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時代需要這樣的血性!7位中國鎧甲武士決鬥歐洲中世紀騎士

原創2017-07-07沈月明 李一能 新民眼

關注“新民眼”, 看更多精彩內容

武士回歸

今天讀到記者寫的一篇稿子, 關於幾位80後90後年輕人, 復活中國古代鎧甲,

並破天荒去歐洲參加國際全甲格鬥大賽的故事。 雖然只是7個年輕人, 而且他們歷史性的首戰以完敗告終, 但其中一位小夥子陸奇說, 當他舉著中國國旗走進賽場, 全場為之歡呼, 頓覺熱血噴湧、使命重大, 這種感覺讓他久久難忘。 而我想, 這就是中國男兒的血性吧。 在“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之際, 讀到這樣的新聞, 心中有別樣的感觸。

這確實是非常小眾的一群人。 現在很多80後90後00後, 在網上扮演武士殺得天昏地暗, 視死如歸, 但在現實生活中, 幾乎沒有人願意去嘗試做一個真正的武士。 但陸奇、高鵬、徐國驥們去做了。 他們成立了一個俱樂部, 並且參照博物館中明代鎧甲的樣式定制了重達百斤的全身鐵甲, 然後定期進行訓練。

雖然這只是非常小眾的個人愛好, 但當他們決定去歐洲參加中世紀格鬥世錦賽時, 他們發現幾個人的愛好和行動, 不僅僅在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某種意義上也肩負了國家的榮譽。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 這幾個小夥子, 在生活中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陸奇是幼稚園老師, 高鵬在遊戲公司工作, 徐國驥是一名制甲匠。 但他們有開放且新潮的生活理念, 他們敢於創新敢於嘗試, 而且他們內心也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國家的感情和責任。 最重要的是, 作為獨生子女一代、“溫室”裡成長的一代, 他們身上仍然展現出青年男兒的堅韌和勇氣, 不畏困難失敗, 一往無前。

之所以覺得這些青年男兒身上的尚武精神特別可貴,

是聯想到最近網路上的一些議論:如果在這個時候爆發戰爭, 我們的年輕一代, 是否來之能戰, 戰之能勝, 是否有投筆從戎、殺敵報國的勇氣和責任?

有些時候, 我們會覺得這樣的想像或憂慮太遙遠。 但居安而思危, 在“七七事變”爆發80周年之際, 在國際局勢時有危機的時刻, 這樣的思考、這樣的準備, 是非常必要的。

文/沈月明

6月25日, 位於上海楊浦區龍口路29號一個體育館內, 一名身穿明代布面鐵甲, 身高1米92的壯漢手持關刀正嚴陣以待。 在他對面, 是另一位穿著金帳汗國式樣盔甲, 手握戰錘盾牌的“重裝戰士”。 隨著兩個“鐵人”開始互相衝撞, 甲胄與武器的碰撞聲響成一片。

這一“穿越”場景並非電影拍攝現場, 而是上海全甲格鬥愛好者的日常訓練。

4月29日, 他們代表中國首次參加了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的“中世紀格鬥世錦賽”。 7名中國選手中, 有3位來自上海。

中德聯軍VS匈牙利隊

當天, 中國全甲格鬥代表團中一位選手身著明代布面鐵甲手持關刀, 揮舞著五星紅旗進入賽場, 全場掌聲雷動。

莫斯科公國、全甲格鬥(Buhurt)與古戰場復原(Sca)。

全甲格鬥偏重模擬真實戰場對抗,參賽者必須穿上全身防護的重型甲胄,使用不開刀刃,有著重量限制的兵器進行格鬥。選手只能身著13到17世紀,有歷史依據、經過考證審核的甲胄參賽。因到賽場上選手都是全力相搏,安全性成為了首要標準,只能穿抗重擊性能較強的全身板甲,從頭到腳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護。

全甲格鬥出現的歷史不長,大約20多年前起源於東歐,在俄羅斯、烏克蘭最為興盛,愛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歐美,近年來開始在其他國家地區推廣。

文/沈月明 李一能

編/黃佳琪

動圖來自軍武次位面

莫斯科公國、全甲格鬥(Buhurt)與古戰場復原(Sca)。

全甲格鬥偏重模擬真實戰場對抗,參賽者必須穿上全身防護的重型甲胄,使用不開刀刃,有著重量限制的兵器進行格鬥。選手只能身著13到17世紀,有歷史依據、經過考證審核的甲胄參賽。因到賽場上選手都是全力相搏,安全性成為了首要標準,只能穿抗重擊性能較強的全身板甲,從頭到腳甚至面部都有甲胄防護。

全甲格鬥出現的歷史不長,大約20多年前起源於東歐,在俄羅斯、烏克蘭最為興盛,愛好者也主要集中在歐美,近年來開始在其他國家地區推廣。

文/沈月明 李一能

編/黃佳琪

動圖來自軍武次位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