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黑水“農旅融合”讓村民富起來 溝域經濟凸顯立體佈局

“七彩甲足”一隅, 村民的房屋顏色鮮豔, 引人注目。

四川新聞網阿壩3月11日訊3月7日早晨, 天剛剛亮, 衣日恩早早地起了床, 開始生火熬奶茶、做早飯。

前一天下午, 4名從成都開車到黑水遊玩的旅客來到甲足村, 選擇住進了衣日恩的家中。 這樣的接待對衣日恩一家來說早已不是第一次, 早在去年國慶日前, 衣日恩一家和很多村民一樣, 經過整村風貌改造後開始搞起了旅遊接待, 生活狀態發生了很大改觀, “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 讓更多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甲足村每戶房前屋後都有一塊規模不大的經濟庭院, 田園風味十足。

“農旅融合”讓村民致富增收 家門口使腰包鼓起來

衣日恩所在的甲足村有一個令人嚮往的名字——“七彩甲足”, 說起這個名字的由來, 還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甲足村位於阿壩州黑水縣沙石多鄉境內, 處在從黑水縣城前往奶子溝八十裡彩林風景區的主要交通口, 平均海拔2540米, 全村共88戶357人。 沙石多鄉副鄉長汪孝銳介紹, 以前的甲足村並非在如今的位置, 幾年前, 甲足村還處在沙石多的高半山區。 汪孝銳說, 甲足村自2012年實施牧民定居行動、“三百”工程和高半山整村推進等政策以來,

結合村裡實際抓住歷史機遇, 完成全村農戶整村搬遷至河壩。

汪孝銳介紹, 2016年, 甲足村在縣委政府的引導下定位“七彩甲足”, 8月開始, 甲足村進行了整村風貌改造, 用“色彩+藏寨”的模式為甲足村的村民打開了一條特色旅遊扶貧的致富之路。 汪孝銳說, 甲足村通過民俗村寨、民俗農居的建設, 以農旅融合模式, 結合“三微三態”的總體思路, 實施整村推進戰略, 進行整體的挖掘、包裝和改造, 促進村寨基礎設施提升、生活環境改善, 通過培訓、農民夜校學習等方式促進了村民在餐飲業、住宿業等旅遊服務功能的提升, 形成了獨特文化特色、良好避暑氣候和景觀效果的七彩村落。

通過風貌改造, 甲足村有81戶參與其中, 戶與戶之間主體顏色不重複。

去年開始的風貌改造中, 甲足村有81戶參與其中, 戶與戶之間主體顏色不重複, 充分運用了藏民族大膽的色彩搭配, 在細節的打造上如手工雕刻的窗沿、房檐等, 都實現了藏民族傳統修建方式的保留。 汪孝銳說, 甲足村同時依託“三微三態”獨特的內涵,

在每家每戶房前屋後, 都有一塊規模不大的經濟庭院, 在遊客來的時候, 可以讓他們品嘗到農家原生態的新鮮蔬菜, 體驗最純樸的鄉村生活。

通過整體推進, 目前甲足村共有旅遊接待戶42戶, 共有240餘個床位, 2016年黑水縣彩林節期間床位全部售出, 創造旅遊接待收入80萬元以上。 甲足村旅遊扶貧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讓原本收入難的村民在家門口就使腰包鼓了起來, 並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據瞭解, 去年甲足村原有的1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衣日恩家就在脫貧之列。

查拉村實行河谷果蔬立體間作,圖為村民正在蘋果林下為種植菜蔬鬆土。

6大溝域凸顯特色差異 立體佈局讓優勢產業集聚

除了依託“農旅融合”發展經濟,黑水縣不少村寨還緊扣“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創業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的主線來引領發展。其中,蘆花鎮查拉村就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以高山畜牧養殖、河谷果蔬立體間作為主導產業促農增收”的發展思路,成立了畜禽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兩個集體經濟;蘆花鎮鐵別村通過“一村一品”思路,建立了中藥材集體經濟和犛牛養殖基地及養羊合作社,村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全村致富的願景又近了一大步。

近年來,黑水縣以綠色發展為主線,推動發輾轉型升級,縣域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2016年,黑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3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69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515元,增長10.1%;實現旅遊人次159.86萬人,增長31.6%,實現旅遊收入14.48億元,增長24.5%。

“幸福美麗家園”建設後的鐵別村。(劉登全 攝)

黑水縣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境內溝壑縱橫,有99條大小溝穀。該縣農業畜牧水務局局長任青雲解釋,條塊分割的自然形態,一方面決定了黑水縣溝域間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差異性,另一方面決定了溝域間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的多樣性,為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最佳平臺。為此,黑水結合溝域間交通、氣候、勞動力、資源等差異性特點,將縣域劃分為果蔬中蜂民俗溝、核桃香豬花海溝、生態農牧溫泉溝、冰山觀光休閒溝、神山探險體驗溝、藥材藏雞彩林溝6大溝域,突出溝域間差異性特色,對生態效益農業和生態文化旅遊業進行立體佈局,推動優勢產業向溝域集聚,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努力形成“溝域帶縣域”的發展模式。

查拉村實行河谷果蔬立體間作,圖為村民正在蘋果林下為種植菜蔬鬆土。

6大溝域凸顯特色差異 立體佈局讓優勢產業集聚

除了依託“農旅融合”發展經濟,黑水縣不少村寨還緊扣“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創業增收、壯大集體經濟”的主線來引領發展。其中,蘆花鎮查拉村就走出了一條“支部引領,以高山畜牧養殖、河谷果蔬立體間作為主導產業促農增收”的發展思路,成立了畜禽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兩個集體經濟;蘆花鎮鐵別村通過“一村一品”思路,建立了中藥材集體經濟和犛牛養殖基地及養羊合作社,村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全村致富的願景又近了一大步。

近年來,黑水縣以綠色發展為主線,推動發輾轉型升級,縣域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2016年,黑水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3億元,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69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0515元,增長10.1%;實現旅遊人次159.86萬人,增長31.6%,實現旅遊收入14.48億元,增長24.5%。

“幸福美麗家園”建設後的鐵別村。(劉登全 攝)

黑水縣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境內溝壑縱橫,有99條大小溝穀。該縣農業畜牧水務局局長任青雲解釋,條塊分割的自然形態,一方面決定了黑水縣溝域間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的差異性,另一方面決定了溝域間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的多樣性,為農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最佳平臺。為此,黑水結合溝域間交通、氣候、勞動力、資源等差異性特點,將縣域劃分為果蔬中蜂民俗溝、核桃香豬花海溝、生態農牧溫泉溝、冰山觀光休閒溝、神山探險體驗溝、藥材藏雞彩林溝6大溝域,突出溝域間差異性特色,對生態效益農業和生態文化旅遊業進行立體佈局,推動優勢產業向溝域集聚,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努力形成“溝域帶縣域”的發展模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