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麼多大學生從城市去鄉村,究竟圖什麼?

在中國農村, 考上大學曾經是跳出“農門”的主要方式。 如今, 卻有越來越多大學生, 跳出“農門”又重回“農門”, 當起了“大學生農民”。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 在全國範圍內, 該新群體已超過100萬人, 且正在迅速壯大。

雖然總計僅約百萬的“新農人”, 在每年都達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中數量並不算多, 但是, 他們的選擇卻透露出, 轉型中的中國農村正對年輕一代釋放新的吸引力。

城市白領放棄高薪到鄉間創業

近日, 在福建福安市曉陽鎮曉陽村的葡萄大棚, 整齊的藤架枝繁葉茂, 林恩輝熟練地噴灑農藥。 “夏季是葡萄防治各種病蟲害的關鍵期。 ”經過幾年創業, 她已是熟練的“莊稼把式”。

2010年林恩輝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銀行工作。 幾個月後, 從小渴望田園生活的她, 聽從內心召喚, 走進大山建立起一個全迴圈、生態化的立體養殖農場。

“種最好吃的葡萄”是她的追求。 林恩輝的農場採用水肥一體化管理、太陽能滅蟲燈和各種生物防控技術,

將生態理念貫穿于種植全過程, 葡萄畝產值由6000元提高到了15000元。

這樣的故事並不鮮見。 在福建、浙江、江蘇等地, 多年來農村留不住人才的現象出現變化,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正“逆流”下鄉。

據農業部2016年統計, 近年來, 從農村流向城鎮的各類人員返鄉創業的人數累計達到570多萬。 其中, 居住在城鎮的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等人員約130萬人下鄉創業創新。

下鄉創業是權衡後的理性選擇

福建農林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賴鐘熊認為, 大學生下鄉普遍體現出主動性, 是對農村、農業發展水準與自身優勢、興趣權衡後的理性選擇。

——現代農業顯示“藍海”吸引力。 多年冷門的農業, 在中國正逐漸受到資本的青睞, 現代農業表現出“高效益性”。 “現在介入現代農業能成為‘藍海’拓荒者, 值得期待。 ”甯德返鄉大學生謝思惠放棄保送研究生的機會, 回到家鄉開發新的種植技術, 實現生薑畝產值由500元增長到5000元, 帶動上千戶農民致富。

——政府大力扶持, 創業門檻明顯降低。 2016年,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 從簡化市場准入、改善金融服務等對包括大學畢業生在內的返鄉人員到農村創業給予支援。

——生活成本“窪地效應”。 一方面大城市競爭和生活壓力加大,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鄉村發展, 加之無論是地價、房租還是勞動力價格, 中小城市和鄉鎮都比大城市低, 這讓下鄉創業的機會和空間在增加。

——城鄉一體化加速, “數位鴻溝”縮小。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顧益康認為,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 農村交通和物流不斷完善, 城鄉之間生產要素雙向良性互動, 城市經濟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和輻射力越來越強。

此外, 得益於互聯網的開放和滲透, 城鄉間的“數字鴻溝”在縮小, 農村電商發展迅速, 突破了制約鄉村發展的市場壁壘, 這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了技術支撐。

阿裡研究院的一份關於返鄉電商創業的研究報告指出, 返鄉電商創業正在成為一種新潮流, 電子商務有效釋放草根創造力, 成為推動年輕人返鄉創業的最大動力。

或可緩解農村“空心化”

幾年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生姚麗雲,從國外知名企業辭職回到老家福建古田縣養殖食用菌。她依託京東、天貓等平臺,將產品賣到全國大江南北,還與大學院校合作,進軍銀耳保健品、護膚品等領域。在她的帶動下,周圍很多年輕村民開始接觸互聯網。如今,古田縣電子商務活躍網店超過120家。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互聯網讓返鄉大學生具備了直接與市場對接的能力,從產業鏈條末端迅速走到前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向資訊化、市場化發展。

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張秀娥認為,大學生等群體返鄉,變過去的城鄉資源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對於推動城鎮化有積極意義。

“農民離土、離鄉向城市轉移的發展模式,不僅物質成本高,還會產生農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大學生返鄉創業,為農業勞動力就地消化提供了良好途徑。”張秀娥說。

福建福安市曉陽鎮曉陽村村民謝慶爐曾經每年都要外出打工。幾年前,他加入了林恩輝創辦的葡萄種植合作社。如今,他不用拋妻別子,一年收入有十多萬元。現在,曉陽村和周邊村返鄉種葡萄的達到800多人。

“‘大學生農民’群體帶著創新基因、互聯網基因和生態基因,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未來將撐起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

幾年前,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生姚麗雲,從國外知名企業辭職回到老家福建古田縣養殖食用菌。她依託京東、天貓等平臺,將產品賣到全國大江南北,還與大學院校合作,進軍銀耳保健品、護膚品等領域。在她的帶動下,周圍很多年輕村民開始接觸互聯網。如今,古田縣電子商務活躍網店超過120家。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認為,互聯網讓返鄉大學生具備了直接與市場對接的能力,從產業鏈條末端迅速走到前端,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向資訊化、市場化發展。

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張秀娥認為,大學生等群體返鄉,變過去的城鄉資源單向流動為雙向流動,對於推動城鎮化有積極意義。

“農民離土、離鄉向城市轉移的發展模式,不僅物質成本高,還會產生農村空心化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大學生返鄉創業,為農業勞動力就地消化提供了良好途徑。”張秀娥說。

福建福安市曉陽鎮曉陽村村民謝慶爐曾經每年都要外出打工。幾年前,他加入了林恩輝創辦的葡萄種植合作社。如今,他不用拋妻別子,一年收入有十多萬元。現在,曉陽村和周邊村返鄉種葡萄的達到800多人。

“‘大學生農民’群體帶著創新基因、互聯網基因和生態基因,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未來將撐起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希望。”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