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梁家河的“溫度”,習近平知道

央視微視頻《初心》三集連播, 給我們留下深深的震撼。 領導者的成長並非一蹴而就, 而是矢志不渝、艱苦奮鬥的結果。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正當大家年少不知世事時, 習近平在梁家河已經把理想深植於最基層的土壤, 他與人民群眾手把手, 心連心, 辦成了許多大事。 如用組織獎勵給自己的摩托車換農具, 真正把為民辦實事做在前面;四處奔波, 為梁家河打造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在村裡給村民們開辦掃盲班……凡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習近平都幹。 因為把心貼著群眾,

習近平才會知道群眾的冷暖。 人民日報刊文《不忘心中的梁家河》後, 我們就一直在思考梁家河的“溫度”, 是滾燙的赤子情懷, 是冰冷的陝北冬天, 是溫情脈脈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梁家河的冰面是什麼溫度?習近平的雙腳感知。 63歲的梁家河村村民石春陽, 講述了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的幾件小事:“冬天打壩的時候, 習近平也就二話不說, 挽著褲腿, 光著腳就下去鏟冰, 也不考慮落什麼後遺症不後遺症。 ”冰是鏟了, 習近平也帶動了人民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 冰是什麼溫度, 肯定只有習近平自己知道。 踩著冰, 那種極冷從腳底傳導至全身, 一定是痛苦難熬的, 但他心裡無怨無悔。 習近平說:“我的爺爺也是農民, 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

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 我覺得在我一生中, 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 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 一種就是我那陝北老鄉。 ”梁家河的冰面也告訴我們, 不親身實踐, 不瞭解群眾的生活, 就無法理解群眾, 就無法瞭解我們的國情。 和現在有的領導幹部走馬觀花的調研相比, 習近平年紀輕輕時就懂得“率先垂範”, 懂得“身體力行”。 毋庸置疑, 梁家河的冰面是極寒的, 可習近平溫暖了群眾。 再想想現在習近平提出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方略, 每一個都是在紓民之所難。 反腐敗除了淨化共產黨本身, 更重要的是解決腐敗給群眾造成的傷害;深化改革, 促進紅利的均衡分配, 正是為了給基層群眾更多的實惠;完善法治,
最終還是為了讓人人能夠在法律面前實現平等, 維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這些治理思想的萌芽得益于習近平早些年對農民的深刻瞭解。 梁家河冰面的溫度是設身處地、換位元思考的感覺。

梁家河的幹事創業精神帶著滾燙的激情。 帶著感情去幹事創業才會出實實在在的成績。 習近平這樣談論在梁家河的生活:“在陝北插隊的七年, 給我留下的東西幾乎帶有一種很神秘也很神聖的感覺, 我們在後來每有一種挑戰, 一種考驗, 或者要去做一個新的工作的時候, 我們腦海裡翻騰的都是陝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遊。 下雨颳風我是在窯洞裡跟他們鍘草, 晚上跟著看牲口, 然後跟他們去放羊,

什麼活都幹, 因為我那時候扛200斤麥子, 十裡山路我不換肩的。 ”這種神秘的感覺就是天生的責任意識。 這種神聖的感覺是赤子的使命意識。 在事業面前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唯有實幹才能興邦。 習近平未成年就能在陝北惡劣的環境中與群眾同甘共苦, 共同創業, 現在的許多年輕人還有什麼理由紙醉金迷?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那位最終在戰場上完成蛻變的幹部子弟難道不是現在許多“官二代”、“富二代”應該反思學習的榜樣?還有那些家庭貧困, 卻不思進取的人, 也要反思。 大家都在努力, 如果我們起點已經低了, 再不奮鬥怎能立足於社會?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裡過日子, 更不能守著父母的房產簿討生活。 每個時代都有令人憂心忡忡的現象,
但是只要我們抓住幹事創業的核心精神, 我們就能始終站在前列。 習近平說:“我很自豪, 自己能夠出生在一個革命家庭裡, 家庭有很嚴格的革命傳統教育, 總是講孩子們不要放在溫室裡, 要經受大風大浪。 ”這種自豪感就是對自己的約束, 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在梁家河, 習近平不僅經受住生活的考驗, 還引領群眾走出新路。

“娘的心”是溫暖的。 除了寒冷, 除了物質缺乏, 梁家河還帶給習近平與群眾血肉相依的情誼。 1975年習近平考了清華大學以後, 他就把母親繡給他的針線包送給了張衛龐, 報答在老鄉家吃飯一年的恩情。 他說:“咱們在一起七八年了, 也沒什麼好東西送給你, 把這個針線包送給你, 送給你作一個紀念。 ”這個針線包上面繡了“娘的心”三個字,三個紅字是習近平和老鄉親情的表露。“娘的心”是充滿寄託的深情,是希望兒子建功立業的殷切希望,是慈母千叮嚀萬囑咐的愛心。古代有岳飛母親刻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現在有習近平母親齊心繡的“娘的心”,顯然這種人世間的愛已經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含情脈脈,是中華母親文化的精粹。離開父母的習近平,在梁家河靠著和群眾搭夥過日子,長大成人,老鄉就是他的親人,所以在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大家都流淚了。張衛龐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時說:“院子裡都站滿了人,他把門一開,看見大家都站那兒送他呢!走的時候那個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淚了,包括習近平也流淚了。”人生本來就有許多難舍,但是習近平一直以來都沒有忘記溫暖的梁家河,走上從政道路之後,他還多次回去看望鄉親。

”這個針線包上面繡了“娘的心”三個字,三個紅字是習近平和老鄉親情的表露。“娘的心”是充滿寄託的深情,是希望兒子建功立業的殷切希望,是慈母千叮嚀萬囑咐的愛心。古代有岳飛母親刻的“精忠報國”四個字,現在有習近平母親齊心繡的“娘的心”,顯然這種人世間的愛已經演變成人與人之間的含情脈脈,是中華母親文化的精粹。離開父母的習近平,在梁家河靠著和群眾搭夥過日子,長大成人,老鄉就是他的親人,所以在習近平離開梁家河時大家都流淚了。張衛龐回憶起那天的情景時說:“院子裡都站滿了人,他把門一開,看見大家都站那兒送他呢!走的時候那個情景是,梁家河的老老少少都流淚了,包括習近平也流淚了。”人生本來就有許多難舍,但是習近平一直以來都沒有忘記溫暖的梁家河,走上從政道路之後,他還多次回去看望鄉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