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四川平昌岳家鎮餘氏家規:孝友 公平 積善余慶

餘氏祠堂牌坊

四川省平昌縣岳家鎮街道, 有一座高大的牌坊, 雖歷經150餘年風雨依舊巍然聳立, 刊刻於牆壁上的詩詞, 透露出作者高潔的品德和隱逸的情懷,

這便是建于清咸豐年間的平昌餘氏祠堂。

歲月流轉, 昔日規模龐大的祠堂, 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牌坊。 平昌余氏先祖入蜀制定的家規——積善余慶, 巧妙地將姓氏融入其中, 它被題寫在牌坊之上, 更鐫刻在余氏後裔的心間, 成為一代代餘氏的精神圖騰。

余氏後裔將家風銘刻于先祖墓碑上

先輩入蜀

兄弟中進士 父子點翰林

余氏族譜記載, 唐工部尚書余良, 被余氏後人尊為一世祖。 “清乾隆中期, 餘良第三十世孫余立忠由湖北大冶遷平昌岳家”。 平昌岳家鎮為中心, 其家族成員已分佈到北京、廣東、湖北、成都、重慶等地, 而今岳家鎮余氏後人大約1000余人。

兩百多年來, 平昌餘氏人才輩出。 最著名的當屬兄弟進士、父子翰林。 晚晴時期, 余潔、余煥文兄弟均中進士, 各育五子登科, 當時傳為佳話。 余煥文、余堃父子均被選入翰林院學士。 余煥文曾先後在四川、陝西為官, 深受賞識。 但他不慕功名, 辭官回岳家, 捐資辦學, 曾擔任巴州宕梁雲屏書院(今巴中中學)第一任山長(校長),

從學者千余人。 光緒十六年, 四川總督駱秉璋疏薦余煥文“持身清介, 處世和平, 學術深純, 孝行卓著”, 特賞四品卿銜。

余堃為余煥文第五子, 29歲時入選翰林院, 總纂國史, 書法在京師頗負盛名, 曾獎二品銜。 其為人正直, 在北京和陝西為官時, 樹有政聲。 1912年當選“中華民國國會議員”, 因對袁世凱不滿, 拒絕到任, 隨後又被推選為“陝西省都督”, 仍以不懂軍事為由, 於1913年棄職, 聲稱“出家”, 換上一襲僧袍, 取小道悄然回歸岳家。 袁世凱派人前往邀請他出任“教育總長”, 余堃托詞拒絕。

回到故鄉後, 餘堃“結廬金山”, 創辦金鬥寨高等小學堂, 吸引了方圓數百公里(涵蓋今天的巴中、達州、南充等地)學生入學, 最多時達900多人。

中共早期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堅,

就是余堃的得意弟子。 一次, 餘堃在看了劉伯堅文章後, 對其清新的文風和對時政的精闢論理表示讚賞, 並欣然提筆評論:“筆勢縱橫流暢, 歷數文人無行之害, 矢志上進, 大器固不待晚成也!”

家規嚴厲

毀損家族名聲將受刑

余氏先祖家境殷實, 因此特別強調善待鄉鄰, 並特別制定“孝友一家存古道, 公平正義守前規”的家規。 其中最嚴厲的一條是, 余氏家人在外不得貪戀錢財, 在外如因毀損家族名節, 將受嚴刑, 死後不准進祠堂。 建于1858年的餘氏祠堂, 特別將“積善余慶”的家風, 鐫刻餘牌坊之上, 同時刻在牌坊兩邊牆壁上的, 是煥文公作於1828年的部分詩詞。

在言傳的同時, 余氏先祖更注重身教。 余堃購買20多石穀子的田產,

送給岳家鄉“育才會”, 幫助貧困學生購買書籍和到京、省考試的路費等。 他還創辦“十善會”:助膏火, 救濟老弱病殘;表節孝, 給孝老敬親的貧困人家發送冬衣;恤孤寡, 幫助凡鰥寡孤獨無越冬禦寒能力的人;送年米, 給家中生活長期拮据, 逢年過節有難的人給予糧食;施棺槨, 掩埋外地來本地逃荒而死亡的人;置義塚, 買“官地”作墳場, 避免野外棄屍;救災荒, 災年施藥、施粥等等。 余堃逝後, 喪葬從簡, 只簡單地立了一塊碑, 上書“鄉賢餘堃墓”。

家風傳承

孝老敬親 追求公平

公職人員一作奸犯科者

3月16日, 餘氏族人前往岳家鎮拜謁先祖。 余煥文墓地幾年前豎起了一塊高大的墓碑, 墓碑上一副30多字的長聯, 記載了祖輩的榮光, 鐫刻其上的, 還有餘氏家風家規及族譜。

長聯的作者為余昌偉,今年52歲,系餘良第37代孫,現擔任平昌縣民政局傷殘軍人醫療所所長。余昌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他幼時,每年正月初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是祭拜先祖的重要日子,余氏後裔齊聚祠堂,在祖先牌位前,族長高聲誦讀家規家訓,申報家族大事,然後按照固定線路前往祖墳祭拜,最高峰時有幾百人參加,酒席都擺了好幾十桌。

上世紀四十年代,餘家祠堂被拆,只留下了那道牌坊。祭拜活動改在祖先墓地舉行。前幾年,余氏後人修葺祖先墓地,特地將家規和族譜鐫刻在墓碑之上,就是提醒余氏後人,無論何時何地何職位,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脈,不能辱沒余氏家風。

余昌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崇尚知識、孝老敬親、追求公平正義,是余氏家風家規的精髓。余氏後裔學風濃郁,人才輩出,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考取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據不完全統計,現代的余氏後人中,有博士生5人,碩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120余人。餘昌偉八十年代當兵,初始學歷並不高,但他勤奮學習,工作出色,得到了單位領導、同事和服務物件的認可。“我所服務的物件是300多位元革命傷殘軍人,他們大多是老紅軍、老八路,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像子女對待父母一樣,讓他們安度晚年。”

余昌偉的父親和女兒都是民政人,已經過世的老父親當年經常教育他,民政人要善良為本,視服務物件為親人,但又要講公平,講原則,不貪不占,這其實正是對餘氏家規“孝友、公平”最好的傳承。如今,餘昌偉也這樣教育女兒,他給女兒取名“余慶”,就是希望她永遠牢記並傳承好“積善余慶”的余氏家風。

最令餘昌偉自豪的是,平昌1000多名余氏後裔,都能嚴守家風,據他瞭解,迄今為止,余氏公職人員中無一作奸犯科者。

秦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穎攝影報導

還有餘氏家風家規及族譜。

長聯的作者為余昌偉,今年52歲,系餘良第37代孫,現擔任平昌縣民政局傷殘軍人醫療所所長。余昌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他幼時,每年正月初一、清明節、農曆七月十五,是祭拜先祖的重要日子,余氏後裔齊聚祠堂,在祖先牌位前,族長高聲誦讀家規家訓,申報家族大事,然後按照固定線路前往祖墳祭拜,最高峰時有幾百人參加,酒席都擺了好幾十桌。

上世紀四十年代,餘家祠堂被拆,只留下了那道牌坊。祭拜活動改在祖先墓地舉行。前幾年,余氏後人修葺祖先墓地,特地將家規和族譜鐫刻在墓碑之上,就是提醒余氏後人,無論何時何地何職位,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脈,不能辱沒余氏家風。

余昌偉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崇尚知識、孝老敬親、追求公平正義,是余氏家風家規的精髓。余氏後裔學風濃郁,人才輩出,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人考取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據不完全統計,現代的余氏後人中,有博士生5人,碩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120余人。餘昌偉八十年代當兵,初始學歷並不高,但他勤奮學習,工作出色,得到了單位領導、同事和服務物件的認可。“我所服務的物件是300多位元革命傷殘軍人,他們大多是老紅軍、老八路,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像子女對待父母一樣,讓他們安度晚年。”

余昌偉的父親和女兒都是民政人,已經過世的老父親當年經常教育他,民政人要善良為本,視服務物件為親人,但又要講公平,講原則,不貪不占,這其實正是對餘氏家規“孝友、公平”最好的傳承。如今,餘昌偉也這樣教育女兒,他給女兒取名“余慶”,就是希望她永遠牢記並傳承好“積善余慶”的余氏家風。

最令餘昌偉自豪的是,平昌1000多名余氏後裔,都能嚴守家風,據他瞭解,迄今為止,余氏公職人員中無一作奸犯科者。

秦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謝穎攝影報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