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四川: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不少於45人 具備連續24小時救援能力

資料圖: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四川線上消息(記者 龐瑩)地震發生後, 距離最近的緊急救援隊伍對搶險救援起著關鍵作用。

日前, 四川省質監局正式頒佈了由四川省地震局起草完成四川省《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建設要求標準》(以下簡稱《標準》), 該標準為首次發佈。 《標準》要求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不應少於45人, 應具備在1個工作場地連續24小時開展救援的能力和對鄰區進行支援的能力。

四川各市縣已有100多支救援隊伍

“根據國家和省上防震減災方面的相關要求, 破壞性地震發生後, 2小時內救援隊伍能趕赴災區開展救援。 ”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江小林告訴記者,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 我省加強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建設, 目前我省市縣已有100多支救援隊伍, 但發展不平衡。

“很多地方有救援隊伍, 但在編制、結構、裝備配置、後勤保障等方面不完備,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應急協同性的發揮。 "江小林進一步強調, 這也是出臺這一標準的初衷, 旨在為我省已有市縣救援隊的完善以及將要建設的救援隊的組建提供指導, 對於提高救援能力、協調救援行動、最大程度的減輕人員傷亡具有重要意義。

救援隊伍要接受分級測評和註冊

在職能定位上, 《標準》要求各地充分利用消防等現有隊伍, 建立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 主要任務是搜索與營救地震及其它因素造成的建(構)築物破壞、倒塌廢墟及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中的受困者。 《標準》從總體要求、隊伍結構、裝備配置和後勤保障等四個方面, 對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提出建設標準。

在總體要求上,

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不應少於45人, 應具有自己的隊伍名稱、隊旗和隊徽。 應建立行動規程、管理制度和指揮協調機制, 具備指定的訓練場地和設施。 應具備在1個工作場地連續24小時開展救援的能力、對鄰區進行支援的能力和自我保障3天的能力。

在隊伍結構上, 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的組織結構應包括:管理組、搜索組、營救組、醫護組和保障組。 在裝備配置上, 應包括偵檢裝備、生命搜索裝備、破拆切割裝備、頂升支撐裝備、動力照明裝備、資訊通訊裝備、醫療救護裝備、輔助裝備、個人裝備、後勤保障和機動運輸裝備。

在後勤保障上, 應具有營建本隊現場行動基地的設備、物資和能力, 具有本隊救援裝備所需的釉料等保障物資和能力,

具有本隊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護等保障物資和能力, 具有在救援現場生活等保障物資和能力。

《標準》還要求市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要組織開展專業訓練與考核, 接受分級測評和註冊。

政府應急準備能力評價體系明年在全省啟用

“《標準》著重在隊伍的組織管理架構和後勤保障上作出要求。 ”省地震局應急救援高級工程師郭紅梅解釋, 這兩項都是原來應急救援隊伍建設薄弱環節, 隊伍的組織管理架構和後勤保障直接關係救援能力, 對這方面加強十分必要

對各地的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情況如何檢驗?江小林告訴記者, 目前省地震局正在研究“政府應急準備能力評價體系建設”,

應急救援能力評價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 評價體系是一個指標性的量化程式, 目前正在成都、涼山、雅安等地試點。 試點後, 將進一步研究修訂, 預計明年將在全省鋪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