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讓粗心,成為你孩子學習不好的理由!

楊柳做家教時,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自己孩子很聰明, 就是粗心, 所以每次考試成績都一般。 考試的題目其實都會, 雖然做錯了, 但是一看就知道哪裡錯了。

言語之中能夠聽出一丁點對孩子聰明的驕傲, 也有些對成績不滿的怨言。 但是粗心真的是孩子成績不好的理由嗎?難道孩子成績差的黑鍋, 真的可以由“粗心”來背嗎?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 話說是一位考了723清華大學女學生的父母曾經給她的忠告。 她對粗心的定義是:粗心就是能力差, 學的不扎實的表現。

對於這個定義, 我非常認同。 記得上高中時, 每節數學課開始, 老師都會要求我們默寫兩個數學定義, 比如橢圓的定義、概率的公式等。 我當時覺得數學並不同於歷史、政治, 背誦這些定義似乎對數學解題沒有多少幫助。 但畢竟是老師的要求, 整個高中三年, 我們也都是照此做的。

當時, 我們班的整體成績, 雖然在整個級部倒數, 但數學成績絕對全級第一, 而且平均分高出其他班十幾分, 高分段的人數更是遠高於其他班級。

大學當家教後, 我才慢慢明白, 老師讓我們熟背數學定義的目的, 可能就是為了讓我們少粗心。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即使再粗心的學生,

也不會在1+1的問題上粗心, 原因何在?熟練了!

我們把常用的數學定義背熟後, 做題時, 就有一個默念定義的習慣, 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根據定義檢查瞭解題的每個步驟, 所以粗心的可能性很小。 高中階段, 每次數學交上卷, 我就能估計出自己的成績,

一般不會有超過5分的差距。

小學、初中所學知識均為基礎知識, 考試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基礎型試題。 高考亦是如此, 雖然有些題目屬於拔高題, 但基礎題目的分值也占到了一半以上, 我們稱之為送分題。 如果在這些題上出錯, 家長或者孩子就會怪罪於粗心, 並沒有意識到孩子沒有掌握好。 甚至會以粗心為由來開脫自己甚至開脫孩子, 讓孩子也養成了一種“主觀不努力、客觀找原因”的壞毛病。

細心、沉穩、腳踏實地也是一種能力, 是考試考察的一種必備能力。 而這種能力也是對所學知識熟練程度的一個客觀反映。 所以各位家長不要為再用粗心來安慰自己, 更不要用此安慰孩子。 不管什麼原因,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 成績差就是沒學好, 沒有任何藉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