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水河畔的清灣頭~

走在諸由觀鎮清汶村, 感受著這裡乾淨整潔的街道, 踏實肯幹的淳樸民風, 百姓的嶄新生活。 清汶村人, 正用勤勞的雙手, 開拓著全新的幸福生活。

黃水河畔的“清灣頭”

清汶村民正在修建公路

清汶村位於黃水河畔, 與諸由觀鎮後妙果村、河崖馬家村為鄰。 清汶村交通便利, 向西為羊嵐大街, 向東便是黃水河。 昔日的黃水河, 水波蕩漾, 到河邊納涼、去水中摸魚, 成為不少人孩提時最美好的回憶。

清汶村原名“清灣頭”, 因坐落在一個大灣的遺址上而得名。 後來, 因為方言的“清灣”與“清汶”音類似, 於1982年正式改名為“清汶”。

清汶村地勢平坦, 村莊被黃水河和絳水河夾在中間, 水資源豐富, 土壤中的沙土含量高, 是優質的甜瓜、黃瓜、玫瑰葡萄的產地。

“佃戶村”的華麗轉身

村民正在給果蔬澆水

解放前, 清汶村是遠近有名的“佃戶村”, 村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解放後, 黨的政策好了, 村民的生活水準也提高了, 外出打工的村民很多。 那時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馬家的鍋蓋、澗村的窗, 清灣頭的瓦匠一大幫。 ”這句樸實的民謠, 記錄了勤勞的清汶人當瓦工掙錢的一段歷史。 後來, 清汶村辦起了玻璃鋼廠、石棉廠、皮帶蠟廠等企業, 人們漸漸留在自己村打工, 日子越過越富裕。

清汶村的蔬菜種植業在1980年前後興起, 村民們從原本種糧食改為種植黃瓜、番茄等蔬菜。 當時, 人們一提到黃瓜, 就會想到清汶村, 其黃瓜種植水準和知名度絲毫不次於如今的海陽。 那時, 清汶村的老百姓種黃瓜、賣黃瓜,

靠著勤勞的雙手, 過上了美好又富裕的生活。

現代農業的發展楷模

清汶生態果蔬無土栽培基地

如今人們知曉清汶村, 大多是因為清汶村的現代農業。 2012年, 清汶村建設生態果蔬基地, 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 打造成為現代化的生態農莊, 集蔬菜種植、禽畜養殖、採摘觀光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

清汶村通過發展現代化農業, 使得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不再單純地看天吃飯。 清汶村的老百姓見證了無土栽培的神奇, 更意識到只有通過現代化農業設施, 並借助科學的管理手段, 才能實現農業豐產豐收。

如今的清汶生態果蔬基地, 既種植五彩繽紛的果蔬, 又種植各種鮮豔奪目的綠化苗木, 還有無公害養殖的禽畜。 這裡給市民帶去綠色健康食品的同時, 也讓大家與自然親密接觸, 成為周邊遊客休閒度假的新去處。

香火極盛的雲台鼎

村中古刺槐

清汶村的村中心,是雲台鼎的舊址。雲台鼎建於何時,已經無從考究。據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雲台鼎進行過重修。

相傳,雲台鼎古廟由三官殿、關帝殿、馬殿、財神殿、百子殿、鐘樓組成,整個古廟佈局合理,錯落有序,氣勢頗為壯觀。每年三月二十日廟會時,香火極盛,周圍村莊、縣內外男女老少前來拜廟。1947年,廟宇逐漸拆毀,至1956年整個廟宇全部拆光。後來,廟址上建村委辦公室,廟後古刺槐樹下建學校。

村裡的古刺槐就是清汶村清溪學校舊址。這所學校建於1927年,是村內開明地主王源顯出面募捐創辦的,學校分男班和女班。1968年,在大刺槐樹下建起新校舍。隨後,清溪學校改為聯中,是當時羊嵐鎮東片的重點聯中。

村中古刺槐

清汶村的村中心,是雲台鼎的舊址。雲台鼎建於何時,已經無從考究。據記載,在清朝康熙年間,雲台鼎進行過重修。

相傳,雲台鼎古廟由三官殿、關帝殿、馬殿、財神殿、百子殿、鐘樓組成,整個古廟佈局合理,錯落有序,氣勢頗為壯觀。每年三月二十日廟會時,香火極盛,周圍村莊、縣內外男女老少前來拜廟。1947年,廟宇逐漸拆毀,至1956年整個廟宇全部拆光。後來,廟址上建村委辦公室,廟後古刺槐樹下建學校。

村裡的古刺槐就是清汶村清溪學校舊址。這所學校建於1927年,是村內開明地主王源顯出面募捐創辦的,學校分男班和女班。1968年,在大刺槐樹下建起新校舍。隨後,清溪學校改為聯中,是當時羊嵐鎮東片的重點聯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