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軍師聯盟》:他是文藝大叔、創業大享,卻是個不稱職的父親

父愛應該使孩子

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

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

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1

母愛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走得有多好, 父愛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走得有多遠。 母愛給予孩子溫暖, 父母給予孩子方向, 在溫暖中成長的孩子, 充滿自信;有方向的孩子, 不會迷失。

追劇《軍師聯盟》, 在曹操父子身子上, 再次體會到了父愛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曹操是一個分裂的人, 在他身上, 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 而且兩種人格對他人生的影響, 都是卓越的:一是作為政治家的人格, 二是作為詩人的人格。

這兩種人格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是很矛盾的, 因為政治家需要的是權謀, 是算計;而詩人需要的, 是簡單, 是純粹。

曹操把這兩個不同的人格都做到了極致, 在中國歷史上, 無人能出其右, 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

2

曹操有25個兒子, 成就最高的當屬曹丕和曹植,

在文學藝術成就上, 父子三人並稱為“三曹”, 後世能與之比肩的只有北宋的“三蘇”, 即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三曹”中排第一的是兒子曹植, “三蘇”中排第一的是兒子蘇軾, 印證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父親對孩子的榜樣作用不容小視。

“三蘇”也涉足政治, 但與“三曹”有很大的不同, 父子三人一直相親相愛, 互相扶持, 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國為民。 當然, 更重要的原因是: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一視同仁, 沒有分出厚薄高下。

孩子多了, 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 何況父親對孩子的愛, 往往以個人喜好為標準。 曹操對曹植的偏愛, 直接導致了兩個兒子不同的人格以及人生走向, 甚至, 讓他們成為了彼此的敵人。

3

曹丕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 在家庭關係中, 似乎有一個魔咒, 老二總是處於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地位, 曹丕就中了這個魔咒, 因為他有一個極受父親喜歡的哥哥曹昴。

越自信的男人, 越想生兒子, 因為希望自己的基因以及事業能夠得到延續並發揚光大。 作為老大的曹昴, 滿足了曹操對兒子的全部期望, 無論是性情還是文才, 都像極了曹操。

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這樣闡述父愛:父親是有條件的愛。 父親的原則是, 我愛你, 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 因為你履行我的職責, 因為你同我相像。

生不逢時的曹丕, 註定了一出生就活在哥哥的陰影下被父親所忽視。

最大的打擊來自曹昴之死。

曹操有一個癖好, 喜歡收編別人的老婆。 收降張繡後, 見張繡的嬸嬸貌美, 便把她給收編了, 這讓已經投降的張繡很沒面子, 於是反叛, 對曹操發起了突然襲擊, 在逃避過程中, 曹昴把馬讓給了父親, 同時用身體護住了弟弟曹丕, 保全了父親和弟弟, 自己卻死於亂箭之中。

曹昴之死,成了曹操一生的痛,但他卻把愧疚和自責轉嫁給了曹丕,從此更加不喜歡曹丕。

曹丕的心裡,從此有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對曹丕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父親在家庭的權威性,決定了孩子必須看父親臉色的生活方式。從此,他活著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親認可。

越是被忽視的孩子,越希望得到認可,缺少了這份認可,他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切,反而造就了曹丕隱忍的性格,凡事深思熟慮,越來越具備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素質,也越來越像父親曹操屬於政治家的那一面。

如果以事業來衡量,曹丕無疑是成功的,但要以幸福指數來衡量,曹丕明顯不如弟弟曹植活得快樂坦蕩。終其一生,他都無法修復父親的忽視所帶來的陰影。

曹植是幸運的,作為曹操的第四個兒子,從出生開始,他就只需要為自己而活,身上不曾背負任何期望,這讓他形成了浪漫自由的人格。雖然生在亂世,但有父兄扛起了所有責任,讓他能在亂世中享有一隅清靜與自由的天地,做一個無憂無慮的詩人。

受父親的遺傳,曹植自小非常聰慧,加上才情出眾,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因此贏得了父親的寵愛。

恃寵則易驕,放蕩不羈的個性對詩人來說,是難得的助力,後世的李白和蘇軾都與之有此共性。

如果能這樣過一生,那是曹植之幸。有父兄創基業,他只需要當一個衣食無憂又不擔心被人欺淩的王爺,寫寫詩詞歌賦,真是完美人生。

可惜的是,他的命運被父親賦予了新的使命,從此他再也不能安心地做自己。

一個詩人被逼從政,本身既沒有從政的野心,又缺乏從政的智謀,註定了他的失敗。

當一個人被逼著去做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時,除了內心壓抑和痛苦,就是缺乏主見,以聽信他人的建議為主。

自由快樂的詩人曹植從此成了楊修的傀儡,成了他實現個人抱負的工具。

身為父親的曹操就這樣因為個人喜好,撕裂了曹植的幸福人生,讓他捲入了政治漩渦。

曹操愛的天平完全傾向了不想從政的曹植,但他卻不能一意孤行地直接把他立為世子,因為他無法讓群臣信服。

群臣對曹丕的支持,不僅因為他是嫡長子,而是站在局外的他們,對於誰才能挑起重任,他們比曹操看得更清楚。

集團董事長選擇接班人,也是需要獲得眾董事支援的,因為集團的長遠利益,是所有董事的共同利益。

一個是有心又有力,一個是無心又無力,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早就分出了勝負,只是曹操依然一意孤行,直到那一次考核,曹丕完勝,曹操的愛開始向曹丕傾斜。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

在這次考核中,曹丕贏在了順從,曹植贏在了忤逆。可笑的是,順從和忤逆都不是他們的本意,而是身邊謀士的策略。

親情一旦摻雜了利益,真相就被掩蓋,作為父親的曹操,再也無法看到兒子的真實內心。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佔據權威位置的人之喜好,成了下屬言行的風向標。父親的榜樣作用是一把雙刃劍,要麼把孩子帶向光明,要麼把孩子引往黑暗。

曹植失去爭奪太子之位最後籌碼的,是司馬門事件。醉酒後的曹植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這次事件性質相當惡劣,屬於無視法令法規的行為,觸犯到了曹操的底線,從而導致曹植在父親心裡的印象一落千丈。

已是成年人的曹植,即使醉酒,又怎麼能做出這樣忤逆的行為?究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親寵壞了。

因為希望曹植接班,曹操可以說是力捧他,卻沒想到有一種傷害叫捧殺。

一個恣意放縱的詩人被捲入政治紛爭,最終只會成為炮灰。

於是有了著名的“七步詩”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曹丕成為了難容手足的惡狼,曹植則是純潔善良的小白兔。

從心理學來分析,如果這個故事真實存在,它的合理性應該是這樣的:

經過艱苦卓絕的隱忍與明爭暗鬥,曹丕終於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籠罩在心裡20幾年的陰影終於可以揮散了,但他還有一口惡氣要出,那就是對曹植深深的嫉妒。你不過是比我會寫詩,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比我強?憑什麼你就可以無條件地得到父親的寵愛,而我做什麼都是錯?

那麼,好吧,我就為難一下你,看看你的詩才到底有多高。於是有了“七步成詩”的生死瞬間。

曹丕從來不曾想到要同胎弟弟的命,他要的只是公平,是來自父親愛的公平。

被父親不斷打壓的曹丕成就了帝王霸業,用事實證明瞭他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但父親帶給他的陰影,他一輩子都不能釋懷。他慢慢活成了父親的樣子,卻英年早逝,終年40歲。

被父親力捧的曹植整個下半生都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是汝南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卻是個不稱職的父親,僅僅因為個人喜好,而讓孩子們彼此消耗、親密關係日漸疏離。

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弗洛姆《愛的藝術》

曹昴之死,成了曹操一生的痛,但他卻把愧疚和自責轉嫁給了曹丕,從此更加不喜歡曹丕。

曹丕的心裡,從此有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這對曹丕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又有什麼辦法呢?父親在家庭的權威性,決定了孩子必須看父親臉色的生活方式。從此,他活著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親認可。

越是被忽視的孩子,越希望得到認可,缺少了這份認可,他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一切,反而造就了曹丕隱忍的性格,凡事深思熟慮,越來越具備一個政治家該有的素質,也越來越像父親曹操屬於政治家的那一面。

如果以事業來衡量,曹丕無疑是成功的,但要以幸福指數來衡量,曹丕明顯不如弟弟曹植活得快樂坦蕩。終其一生,他都無法修復父親的忽視所帶來的陰影。

曹植是幸運的,作為曹操的第四個兒子,從出生開始,他就只需要為自己而活,身上不曾背負任何期望,這讓他形成了浪漫自由的人格。雖然生在亂世,但有父兄扛起了所有責任,讓他能在亂世中享有一隅清靜與自由的天地,做一個無憂無慮的詩人。

受父親的遺傳,曹植自小非常聰慧,加上才情出眾,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因此贏得了父親的寵愛。

恃寵則易驕,放蕩不羈的個性對詩人來說,是難得的助力,後世的李白和蘇軾都與之有此共性。

如果能這樣過一生,那是曹植之幸。有父兄創基業,他只需要當一個衣食無憂又不擔心被人欺淩的王爺,寫寫詩詞歌賦,真是完美人生。

可惜的是,他的命運被父親賦予了新的使命,從此他再也不能安心地做自己。

一個詩人被逼從政,本身既沒有從政的野心,又缺乏從政的智謀,註定了他的失敗。

當一個人被逼著去做自己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時,除了內心壓抑和痛苦,就是缺乏主見,以聽信他人的建議為主。

自由快樂的詩人曹植從此成了楊修的傀儡,成了他實現個人抱負的工具。

身為父親的曹操就這樣因為個人喜好,撕裂了曹植的幸福人生,讓他捲入了政治漩渦。

曹操愛的天平完全傾向了不想從政的曹植,但他卻不能一意孤行地直接把他立為世子,因為他無法讓群臣信服。

群臣對曹丕的支持,不僅因為他是嫡長子,而是站在局外的他們,對於誰才能挑起重任,他們比曹操看得更清楚。

集團董事長選擇接班人,也是需要獲得眾董事支援的,因為集團的長遠利益,是所有董事的共同利益。

一個是有心又有力,一個是無心又無力,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早就分出了勝負,只是曹操依然一意孤行,直到那一次考核,曹丕完勝,曹操的愛開始向曹丕傾斜。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

在這次考核中,曹丕贏在了順從,曹植贏在了忤逆。可笑的是,順從和忤逆都不是他們的本意,而是身邊謀士的策略。

親情一旦摻雜了利益,真相就被掩蓋,作為父親的曹操,再也無法看到兒子的真實內心。

上有所好,下必從之,佔據權威位置的人之喜好,成了下屬言行的風向標。父親的榜樣作用是一把雙刃劍,要麼把孩子帶向光明,要麼把孩子引往黑暗。

曹植失去爭奪太子之位最後籌碼的,是司馬門事件。醉酒後的曹植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這次事件性質相當惡劣,屬於無視法令法規的行為,觸犯到了曹操的底線,從而導致曹植在父親心裡的印象一落千丈。

已是成年人的曹植,即使醉酒,又怎麼能做出這樣忤逆的行為?究其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被父親寵壞了。

因為希望曹植接班,曹操可以說是力捧他,卻沒想到有一種傷害叫捧殺。

一個恣意放縱的詩人被捲入政治紛爭,最終只會成為炮灰。

於是有了著名的“七步詩”的故事。

這個故事讓曹丕成為了難容手足的惡狼,曹植則是純潔善良的小白兔。

從心理學來分析,如果這個故事真實存在,它的合理性應該是這樣的:

經過艱苦卓絕的隱忍與明爭暗鬥,曹丕終於繼承了父親的王位,籠罩在心裡20幾年的陰影終於可以揮散了,但他還有一口惡氣要出,那就是對曹植深深的嫉妒。你不過是比我會寫詩,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比我強?憑什麼你就可以無條件地得到父親的寵愛,而我做什麼都是錯?

那麼,好吧,我就為難一下你,看看你的詩才到底有多高。於是有了“七步成詩”的生死瞬間。

曹丕從來不曾想到要同胎弟弟的命,他要的只是公平,是來自父親愛的公平。

被父親不斷打壓的曹丕成就了帝王霸業,用事實證明瞭他才是最合適的繼承人,但父親帶給他的陰影,他一輩子都不能釋懷。他慢慢活成了父親的樣子,卻英年早逝,終年40歲。

被父親力捧的曹植整個下半生都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在憂鬱中病逝,終年41歲。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是汝南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卻是個不稱職的父親,僅僅因為個人喜好,而讓孩子們彼此消耗、親密關係日漸疏離。

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弗洛姆《愛的藝術》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