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以色列約旦之旅,穿越千年一窺夢想國原貌

夢之所向, 心之所往

以色列, 我夢寐以求的地方。 猶太人, 這個神奇的民族, 在被逐出家園2000多年後, 復興重建, 創造諸多奇跡。

在複雜的地理環境中,

她堅持使用最古老的希伯來語, 把曾經死去的語言變成以色列國語。

她包容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信仰的國民, 給予平等的生存權利。

她在沙漠中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綠洲。

她的人民熱愛這片土地, 善於發明創造。

去年3月, 我終於一窺夢想國原貌, 踏上了聖城之旅。

在約旦佩特拉古城, 來了一次不算浪漫的雨中漫步;

在沙漠綠洲埃拉特, 見識了以色列享譽世界的滴灌技術;

在約旦河分享了教徒們受洗後的激動、快樂;

在聖城耶路撒冷,重走了耶穌苦難14站……

關於以色列1.去以色列約旦旅遊安全嗎?

一提到中東,一提到約旦以色列,可能你腦中已經浮現出了戰火連篇的畫面,可能浮現出的是滿街荷槍實彈的士兵與炮火下那不像樣的斷壁殘垣。然而,當你來到這裡,你會發現跟你的想像完全是兩碼事。以上三點想像,唯一正確的是在耶路撒冷街頭的確有許多背著槍的男女士兵,但他們可不是警惕的備戰狀態,而是因為以色列全民皆兵,不論男女,人人都要服兵役,即便是回家探親槍也不能離身,這些槍裡其實並沒有子彈。

如果說一定要注意什麼的話,那就是在衝突較多的耶路撒冷儘量不要單獨出行,尤其是女性。建議最好是在導遊的帶領下,避開穆斯林地區,避開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聚集的地方。

2.去以色列約旦前需做哪些準備?

無論任何季節去以色列,遮陽帽、墨鏡、防曬霜都是必帶的隨身物品,但最好還是隨身帶上大圍巾和長袖外套,一是因為沙漠地區晝夜溫差較大,而是因為去某些景點,女性是不能穿露肩服裝的。約旦也類似。

兩國都是歐標兩孔圓柱插孔,需帶轉接頭。

3.以色列人和約旦人說什麼語言?

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早年的猶太大離散曾使希伯來語一度瀕臨消失,直到19世紀末,猶太人陸陸續續回到這片土地,在埃利澤·本·耶胡達的努力下,已快消失的希伯來語才再度被使用,這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

大多數以色列人的英語很好,很多景點的牌上也有希伯來語和英語的雙語標識。由於旅遊業在約旦所占比重較大,因而在其旅遊發達地區,英語普及程度非常高。只要會英語,和兩國人民交流完全沒有問題。

4.以色列約旦實用小常識:

以色列的貨幣是新錫克爾,1新錫克爾大約是人民幣1.85元;約旦的貨幣是第納爾,1第納爾大約是人民幣9.7元。

以色列和約旦都採用冬令時,即夏令時(4月-9月)比中國慢5個小時,冬令時(10月-3月)比中國慢6個小時。

行程安排

此行的一些景點,雖在遊記中沒有細寫,但還是決定把完整的行程貼出來,給一些計畫去以色列約旦旅行的驢友,做一個參考吧。

Day1 成都-安曼-馬達巴-佩特拉(聖·喬治東正教教堂,佩特拉古城)

Day2 佩特拉(佩特拉古城)

Day3 佩特拉-瓦地倫(瓦地倫沙漠)

Day4 瓦地倫-埃拉特

Day5 埃拉特-馬薩達-死海

Day6 死海-提比利亞

Day7 提比利亞-戈蘭高地-提比利亞(五餅二魚堂,戈蘭高地)

Day8 提比利亞-拿撒勒-海法-凱撒利亞-特拉維夫(天使報喜堂,巴哈伊花園,拉賓廣場)

Day9 特拉維夫-耶路撒冷(金頂清真寺,苦路,聖墓教堂,哭牆)

Day10 耶路撒冷(二戰大屠殺紀念館,伯利恒巴勒斯坦隔離牆)

Day11 耶路撒冷(橄欖山,主泣耶金堂,萬國教堂,客西馬尼園,馬可樓,大衛王墓,哭牆)

Day12 耶路撒冷-傑拉什-安曼(古羅馬劇場,安曼城堡山)

Day13-14 安曼-杜哈-成都

雨中的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距約旦首都安曼約260公里,幾乎完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珊瑚寶石般微紅色調的岩石,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亮,呈現出絕美的色澤,因而得名“玫瑰峽谷”。

走進佩特拉的門戶蛇道,開始觀賞古城的奇特地貌。

兩旁陡峭的彩色山體擋住天空光線,形成一線天。

山腳有石頭刻出來的輸送水道,每隔一段有個較大較深的水槽,讓水流平穩,不至於急流湧入。千百年前,納巴特人便是如此將山外的摩西泉水引到“宮殿墓室”上方的儲水池。

馬車載著遊人,來回穿梭於並不算寬敞的蛇形小道間,好一道風景。

彎彎曲曲的蛇道盡頭,是一個寬闊的大廣場,從岩體上鑿出的卡茲尼神殿躍然眼前。卡茲尼神殿,意為“寶庫”(Treasury),傳說裡面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很多人會坐馬車或步行來到這個廣場,嘆服佩特拉古城的雄偉。

雨水使古城的色彩更加豐富。腳下的路變成了崎嶇不平的石子路,由驢子和駱駝承擔運載客人的任務。本地小夥子騎著驢來回跑,招呼遊客騎驢和駱駝。眼看一個老美被成功忽悠,騎上一頭瘦高大駱駝。終於知道,什麼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繼續向北,路旁刻在山體上的神廟,以及依山而建的希臘式大劇場。這裡的希臘式大劇場是在石頭山上雕刻而成,與山體渾然一體,蔚為壯觀。

雨,一陣陣大起來。山石被雨水浸濕,增添神秘的光澤,黑色紅色褐色的紋路更加清晰。路旁山石的洞穴裡,一些人和驢在避雨,遠遠看去,十分有趣。

轉過去,羅馬大道由大塊石頭鋪就,兩旁的羅馬柱櫛次鱗比。廢墟前文字說明,有的是當年羅馬帝國的浴室,有的是遊樂場和飲水噴泉,包括排水系統。

占地7560平方米的雄偉神廟(Great Temple),實際上是當年羅馬人聚集、娛樂和學習的地方。最裡面有四個房間的地基,分別是接待室、巴羅克風格室,禱告室和沉降室,每個房間都曾有華麗的裝飾,並具有特別的宗教功能。

這些羅馬建築建於西元前25年至西元100年間,石柱頂上的石雕花紋細膩流暢。我們撫摸這些兩千年前的石頭,感歎在工具不發達的時代,能雕刻出如此精美花紋的能工巧匠,如此巧奪天工的作品。

這裡的山石就是層層花紋。路邊男孩坐在一堆彩色小石頭前叫賣,無人問津,沒精打采,哈欠連天。

午飯後,雨依舊下個不停。舉著傘,沿著山路向上走,氣喘吁吁,途中小售貨棚是我們暫時避雨歇腳的地方。商販用微弱的炭火保持茶水的溫度。

很多地方沒有臺階,只是斜坡。腳下的彩色石頭很平但不滑。兩撥下山的歐洲人都說,山上風景太好,值得如此辛苦。問下山的英國遊客,還有多遠到山頂。“還多遠?大概半個小時吧。”另一個人說:“那看誰走,要是狗,5分鐘就夠。”我們都哈哈大笑。

終於到達山頂平臺,山岩壁上赫然雕刻著一座修道院(戴爾修道院Ad-Deir Monastery)。雨,越來越大,身上已經濕透,但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色,還是非常興奮。

一個指路牌寫著“Top of The World, Best viewer point”,世界之巔。收起相機,拿著傘,奮力再向上走,很高的石頭,沒臺階。仔細尋找下腳的地方,站住,再移動重心。到新的平臺,極目遠眺,周圍大山近在眼前。

用壯觀已經難以描繪此情此景。大山圍繞,層層疊疊,近山的石頭被雨水沖刷,縱橫交錯的紋路十分清晰,各色石頭,紅、褐黃、白、黑。

山下溝壑深不見底,雨霧中,遠處深褐色的山巒,發出幽幽的暗光。

雨,越來越大,積水迅速地向下流動,重新積聚起來,沖刷著山石路。

這裡是沙漠,常年缺乏雨水,山上基本沒植被。雨水沿著山路傾瀉,彙集更多的雨水。來時的蛇道已經浸泡在水中。我們的雙腳在水中,與山水一起下山。

沙漠中幾十年不見這麼大的春雨,讓我們趕上,運氣太壯。

沙漠綠洲埃拉特

以色列最南端的海濱城市埃拉特,是紅海邊的海濱城市,也是人工建設的沙漠綠洲。

儘管海岸線較短,但以色列卻臨海靠山建了很多高檔酒店。沿街茂密的綠色植被,讓人一點也感覺不到這是一個沙漠國家。

以色列用海水淡化技術解決用水問題,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朵花都採用滴灌技術。如果你仔細看,很容易就能看到樹下草叢中,那彎彎曲曲的滴灌管道。

密茲比拉蒙大彈坑

沿著蜿蜒的山路,我們從峽谷的穀底來到峽谷的山峰。雖俗稱“大彈坑”,但其實密茲比拉蒙並不是炸彈的彈坑,而是東非大裂谷的延伸地帶,實際上是火山地陷的地理奇景。

大彈坑長40公里,寬9公里,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天空雲層很厚,偶爾露出陽光,厚厚的雲層不時在明亮的峽谷中抹上一片陰影。峽谷兩旁的懸崖峭壁,岩石色彩斑斕,層次分明,蔚為壯觀。

在遊客中心旁的懸崖邊有個小房子,出售飲料咖啡。小陽臺上,4個老人對著眼前的大峽谷,在畫架前,有的畫水彩,有的畫油畫。一個老太太的衣服前襟上佈滿各種油彩。

死海和基布茲

死海,《聖經》中的亞拉巴海,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交界。抵達後,趕緊放下行李跑到海邊。

海水的浮力很大,要慢慢向後仰才能漂浮在水面,大家都樂此不疲地躺在水面上佯裝讀書看報。但沒躺一會兒就趕緊出來了,因為這裡鹽度實在太高。雖陽光明媚,但因為海拔低,紫外線其實並不是那麼強。

離開死海,沿著沙漠行駛,來到沙漠中的一個綠洲。這是以色列的基布茲(類似於我們的人民公社)。

以色列有很多基布茲,基布茲實行統一嚴格的管理,在沙漠中建設綠洲,通過生產,實行供給制,自給自足,有自用的水井,也有水處理裝置。在一片荒漠中,基布茲的樹木花園生機勃勃,滴灌水管隨處可見。

這裡的居民享有很多福利,包括上學、生活、醫療、交通等。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可以留在這裡工作。大食堂負責居民餐飲,各種葷素菜肴讓人垂涎欲滴。

特拉維夫—雅法

西元前5000年雅法就有人類居住,西元前2000年這裡更是成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

到雅法古城,在離酒店幾百米的地方停車。我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行李輪子發出咯楞楞的響聲。酒店在古城一個街角。

小酒店的大堂緊湊,很多書籍放在靠牆的大書架和沙發旁的小書架上,便於隨手取閱。客人等候時,可曬著太陽悠閒的讀一本書。可見以色列人閱讀的習慣。

100年前,由於猶太人口不斷增多,雅法城裡變得越來越擁擠。

現在,與特拉維夫合併的特拉維夫-雅法市,是以色列的國際經濟中心和文化之都。

在雅法的街邊小店可以淘到很多喜歡的小飾品。

拉賓廣場上橄欖樹開著小白花。陽光明媚,人們悠閒地休息,幾個孩子在嬉戲。在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與阿拉法特簽訂和平協議後,猶太極端主義分子開槍殺死了拉賓。和平來之不易。

凱撒利亞

凱撒利亞有2100多年的歷史,雖然靠海,但地下水源豐富。

大希律王在位期間,大力建設此城,並改其名為凱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之城”,以向羅馬示好。

之後的時間裡,這裡逐漸建起了深水人工港,並配以神廟、市場、大燈塔等市政設施。可惜,拜占庭帝國以後,幾經戰亂和地震,這些建築大多崩毀或沉入海底。

以色列建國後,將凱撒利亞開發為以旅遊業為主“新興城市”。這裡的建築風格混合著各個時代的特點,古羅馬、拜占廷時期、十字軍東征的標誌。

古代的石棺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跑馬場的看臺及輔助設施仍舊牢固,從浴室的地基還可看出當年發達的排水系統。

海法

海法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也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十九世紀末,大馬士革與海法之間的鐵路鋪設完成,猶太人移民到此後,海法成為現代化的城市。

這裡曾經是德國移民的城市,德國人在此,辦了許多養殖場,還建了很多高品質的住房。

在迦密山上俯瞰,可將巴哈伊空中花園和海法市景盡收眼底。

進入花園前,需經過嚴格的安檢。

巴哈伊教是一種新教,旨在創建一種新文明,真正實現世界大同。該教最重要的先知巴哈歐拉,在海法的迦蜜山指定了另一先知巴孛的陵寢修築地,這就是巴哈伊教的第二聖地——巴哈伊花園。

巴哈伊花園從山頂到山腳只有1公里,而垂直高度卻上升225米,最大坡度65度,遠遠望去像是一座淩空而建的花園,故名“空中花園”。

整個花園共有19層,暗合巴哈伊教視為圓滿的數字“19”。 巴哈教以19為日曆,每年19個月,每個月19天,年底會多出4天。花園只能遠觀,非巴哈伊教徒不能進入花園拾級而上。

高大的圓形金頂建築是巴哈伊教創始人巴孛的靈殿。

花園裡隨處可見的鷹雕塑,是巴哈伊教的圖騰。

約旦河洗禮

約旦河是條安靜的小河,遠不如耶穌時代那樣寬闊。洗禮聖址(Yardenit)兩岸桉樹圍繞,花藤成片。

窄窄的河道,淺淺的河水,平靜的幾乎感覺不到流動。岸邊豎著一塊木牌,上面用英文和希伯來文寫著“耶穌基督受洗處”。河邊有專為信徒念誦聖經的臺階,直通河裡有金屬扶欄。

所有的善男信女身著白色長袍,一排排站立在岸邊排隊,逐個慢慢走入齊腰深的河裡,與牧師低聲交流。


隨後,牧師捏著教徒的鼻子,讓教徒閉眼,仰面朝天地把人按在水裡,迅速完成洗禮。

洗禮後的教徒激動得熱淚盈眶,濕漉漉地與教友們擁抱分享快樂。全世界的基督教徒不遠萬里,從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組團來接受洗禮。

約旦河洗禮點的河岸有一面特別的牆,用各種文字刻寫在琉璃瓦上的,是馬可福音中耶穌受洗篇章。

巴勒斯坦,伯利恒

伯利恒是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希伯來文原義為麵包之家,以耶穌的出生地而聞名,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聖。

到伯利恒,上來一位巴勒斯坦男導遊,看著很斯文,阿拉伯口音英語。由於進入巴勒斯坦相當於進入一個國家,以色列導遊不可以在巴勒斯坦工作。我們在以色列的導遊米亞,只是充當翻譯,幫我們把英語翻譯成漢語。

聖誕教堂位於伯利恒,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現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會聯合管理。

所謂聯合管理,實際上是各管一部分,有的管燈,有的管樓梯,有的管大門,包括各種修繕和更新。

結束參觀,我們到教堂外馬路對面的“和平中心”,在地球儀旁邊聽導遊講解。他說,全世界的教徒都來這裡膜拜上帝。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和平中心有一個餐廳,很多人在悠閒地喝咖啡。這是在巴勒斯坦國。

離開伯利恒前,我們在隔離牆拍照。

巴勒斯坦人在隔離牆上噴繪了很多表達訴求的畫。

這堵牆,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隔離開,但人民希望交流溝通來往。

男導遊告訴米亞,他曾經私下去以色列學習,希望今後能光明正大地來往溝通。

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古城。在這座4000年的古城池上,刻滿了征戰和興亡的印記。據統計,它先後遭受過各國的征服共達37次之多。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聞,尊它為聖城。三教奉一城為聖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

薩赫萊清真寺早上7點半到11點開門。沿著高架的長走廊,我們排隊進入清真寺的院子。

這裡曾經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殿,歷史上幾次被拆毀後,改建為清真寺。院子裡很多羅馬時期的柱頂石雕,雕刻精細。

金頂清真寺在院子南側,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常在樹下研讀古蘭經。

我們遇上了一群穆斯林學生,鏡頭下個個笑靨如花。

向北走,出垃圾門。據說這座古城多次被拆除,產生很多建築垃圾。這些垃圾都從這個門出城,所以叫垃圾門。沿著古城牆,一條非常窄的石子路,向西延伸。中午太陽照著,熱。城市生活垃圾車沿著小路開過去,人都要站在路旁等車過去。

經過獅子門,去聖墓教堂路上,遇到一位扛著十字架的人,很像耶穌基督受難前的景象。

以色列哭牆是猶太教的遺跡,又稱西牆。在耶路撒冷東區老城的東部,由大石砌成。

它十分宏偉華麗,教徒們朝覲和獻祭者不絕,成為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西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又於西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此地,流散在歐洲。

伊斯蘭教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圍牆。雖然這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珍惜它,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

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此牆因名哭牆。

哭牆分為兩部分,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祈禱的區域由一人多高的矮牆隔離,每個區域都提供聖經讀本和椅子。男部區域較大,女部區域較小,所以女部比較擁擠。

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分別在南北兩段祈禱。他們手捧《聖經》,一邊祈禱,一邊點頭(根據猶太教規,凡是念到聖人名字的時候必須點頭),有的人搬把椅子面對哭牆,一整天都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

橄欖山

橄欖山,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除分佈舊城各區外,在這神聖城市的周邊,也是滿布聖經記載之所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橄欖山,即耶穌曾經佈道的地方,周圍遍植橄欖木。

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橄欖山雖遍佈基督教聖跡,但埋葬猶太人的幾百年古老墓園也在山上,遍地是白花花的石頭墓碑。

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又叫苦悶大教堂,祭壇前的岩石磚說是耶穌被出賣後度過最後一夜的地方。

“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被木杆支撐著。

西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建築遺址上修建。

同陽光明媚形成強烈反差,教堂內幽暗,仿佛耶穌被出賣那一夜的光景。信徒們在聖壇前瞻仰聖容,靜默禱告……

在十幾天的以色列約旦之旅中,我曾無數次感受到了宗教文化帶給人靈魂和心靈上的洗禮。

當看到虔誠的信徒跪在聖墓教堂,親吻那塊血紅色的大理石時;當在約旦河看到信徒受洗後,激動到熱淚盈眶時;當看到西牆前,那面壁哭訴2000年離散的無數猶太人時,縱使沒有宗教信仰,又怎能不動容?

在聖城耶路撒冷,重走了耶穌苦難14站……

關於以色列1.去以色列約旦旅遊安全嗎?

一提到中東,一提到約旦以色列,可能你腦中已經浮現出了戰火連篇的畫面,可能浮現出的是滿街荷槍實彈的士兵與炮火下那不像樣的斷壁殘垣。然而,當你來到這裡,你會發現跟你的想像完全是兩碼事。以上三點想像,唯一正確的是在耶路撒冷街頭的確有許多背著槍的男女士兵,但他們可不是警惕的備戰狀態,而是因為以色列全民皆兵,不論男女,人人都要服兵役,即便是回家探親槍也不能離身,這些槍裡其實並沒有子彈。

如果說一定要注意什麼的話,那就是在衝突較多的耶路撒冷儘量不要單獨出行,尤其是女性。建議最好是在導遊的帶領下,避開穆斯林地區,避開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聚集的地方。

2.去以色列約旦前需做哪些準備?

無論任何季節去以色列,遮陽帽、墨鏡、防曬霜都是必帶的隨身物品,但最好還是隨身帶上大圍巾和長袖外套,一是因為沙漠地區晝夜溫差較大,而是因為去某些景點,女性是不能穿露肩服裝的。約旦也類似。

兩國都是歐標兩孔圓柱插孔,需帶轉接頭。

3.以色列人和約旦人說什麼語言?

以色列的官方語言是希伯來語,早年的猶太大離散曾使希伯來語一度瀕臨消失,直到19世紀末,猶太人陸陸續續回到這片土地,在埃利澤·本·耶胡達的努力下,已快消失的希伯來語才再度被使用,這在世界語言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事。

大多數以色列人的英語很好,很多景點的牌上也有希伯來語和英語的雙語標識。由於旅遊業在約旦所占比重較大,因而在其旅遊發達地區,英語普及程度非常高。只要會英語,和兩國人民交流完全沒有問題。

4.以色列約旦實用小常識:

以色列的貨幣是新錫克爾,1新錫克爾大約是人民幣1.85元;約旦的貨幣是第納爾,1第納爾大約是人民幣9.7元。

以色列和約旦都採用冬令時,即夏令時(4月-9月)比中國慢5個小時,冬令時(10月-3月)比中國慢6個小時。

行程安排

此行的一些景點,雖在遊記中沒有細寫,但還是決定把完整的行程貼出來,給一些計畫去以色列約旦旅行的驢友,做一個參考吧。

Day1 成都-安曼-馬達巴-佩特拉(聖·喬治東正教教堂,佩特拉古城)

Day2 佩特拉(佩特拉古城)

Day3 佩特拉-瓦地倫(瓦地倫沙漠)

Day4 瓦地倫-埃拉特

Day5 埃拉特-馬薩達-死海

Day6 死海-提比利亞

Day7 提比利亞-戈蘭高地-提比利亞(五餅二魚堂,戈蘭高地)

Day8 提比利亞-拿撒勒-海法-凱撒利亞-特拉維夫(天使報喜堂,巴哈伊花園,拉賓廣場)

Day9 特拉維夫-耶路撒冷(金頂清真寺,苦路,聖墓教堂,哭牆)

Day10 耶路撒冷(二戰大屠殺紀念館,伯利恒巴勒斯坦隔離牆)

Day11 耶路撒冷(橄欖山,主泣耶金堂,萬國教堂,客西馬尼園,馬可樓,大衛王墓,哭牆)

Day12 耶路撒冷-傑拉什-安曼(古羅馬劇場,安曼城堡山)

Day13-14 安曼-杜哈-成都

雨中的佩特拉古城

佩特拉古城距約旦首都安曼約260公里,幾乎完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珊瑚寶石般微紅色調的岩石,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亮,呈現出絕美的色澤,因而得名“玫瑰峽谷”。

走進佩特拉的門戶蛇道,開始觀賞古城的奇特地貌。

兩旁陡峭的彩色山體擋住天空光線,形成一線天。

山腳有石頭刻出來的輸送水道,每隔一段有個較大較深的水槽,讓水流平穩,不至於急流湧入。千百年前,納巴特人便是如此將山外的摩西泉水引到“宮殿墓室”上方的儲水池。

馬車載著遊人,來回穿梭於並不算寬敞的蛇形小道間,好一道風景。

彎彎曲曲的蛇道盡頭,是一個寬闊的大廣場,從岩體上鑿出的卡茲尼神殿躍然眼前。卡茲尼神殿,意為“寶庫”(Treasury),傳說裡面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很多人會坐馬車或步行來到這個廣場,嘆服佩特拉古城的雄偉。

雨水使古城的色彩更加豐富。腳下的路變成了崎嶇不平的石子路,由驢子和駱駝承擔運載客人的任務。本地小夥子騎著驢來回跑,招呼遊客騎驢和駱駝。眼看一個老美被成功忽悠,騎上一頭瘦高大駱駝。終於知道,什麼叫“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繼續向北,路旁刻在山體上的神廟,以及依山而建的希臘式大劇場。這裡的希臘式大劇場是在石頭山上雕刻而成,與山體渾然一體,蔚為壯觀。

雨,一陣陣大起來。山石被雨水浸濕,增添神秘的光澤,黑色紅色褐色的紋路更加清晰。路旁山石的洞穴裡,一些人和驢在避雨,遠遠看去,十分有趣。

轉過去,羅馬大道由大塊石頭鋪就,兩旁的羅馬柱櫛次鱗比。廢墟前文字說明,有的是當年羅馬帝國的浴室,有的是遊樂場和飲水噴泉,包括排水系統。

占地7560平方米的雄偉神廟(Great Temple),實際上是當年羅馬人聚集、娛樂和學習的地方。最裡面有四個房間的地基,分別是接待室、巴羅克風格室,禱告室和沉降室,每個房間都曾有華麗的裝飾,並具有特別的宗教功能。

這些羅馬建築建於西元前25年至西元100年間,石柱頂上的石雕花紋細膩流暢。我們撫摸這些兩千年前的石頭,感歎在工具不發達的時代,能雕刻出如此精美花紋的能工巧匠,如此巧奪天工的作品。

這裡的山石就是層層花紋。路邊男孩坐在一堆彩色小石頭前叫賣,無人問津,沒精打采,哈欠連天。

午飯後,雨依舊下個不停。舉著傘,沿著山路向上走,氣喘吁吁,途中小售貨棚是我們暫時避雨歇腳的地方。商販用微弱的炭火保持茶水的溫度。

很多地方沒有臺階,只是斜坡。腳下的彩色石頭很平但不滑。兩撥下山的歐洲人都說,山上風景太好,值得如此辛苦。問下山的英國遊客,還有多遠到山頂。“還多遠?大概半個小時吧。”另一個人說:“那看誰走,要是狗,5分鐘就夠。”我們都哈哈大笑。

終於到達山頂平臺,山岩壁上赫然雕刻著一座修道院(戴爾修道院Ad-Deir Monastery)。雨,越來越大,身上已經濕透,但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色,還是非常興奮。

一個指路牌寫著“Top of The World, Best viewer point”,世界之巔。收起相機,拿著傘,奮力再向上走,很高的石頭,沒臺階。仔細尋找下腳的地方,站住,再移動重心。到新的平臺,極目遠眺,周圍大山近在眼前。

用壯觀已經難以描繪此情此景。大山圍繞,層層疊疊,近山的石頭被雨水沖刷,縱橫交錯的紋路十分清晰,各色石頭,紅、褐黃、白、黑。

山下溝壑深不見底,雨霧中,遠處深褐色的山巒,發出幽幽的暗光。

雨,越來越大,積水迅速地向下流動,重新積聚起來,沖刷著山石路。

這裡是沙漠,常年缺乏雨水,山上基本沒植被。雨水沿著山路傾瀉,彙集更多的雨水。來時的蛇道已經浸泡在水中。我們的雙腳在水中,與山水一起下山。

沙漠中幾十年不見這麼大的春雨,讓我們趕上,運氣太壯。

沙漠綠洲埃拉特

以色列最南端的海濱城市埃拉特,是紅海邊的海濱城市,也是人工建設的沙漠綠洲。

儘管海岸線較短,但以色列卻臨海靠山建了很多高檔酒店。沿街茂密的綠色植被,讓人一點也感覺不到這是一個沙漠國家。

以色列用海水淡化技術解決用水問題,這裡的每一棵樹每一朵花都採用滴灌技術。如果你仔細看,很容易就能看到樹下草叢中,那彎彎曲曲的滴灌管道。

密茲比拉蒙大彈坑

沿著蜿蜒的山路,我們從峽谷的穀底來到峽谷的山峰。雖俗稱“大彈坑”,但其實密茲比拉蒙並不是炸彈的彈坑,而是東非大裂谷的延伸地帶,實際上是火山地陷的地理奇景。

大彈坑長40公里,寬9公里,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隕石坑。

天空雲層很厚,偶爾露出陽光,厚厚的雲層不時在明亮的峽谷中抹上一片陰影。峽谷兩旁的懸崖峭壁,岩石色彩斑斕,層次分明,蔚為壯觀。

在遊客中心旁的懸崖邊有個小房子,出售飲料咖啡。小陽臺上,4個老人對著眼前的大峽谷,在畫架前,有的畫水彩,有的畫油畫。一個老太太的衣服前襟上佈滿各種油彩。

死海和基布茲

死海,《聖經》中的亞拉巴海,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交界。抵達後,趕緊放下行李跑到海邊。

海水的浮力很大,要慢慢向後仰才能漂浮在水面,大家都樂此不疲地躺在水面上佯裝讀書看報。但沒躺一會兒就趕緊出來了,因為這裡鹽度實在太高。雖陽光明媚,但因為海拔低,紫外線其實並不是那麼強。

離開死海,沿著沙漠行駛,來到沙漠中的一個綠洲。這是以色列的基布茲(類似於我們的人民公社)。

以色列有很多基布茲,基布茲實行統一嚴格的管理,在沙漠中建設綠洲,通過生產,實行供給制,自給自足,有自用的水井,也有水處理裝置。在一片荒漠中,基布茲的樹木花園生機勃勃,滴灌水管隨處可見。

這裡的居民享有很多福利,包括上學、生活、醫療、交通等。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可以留在這裡工作。大食堂負責居民餐飲,各種葷素菜肴讓人垂涎欲滴。

特拉維夫—雅法

西元前5000年雅法就有人類居住,西元前2000年這裡更是成為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

到雅法古城,在離酒店幾百米的地方停車。我們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行李輪子發出咯楞楞的響聲。酒店在古城一個街角。

小酒店的大堂緊湊,很多書籍放在靠牆的大書架和沙發旁的小書架上,便於隨手取閱。客人等候時,可曬著太陽悠閒的讀一本書。可見以色列人閱讀的習慣。

100年前,由於猶太人口不斷增多,雅法城裡變得越來越擁擠。

現在,與特拉維夫合併的特拉維夫-雅法市,是以色列的國際經濟中心和文化之都。

在雅法的街邊小店可以淘到很多喜歡的小飾品。

拉賓廣場上橄欖樹開著小白花。陽光明媚,人們悠閒地休息,幾個孩子在嬉戲。在以色列前總理拉賓與阿拉法特簽訂和平協議後,猶太極端主義分子開槍殺死了拉賓。和平來之不易。

凱撒利亞

凱撒利亞有2100多年的歷史,雖然靠海,但地下水源豐富。

大希律王在位期間,大力建設此城,並改其名為凱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之城”,以向羅馬示好。

之後的時間裡,這裡逐漸建起了深水人工港,並配以神廟、市場、大燈塔等市政設施。可惜,拜占庭帝國以後,幾經戰亂和地震,這些建築大多崩毀或沉入海底。

以色列建國後,將凱撒利亞開發為以旅遊業為主“新興城市”。這裡的建築風格混合著各個時代的特點,古羅馬、拜占廷時期、十字軍東征的標誌。

古代的石棺雕刻著精美的圖案,跑馬場的看臺及輔助設施仍舊牢固,從浴室的地基還可看出當年發達的排水系統。

海法

海法是以色列北部港口城市,也是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十九世紀末,大馬士革與海法之間的鐵路鋪設完成,猶太人移民到此後,海法成為現代化的城市。

這裡曾經是德國移民的城市,德國人在此,辦了許多養殖場,還建了很多高品質的住房。

在迦密山上俯瞰,可將巴哈伊空中花園和海法市景盡收眼底。

進入花園前,需經過嚴格的安檢。

巴哈伊教是一種新教,旨在創建一種新文明,真正實現世界大同。該教最重要的先知巴哈歐拉,在海法的迦蜜山指定了另一先知巴孛的陵寢修築地,這就是巴哈伊教的第二聖地——巴哈伊花園。

巴哈伊花園從山頂到山腳只有1公里,而垂直高度卻上升225米,最大坡度65度,遠遠望去像是一座淩空而建的花園,故名“空中花園”。

整個花園共有19層,暗合巴哈伊教視為圓滿的數字“19”。 巴哈教以19為日曆,每年19個月,每個月19天,年底會多出4天。花園只能遠觀,非巴哈伊教徒不能進入花園拾級而上。

高大的圓形金頂建築是巴哈伊教創始人巴孛的靈殿。

花園裡隨處可見的鷹雕塑,是巴哈伊教的圖騰。

約旦河洗禮

約旦河是條安靜的小河,遠不如耶穌時代那樣寬闊。洗禮聖址(Yardenit)兩岸桉樹圍繞,花藤成片。

窄窄的河道,淺淺的河水,平靜的幾乎感覺不到流動。岸邊豎著一塊木牌,上面用英文和希伯來文寫著“耶穌基督受洗處”。河邊有專為信徒念誦聖經的臺階,直通河裡有金屬扶欄。

所有的善男信女身著白色長袍,一排排站立在岸邊排隊,逐個慢慢走入齊腰深的河裡,與牧師低聲交流。


隨後,牧師捏著教徒的鼻子,讓教徒閉眼,仰面朝天地把人按在水裡,迅速完成洗禮。

洗禮後的教徒激動得熱淚盈眶,濕漉漉地與教友們擁抱分享快樂。全世界的基督教徒不遠萬里,從非洲、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組團來接受洗禮。

約旦河洗禮點的河岸有一面特別的牆,用各種文字刻寫在琉璃瓦上的,是馬可福音中耶穌受洗篇章。

巴勒斯坦,伯利恒

伯利恒是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希伯來文原義為麵包之家,以耶穌的出生地而聞名,每年吸引全球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聖。

到伯利恒,上來一位巴勒斯坦男導遊,看著很斯文,阿拉伯口音英語。由於進入巴勒斯坦相當於進入一個國家,以色列導遊不可以在巴勒斯坦工作。我們在以色列的導遊米亞,只是充當翻譯,幫我們把英語翻譯成漢語。

聖誕教堂位於伯利恒,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現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教會聯合管理。

所謂聯合管理,實際上是各管一部分,有的管燈,有的管樓梯,有的管大門,包括各種修繕和更新。

結束參觀,我們到教堂外馬路對面的“和平中心”,在地球儀旁邊聽導遊講解。他說,全世界的教徒都來這裡膜拜上帝。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

和平中心有一個餐廳,很多人在悠閒地喝咖啡。這是在巴勒斯坦國。

離開伯利恒前,我們在隔離牆拍照。

巴勒斯坦人在隔離牆上噴繪了很多表達訴求的畫。

這堵牆,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隔離開,但人民希望交流溝通來往。

男導遊告訴米亞,他曾經私下去以色列學習,希望今後能光明正大地來往溝通。

聖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世界著名的歷史古城。在這座4000年的古城池上,刻滿了征戰和興亡的印記。據統計,它先後遭受過各國的征服共達37次之多。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聞,尊它為聖城。三教奉一城為聖地,使耶路撒冷在全世界處於獨一無二的地位。

薩赫萊清真寺早上7點半到11點開門。沿著高架的長走廊,我們排隊進入清真寺的院子。

這裡曾經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殿,歷史上幾次被拆毀後,改建為清真寺。院子裡很多羅馬時期的柱頂石雕,雕刻精細。

金頂清真寺在院子南側,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常在樹下研讀古蘭經。

我們遇上了一群穆斯林學生,鏡頭下個個笑靨如花。

向北走,出垃圾門。據說這座古城多次被拆除,產生很多建築垃圾。這些垃圾都從這個門出城,所以叫垃圾門。沿著古城牆,一條非常窄的石子路,向西延伸。中午太陽照著,熱。城市生活垃圾車沿著小路開過去,人都要站在路旁等車過去。

經過獅子門,去聖墓教堂路上,遇到一位扛著十字架的人,很像耶穌基督受難前的景象。

以色列哭牆是猶太教的遺跡,又稱西牆。在耶路撒冷東區老城的東部,由大石砌成。

它十分宏偉華麗,教徒們朝覲和獻祭者不絕,成為古猶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西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聖殿付之一炬。以後重建,又於西元70年和135年毀於羅馬人之手。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此地,流散在歐洲。

伊斯蘭教在聖殿斷垣殘壁的遺址上修建圍牆。雖然這是伊斯蘭聖地圍牆西牆的一段,但猶太人珍惜它,被猶太人視為信仰和團結的象徵。

此後千百年中,常有各地猶太人來此號哭,以寄託其故國之思。此牆因名哭牆。

哭牆分為兩部分,中間隔一柵欄,男女分開祈禱。祈禱的區域由一人多高的矮牆隔離,每個區域都提供聖經讀本和椅子。男部區域較大,女部區域較小,所以女部比較擁擠。

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分別在南北兩段祈禱。他們手捧《聖經》,一邊祈禱,一邊點頭(根據猶太教規,凡是念到聖人名字的時候必須點頭),有的人搬把椅子面對哭牆,一整天都沉浸在與上帝的對話中。

橄欖山

橄欖山,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除分佈舊城各區外,在這神聖城市的周邊,也是滿布聖經記載之所在。耶路撒冷以東的橄欖山,即耶穌曾經佈道的地方,周圍遍植橄欖木。

站在橄欖山高處遠眺,耶路撒冷城市風貌盡收眼底。橄欖山雖遍佈基督教聖跡,但埋葬猶太人的幾百年古老墓園也在山上,遍地是白花花的石頭墓碑。

橄欖山丘下的客西馬尼園綠蔭環抱,旁邊的客西馬尼萬國教堂又叫苦悶大教堂,祭壇前的岩石磚說是耶穌被出賣後度過最後一夜的地方。

“客西馬尼”希伯來語意為“壓榨橄欖”。千年風霜磨礪的橄欖樹冠幾乎垂地,一些老邁樹杈被木杆支撐著。

西元4世紀,信徒在客西馬尼園建了一個聖壇,12世紀十字軍對它進行擴建,後聖壇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壞。現客西馬尼教堂是上世紀初在原建築遺址上修建。

同陽光明媚形成強烈反差,教堂內幽暗,仿佛耶穌被出賣那一夜的光景。信徒們在聖壇前瞻仰聖容,靜默禱告……

在十幾天的以色列約旦之旅中,我曾無數次感受到了宗教文化帶給人靈魂和心靈上的洗禮。

當看到虔誠的信徒跪在聖墓教堂,親吻那塊血紅色的大理石時;當在約旦河看到信徒受洗後,激動到熱淚盈眶時;當看到西牆前,那面壁哭訴2000年離散的無數猶太人時,縱使沒有宗教信仰,又怎能不動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