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世界水日駱駝有救了

水資源問題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及與自然矛盾不可回避的戰略性問題。 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即將到來之際,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宋懷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世界咸水資源量超過陸地淡水資源量17.8%以上, 咸水是隱藏在荒漠或極度乾旱區地表下的水資源, 是解決水危機的有效資源。

近年來, 世界各地有不少咸水適用技術與片段理論。 在聯合國督導下, 一些國家已經歷了幾十年的全球咸水分佈狀態以及儲量調研。

20世紀60年代, 前蘇聯發現生活在鹽水中杜氏藻(鹽藻)生長繁殖快, 在條件適當情況下,

可大量合成β-胡蘿蔔素, 同比超出胡蘿蔔500倍。 俄羅斯、澳大利亞、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國有工業化生產;2000年以來, 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中利用咸水建立了優質魚類養殖與蔬菜生產複合系統, 運行正常;日本佐賀大學利用咸水栽培冰菜取得成功, 已經進行商業化生產。

我國在沿海利用海水或咸水養殖經濟動物、植物有豐富的經驗, 適當改進, 即可成為咸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核心技術;我國西北地方長達50年利用鹵水人工養殖鹵蟲(輪蟲)。

2003年以來, 內蒙古查幹諾爾以及河北安固裡淖兩個幹鹽湖盆, 利用咸水種植堿蓬取得了重要進展, 已經處於可大面積推廣與開發階段;2010—2011年, 甘肅民勤利用咸水養殖對蝦實驗獲得初步成功;中科院長春地理所楊富億多年積累了咸水養殖的系列經驗和資料。

2000年以來, 中科院在河北環渤海地區進行咸水栽培作物篩選試驗, 取得階段性進展。 2016年, 袁隆平海水稻種植產量達到150千克/畝。

上述積累的技術和實踐經驗有了成系統的端倪, 加上我國現有產業基礎與科技能力, 完全有可能在較短的時期內, 在綜合開發利用咸水資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宋懷龍經過多年調查研究, 提出用豐富的咸水資源將荒漠變成咸水人工生態系統的科學設想。 他呼籲, 在西北及中亞地區合作建立國際咸水科學技術實驗園區, 建立推廣咸水使用技術與方法的樣板, 集合咸水資源相關基礎理論、資料、資料以及證實咸水使用實驗方案等,

以解決我國乃至世界荒漠(化)問題以及統籌解決大農業、工業、環境、經濟、資源、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等方面問題。

建立咸水科學技術實驗園區, 旨在荒漠(化)地區建設“咸水人工生態系統”樣板:荒漠裡有水、有巨量生物——植物、藻類、地衣、動物等, 形成一個完全完整的人工生態系統, 讓荒漠變成綠洲。 先將荒漠或極端乾旱區改變成乾旱區或半乾旱區甚至半濕潤區, 即在荒漠中建立人工鹹水湖泊;在此基礎上, 建設本專案的重點工程“咸水人工生態系統”。

咸水科學技術實驗園區的生產實驗主要內容:一是人工鹹水湖泊:從鹹水湖泊牽引或壓打出地下咸水到地形條件適宜的窪地;二是咸水大農業內容:咸水漁業(海水蝦、魚、蟹,

貝、藻、軟體動物, 微半咸水淡水魚蝦蟹);咸水種植業(海水稻、青稞、藜麥、燕麥、蕎麥、馬鈴薯、蔬菜、中草藥材、棉花、大麥);咸水草業畜牧業, 咸水林業(檉柳、梭梭);咸水副業(荒漠藻)。

宋懷龍強調, 科學地使用咸水資源, 將使得荒漠變成乾旱、半乾旱或半濕潤區, 協同咸水大農業生產系統, 從而使得荒漠變成綠洲或咸水人工生態系統。 宋懷龍的這一科學設想, 已得到環境專家魏複盛院士的認可與支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