊特意為小孩子預留的可以騎車玩耍的一米陽光走廊、還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加小版洗手台,燈關,把手……

為了體會收穫的意義,院子裡平地雖小,他們也種了些蔬菜,就這樣,晚上燈光一亮,68平方的房子,一下子就變成了童話中的浪漫小屋。

廚藝精湛的爸爸,懂生活情調的媽媽,可愛的兒子……

他們一家子的幸福生活,吸引了很多人的圍觀,但也有人替他們擔心,十年後怎麼辦?

可妻子Yvonne說:我們就是想把這十年過好,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5

90後美食攝影師李白鹿,像多數蜷縮在城市一隅的上班族一樣,一個人努力打拼,一個人獨居生活。

但李白鹿心中卻始終有個信念:即便一個人生活,也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屋。

2014年5月李白鹿辭職了,他重新在成都三環租了一套67㎡、每月1000元的房子。

空無一物,牆壁泛黃,近似毛坯的房子,李白鹿不喜歡。

靠著之前兩年寫稿子、拍食物攢下的一點錢和經驗,在征得房東的同意後,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小屋。

從牆面刷漆開始,到淘置舊傢俱,翻新舊傢俱,親自動手縫製布簾、收納袋……

除去打洞,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親歷親為,30天時間,他打造了一個自己的理想小屋。

而這所有的花費,除去房租,從添置電腦、冰箱、桌椅、拉網線,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總共花費了一萬七,雖然有些自己動手製作的傢俱有些粗糙,但對李白鹿來說,不困郁於生活,在平淡的日子裡,親手為自己創造一點驚喜,珍惜、分享就是最大的幸福。

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生活的模樣,完全取決於你。

6

一對不是什麼建築設計業內神手的80後小夫妻Jacob和Allen。

在北京奮鬥了十年,省吃儉用買了一套只有40平的二手老磚房。與所有的二手房一樣,他們的新家畫風是:不到45平米,格局狹小,客廳一片逼仄,廚房破局……

面對這片景象,夫妻倆不但沒發愁,反倒興奮起來,因為剛好可以借機放肆大改一遍,還有什麼比一磚一瓦親手搭建自己的小窩,更美好的事呢?

從空間格局的變動改造,到軟裝用品的溫馨置辦;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就這樣一套40平的老房子,這對小夫妻,親自動手卻把它改造成了處處虐狗的小空間。

裝得了200雙鞋子的鞋櫃牆、可以隨意喝咖啡的咖啡角;豪華大氣的獨立衣帽間;愛情調的他們還在不足3平米的衛生間裡裝上了浴缸……

很多人不理解,為啥這對這麼辛苦工作的小夫妻這麼能折騰?

買來的鍋蓋不好看,就花功夫另配杉木蓋子,沒有好看的飲水機,就自製電子飲水泵,為了除塵,他們去研究各種清洗劑,還腦洞大開,用橘子皮自製清潔品。

他們說,自己的生活自己都不愛,誰來幫你愛?

7

回顧房改以來的20年,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住房面積、居住水準確實比之前有了質的提高。

1991年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僅為7平方米,而到了2016年,這一數字就達到了40.8平方米。

可住房市場供給繁榮了,居住水準也提升了,人們對房子的焦慮感卻遠遠超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已不滿足於僅僅“有套房”。

我們對於居住的空間,總是希望大些,再大些……

可我們的問題,空間再大點就解決了麼?

建築師王昀在北京西直門,設計的2.363平米極限住宅,正在嘗試挑戰了這個傳統觀念。

他說,如果一個空間,可以滿足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馬桶、淋浴、電磁爐、寫字桌、單人床一應俱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更大的房子呢?

而這個人類居住的最小面積就是——2.363平米!

王昀說:“大城市房價太高,所以才有了蟻居現象,人沒了生活的私密空間,談何生存的尊嚴?這就是2.363平米的設計初衷。”

這套房子附近的房價是在6萬元左右。他設想,如果2.363平米的極小住宅,在首都市中心以15萬一套的價格出售,對於臨時居住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王昀設計這套住宅的目的,並不是想出售它,而是為了探索人的最小居住空間的極限。

他說,居住的幸福感,是從一個最難受的空間來的。當你想通了在2.363平米會如何展開生活時,有個50平米、100平米,都會覺得很舒適了。

8

今年44歲獲得過無數國際設計大獎的何永明,在參加完兩次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項目挑戰後,徹底放棄了買大房買別墅的想法。

不是沒有錢買大房子,而是他越來越認識到:

人很多時候喜歡活在別人的視野裡,總覺得別人怎麼活,我就該怎麼活,可是實際上,我們應該回到自己內心的生活狀態。

如今的他怡然自得的住在自己廣州,多年前買的70多平米兩室一廳的家裡,住講求適合,吃穿亦如此。

一家三口每次做的菜不會超過三個。

他說:“做多了也是浪費。我並不覺得鮑魚人參就是好東西。”

他最愛吃的是青菜豆腐,一口小火煲的湯。

他說:“阿瑪尼如今的CEO,每天早上要為在200多件襯衣中選擇穿那一件而痛苦。我不要那樣的痛苦。兩三件,能穿,耐穿,有得換就好了。簡簡單單,自己省事,還能為環保做貢獻。”

自己開公司,妻子是教師,可是他的家至今沒有請保姆。

有時間的時候,他常常會和妻子一起做飯,和女兒一起做家務,為女兒送飯。

他說:“一起動手的樂趣才有味道,生活不就是要過得一個人情味麼?有時候,東西多了會成為負擔,成為困惑。”

在業內小有名氣的他獲得過無數的設計大獎,設計過無數的樓王別墅,兩次讓業界震撼的項目改造也再次見證了他的非凡設計能力,可是他卻說“設計師引導的生活空間,並不一定適合業主自己。設計師固然有其專業的一面,但對一般的家庭而言,自己懂生活,才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9

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熱詞,這一期我們說了很多關於房子的人和事。

有古代人,更有現代人;有八九十年代的事,更有當下的事;有設計師,更有非設計師,有自己的房子,更有租來的房子,有自己改造的房子,也有被人改造的房子。

我們不在意房子多大,我們也不在意房子是租來的還是買來的。我們在意的是,不論在什麼樣的房子裡,我們當下是否有幸福的能力?

我們常常把房子、車子、票子等同於幸福本身,卻忘了沒有內心的調適、欲望的調和,即使擁有豪宅名車,依然還會生出新的煩惱,更不會有幸福的感覺。

所以,如果認真生活,無論大小,無論租買房子都會透著你的興趣愛好、你的人生故事,即便有時候亂糟糟,也會有迷人的煙火氣。

就如建築師青山周平自己日誌裡所寫:

並不是說房子越大你的生活品質越高,而是你生活的態度、方式和你對空間的規劃,都能夠在一點一滴間體現你的品位。”

10

有人問:為什麼要追求看似無用的精緻品味生活?

對於這個問題,周作人先生曾在《北京的茶食》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之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可以說,精緻的東西治癒了這個世界,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在生活,而並非生存。

“精緻”是即使是租來的房子,也要溫馨舒適;“精緻”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再忙也要堅持;“精緻”是一人食也不敷衍,絕不虧待自己的胃……

而這一切都與房子大小, 房子租買無關。

因為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無關。

— THE END —

生活的苦難沒有讓張大民成為“流氓無產者”,破罐子破摔。他表現出了對生活的歸順,也展現了對生活的熱愛與信心。

一個接一個的麻煩不斷被他解決,他還找到了獨屬於他的幸福,相對張大民時代,我們的住房市場供給繁榮了,居住水準提升了,但我們對房子的焦慮感卻遠遠超越了張大民,有人說,這也許就是今天的我們都缺少的幸福的能力。

3

2005年,一個叫青山周平的日本建築師,來到了中國,他開了一間磚牆打通,樸素但別有味道的事務所。

在7年的時間裡,他和太太一直住在北京胡同,一個不到40平的房子裡。

每天他和鄰居共用一個院子,去三分鐘路程的菜市場買菜,穿著素色衣服,和太太一人一輛電動小單車,從四合院出發,悠然的騎著車去上班。

在那裡找到家的感覺的青山周平說:

“我的房子很小,但是我的家卻很大。因為我能享受到比200㎡,300㎡還要開闊的空間。門口的菜市場是我的冰箱,義大利餐館是我的廚房,咖啡廳是我的書房,大樹底下是我的客廳。”

而青山周平被人熟知,則是因為他改造了一戶被稱作“史上最小學區房”的北京老四合院,6.8平方米的房子被青山周平改造成了:

集料理、吃飯、聚會、衛浴、睡覺、客廳、小商鋪7大功能為一體的學區房。

北京35平的超擠大雜院小屋,被他改造了成簡約自然的明亮複式小別墅;

他因此被網友們驚呼他為爆改達人。可是這個從天而降的男神設計師,為了小細節,費盡心思,甚至回日本配材料,買配件,打造出的夢幻房子,也並沒有改變主人的生活。

多功能於一體的夢幻小屋,不久就變回了以前一樣雜物亂堆的雜物間。

曾經在朋友圈刷屏,被網友們大贊神改造的夢幻小屋的境遇,不禁讓網友感慨:

真正能左右生活品質的不是設計師,而是自己。設計師可以給一個最完美的設計,但沒有辦法監督你用愛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4

孟奇和妻子Yvonne是對在北京打工的小夫妻。

一個是來自河南的小店老闆,一個是來自臺灣的設計師;有了孩子的他們,想給兒子創造一個溫馨自然的生長環境。

但在北京買房,對很多人來說都是遙遙無期的,對他們也是。

只有四十萬預算的他們,一合計,放棄了會改變他們生活品質的買房。

因為他們算了算,即使勉強在郊區買了房子,也沒有多餘的錢把房子裝修成自己理想的樣子。

於是,他們走街串巷在北京找了一個看上去破敗土氣、但有改造空間的有生活氣息的胡同小院。

他們和房東簽了十年的租賃合同,並打算要把省下買房的40萬錢,在這裡,為孩子打造一個黃金童年。

朋友們勸他們:房子是租來的,就不要大動干戈裝修了。

可主意已下的二人,簽完合同,就開始琢磨房子的改造了。

從宮崎駿《龍貓》裡找到了設計靈感,Yvonne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龍貓》裡兩個小孩,一樣可以在院子裡無憂無慮跑來跑去。

於是,他們拆掉了內在原有的吊頂,採用了可以讓家人安心的健康的實木做了門、櫃子、茶几……

影響院子採光的混凝土牆,也被換成了大片大片的玻璃,開放式餐廚廳;臥室旁邊特意為小孩子預留的可以騎車玩耍的一米陽光走廊、還有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加小版洗手台,燈關,把手……

為了體會收穫的意義,院子裡平地雖小,他們也種了些蔬菜,就這樣,晚上燈光一亮,68平方的房子,一下子就變成了童話中的浪漫小屋。

廚藝精湛的爸爸,懂生活情調的媽媽,可愛的兒子……

他們一家子的幸福生活,吸引了很多人的圍觀,但也有人替他們擔心,十年後怎麼辦?

可妻子Yvonne說:我們就是想把這十年過好,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5

90後美食攝影師李白鹿,像多數蜷縮在城市一隅的上班族一樣,一個人努力打拼,一個人獨居生活。

但李白鹿心中卻始終有個信念:即便一個人生活,也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屋。

2014年5月李白鹿辭職了,他重新在成都三環租了一套67㎡、每月1000元的房子。

空無一物,牆壁泛黃,近似毛坯的房子,李白鹿不喜歡。

靠著之前兩年寫稿子、拍食物攢下的一點錢和經驗,在征得房東的同意後,他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小屋。

從牆面刷漆開始,到淘置舊傢俱,翻新舊傢俱,親自動手縫製布簾、收納袋……

除去打洞,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親歷親為,30天時間,他打造了一個自己的理想小屋。

而這所有的花費,除去房租,從添置電腦、冰箱、桌椅、拉網線,看得見的看不見的,總共花費了一萬七,雖然有些自己動手製作的傢俱有些粗糙,但對李白鹿來說,不困郁於生活,在平淡的日子裡,親手為自己創造一點驚喜,珍惜、分享就是最大的幸福。

房子是租來的,可生活不是,生活的模樣,完全取決於你。

6

一對不是什麼建築設計業內神手的80後小夫妻Jacob和Allen。

在北京奮鬥了十年,省吃儉用買了一套只有40平的二手老磚房。與所有的二手房一樣,他們的新家畫風是:不到45平米,格局狹小,客廳一片逼仄,廚房破局……

面對這片景象,夫妻倆不但沒發愁,反倒興奮起來,因為剛好可以借機放肆大改一遍,還有什麼比一磚一瓦親手搭建自己的小窩,更美好的事呢?

從空間格局的變動改造,到軟裝用品的溫馨置辦;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就這樣一套40平的老房子,這對小夫妻,親自動手卻把它改造成了處處虐狗的小空間。

裝得了200雙鞋子的鞋櫃牆、可以隨意喝咖啡的咖啡角;豪華大氣的獨立衣帽間;愛情調的他們還在不足3平米的衛生間裡裝上了浴缸……

很多人不理解,為啥這對這麼辛苦工作的小夫妻這麼能折騰?

買來的鍋蓋不好看,就花功夫另配杉木蓋子,沒有好看的飲水機,就自製電子飲水泵,為了除塵,他們去研究各種清洗劑,還腦洞大開,用橘子皮自製清潔品。

他們說,自己的生活自己都不愛,誰來幫你愛?

7

回顧房改以來的20年,我們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住房面積、居住水準確實比之前有了質的提高。

1991年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僅為7平方米,而到了2016年,這一數字就達到了40.8平方米。

可住房市場供給繁榮了,居住水準也提升了,人們對房子的焦慮感卻遠遠超過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已不滿足於僅僅“有套房”。

我們對於居住的空間,總是希望大些,再大些……

可我們的問題,空間再大點就解決了麼?

建築師王昀在北京西直門,設計的2.363平米極限住宅,正在嘗試挑戰了這個傳統觀念。

他說,如果一個空間,可以滿足一個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馬桶、淋浴、電磁爐、寫字桌、單人床一應俱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更大的房子呢?

而這個人類居住的最小面積就是——2.363平米!

王昀說:“大城市房價太高,所以才有了蟻居現象,人沒了生活的私密空間,談何生存的尊嚴?這就是2.363平米的設計初衷。”

這套房子附近的房價是在6萬元左右。他設想,如果2.363平米的極小住宅,在首都市中心以15萬一套的價格出售,對於臨時居住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有吸引力的。

但是王昀設計這套住宅的目的,並不是想出售它,而是為了探索人的最小居住空間的極限。

他說,居住的幸福感,是從一個最難受的空間來的。當你想通了在2.363平米會如何展開生活時,有個50平米、100平米,都會覺得很舒適了。

8

今年44歲獲得過無數國際設計大獎的何永明,在參加完兩次東方衛視《夢想改造家》項目挑戰後,徹底放棄了買大房買別墅的想法。

不是沒有錢買大房子,而是他越來越認識到:

人很多時候喜歡活在別人的視野裡,總覺得別人怎麼活,我就該怎麼活,可是實際上,我們應該回到自己內心的生活狀態。

如今的他怡然自得的住在自己廣州,多年前買的70多平米兩室一廳的家裡,住講求適合,吃穿亦如此。

一家三口每次做的菜不會超過三個。

他說:“做多了也是浪費。我並不覺得鮑魚人參就是好東西。”

他最愛吃的是青菜豆腐,一口小火煲的湯。

他說:“阿瑪尼如今的CEO,每天早上要為在200多件襯衣中選擇穿那一件而痛苦。我不要那樣的痛苦。兩三件,能穿,耐穿,有得換就好了。簡簡單單,自己省事,還能為環保做貢獻。”

自己開公司,妻子是教師,可是他的家至今沒有請保姆。

有時間的時候,他常常會和妻子一起做飯,和女兒一起做家務,為女兒送飯。

他說:“一起動手的樂趣才有味道,生活不就是要過得一個人情味麼?有時候,東西多了會成為負擔,成為困惑。”

在業內小有名氣的他獲得過無數的設計大獎,設計過無數的樓王別墅,兩次讓業界震撼的項目改造也再次見證了他的非凡設計能力,可是他卻說“設計師引導的生活空間,並不一定適合業主自己。設計師固然有其專業的一面,但對一般的家庭而言,自己懂生活,才會帶來更好的效果。”

9

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熱詞,這一期我們說了很多關於房子的人和事。

有古代人,更有現代人;有八九十年代的事,更有當下的事;有設計師,更有非設計師,有自己的房子,更有租來的房子,有自己改造的房子,也有被人改造的房子。

我們不在意房子多大,我們也不在意房子是租來的還是買來的。我們在意的是,不論在什麼樣的房子裡,我們當下是否有幸福的能力?

我們常常把房子、車子、票子等同於幸福本身,卻忘了沒有內心的調適、欲望的調和,即使擁有豪宅名車,依然還會生出新的煩惱,更不會有幸福的感覺。

所以,如果認真生活,無論大小,無論租買房子都會透著你的興趣愛好、你的人生故事,即便有時候亂糟糟,也會有迷人的煙火氣。

就如建築師青山周平自己日誌裡所寫:

並不是說房子越大你的生活品質越高,而是你生活的態度、方式和你對空間的規劃,都能夠在一點一滴間體現你的品位。”

10

有人問:為什麼要追求看似無用的精緻品味生活?

對於這個問題,周作人先生曾在《北京的茶食》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之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

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可以說,精緻的東西治癒了這個世界,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在生活,而並非生存。

“精緻”是即使是租來的房子,也要溫馨舒適;“精緻”是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再忙也要堅持;“精緻”是一人食也不敷衍,絕不虧待自己的胃……

而這一切都與房子大小, 房子租買無關。

因為生活是自己的,與其他無關。

— THE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