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致敬1997-2017:一個“港女”的零售史詩(下)

自從上周發了致敬1997-2017:一個“港女"的零售史詩(上), Sandy最近重拾了很多老朋友,這些"朋友"大多是她當年的屬下和學生, 現在都戰鬥在大陸零售行業的前線,

宜家家居, VivianWestwood, 瑪莎, M-graph, Chanel, 大寧國際, 哈根達斯......我想大陸如果有零售業頒獎禮的話, Sandy遲早得拿一座“終生成就獎”。 今日的成就也成為過往雲煙, 從免稅店的小女孩兒, 到半島酒店被客戶教育而成長的店鋪經理, 在接下來的十多年裡, Sandy又憑藉香港人極強的學習能力和吃苦精神, 一路跨越了事業的一座座高峰。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個港女是如何成就自我, 貢獻行業的。

林青霞的老公,

Esprit前老闆Micheal

Ying 教我的經營之道

在半島酒店幾年之後, 20歲剛過的Sandy就嫁人了, 這一點我後來接觸了奢侈品行業後想起來還是覺得很明智的, 過早接觸奢侈品的女孩兒有時候容易迷失自己, 有些女孩會花光所有積蓄甚至透支自我而換取一些”浮雲“, 到頭來卻是高不成低不就硬是把自己熬成了婚姻的奢侈慢消品, 得不償失。 Sandy不但嫁人, 還一口氣生了兩個兒子, 過了幾年家庭主婦生活, 她又重返最熱愛的零售業, 這一次, 她沒有選擇luxury, 而是剛剛進入亞洲的品牌Esprit。

1980 年代, Esprit是美國青少年最喜愛的服裝品牌之一,

邢李原便是在此時開始在亞洲做起了Esprit服裝批發的生意, 並在亞洲很多城市開設了零售店。 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 女神林青霞走到哪都穿著Esprit的時裝, 這讓Esprit成為很多office lady鍾愛的時尚品牌, 同時也讓各大門店的客人絡繹不絕, 甚至任賢齊、範冰冰等許多影視演員都被看到在Esprit購物。

1993年, 香港遠東有限公司旗下思捷亞洲在香港上市, 四年後收購了Esprit歐洲業務, 並更名為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 Esprit的時尚帝國在全球的佈局開始逐步展開。 1997年, 思捷環球與華潤集團合資組建華潤思捷, 在中國大陸開展Esprit品牌服裝的零售業務, 第一年便取得58%的業績增長, 巔峰時期一度在全國近百個城市擁有數百家直營店和加盟店。

大家在說起當年紅極一時的Esprit時,

大都會將她的成功歸結於天時地利, 這當然不可否認, 但別忘了, 零售業是一個people-oriented的生意, 別說遍佈全國, 就是開一家店, 從選址、裝修、賣場設計、員工招聘、培訓到每天的開店、關店, 日常的買貨、進貨, 陳列, 盤點, 每一樣都是一門學問, 店鋪一旦開業就永遠沒有停歇, 每小時, 每日, 每週, 每月, 財務報表上閃閃發光的資料都是從每一句”歡迎光臨“開始的。

Sandy說, 那時候, Michael Ying時常和經理們一起巡店, 對店裡的燈光、溫度、氣味樣樣都仔細研究, 經常與員工溝通體恤他們冷暖, 她通過公司制度鼓勵員工上班時可以穿著品牌服裝, 而且可以自由搭配;他非常重視員工培訓, 但卻不依靠外部培訓機構, 而是招募有零售熱情的高學歷人才, 花費高昂費送他們去學習, 回來後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一整套符合實際業務需要的員工入職、發展、晉升培訓體系, 培養了一批早期快時尚行業的各個部門的專業人才, 當後來其他例如左丹諾、班尼路等品牌進入市場後, 這些人都成為最不愁機會的熱門人才, 時至今日,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成為香港甚至國際品牌的高級管理人才。

Sandy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什麼呢?她以大齡資深銷售的身份進入Esprit後很快就晉升為品牌某一個區域的負責人,天生喜歡講話的她當然不想只是自己講給客戶聽,她希望影響更多人,於是她積極參與公司的每一次培訓,上課認真聽,下課就和培訓老師搞好關係,要來老師的培訓教材回家繼續研究,沒過多久,她就將一整套完整的零售行業培訓體系爛熟於胸,從實際操作到理論昇華,Sandy不但職位越來越高,夢想也越來越大。

她分享了一個至今讓她受益的由Michael Ying分享的生意經:做一個品牌需要不斷去share(分享),第一階段是share your mind,你需要讓大家明白你在做什麼,但此時你很難賺大錢;然後是share your market, 通過一段時間的累積,你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真正盈利;最後是share your heart,到這個時候你才能談情懷,談社會責任,而最後一點也才能讓你從一個生意人變成一個企業家,你才能走得長遠。這個想法到現在都是Sandy在打造自己目前的家居品牌時所遵從的。

從她那裡,

我第一次覺得——

零售業,值得你愛她一生

香港經濟在70年代騰飛,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更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是世界第八大貿易中心,世界第五大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更有世界購物天堂之美譽,零售業發揮了巨大作用,1998年底,香港零售業年度銷售總額為1956億,共有5萬家零售企業。在1998年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全世界的品牌都想在香港開店,所以那時候的零售專業人才非常短缺(與前幾年大陸的情況非常類似),Sandy說那時候她幾乎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獵頭公司的電話,根本不愁沒工作。但她對薪水漲個幾千塊的“機會”沒多大興趣,這時候,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個剛在上海新天地開店的lifestyle品牌,需要一個能統領香港和大陸的零售運營總監的職位找到了她,於是她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這也成就了我和她的相識。

那是2006年前後,我從一個隻知道sell in,每天與各地加盟商和各商場樓管打交道的whole sale職能,轉變成一個需要專心經營好一家幾千平米各類家居產品和管理幾十個人的retail sales職能的店鋪經理,Sandy於是就成了我以及我們所有零售一線團隊的首領,這個首領除了日常零售老大要忙得事情之外,花費她經歷最多的就是培訓,或者說是掃盲,零售專業掃盲。

店鋪籌備期間,她和我一起面試新人,一起做新員工培訓,一起制定排班表,一起演練銷售話術,一起研究賣場動線,一起制定新品促銷策略;開店後,她和我們一起站在賣場觀察客戶反應,一起應對高峰期客流時候的慌張,一起改進倉庫貨品進出流程;40歲的她,和我們一起去客戶家裡安裝傢俱,面對客戶投訴,任何時候我們加班無論多晚,和我們一起抽煙聊天,插科打諢,給我們買夜宵早餐。

猜猜哪個是Sandy?

從她那裡,我知道了推銷產品需要遵循FAB,知道了客戶可以分為孔雀、貓頭鷹等類型;從她那裡,我知道如何通過一場遊戲,觀察員工個性做好人員搭配;從她那裡,我知道銷售人員如何通過身體語言延長客戶停留時間;從她那裡,我知道零售行業是有協會和可以參加比賽上電視,可以得獎獲證書上報紙接受媒體訪問,可以和同樣喜愛零售的夥伴去日本參觀遊學(當時我們集團主席是香港零售協會主席,這都是香港零售協會的行業活動);但最重要的是,從她那裡,我第一次覺得——零售業, 值得你愛她一生。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緊密的幾年的師徒關係之後,我們各自的職業發展從交叉到各自的平行線,我帶著她的教導走自己的零售路,她繼續在上市公司做管理,兩岸三地,一次機緣,在她的毛遂自薦和專業影響下,她成為國內某著名一家家居品牌香港市場的第一個員工,也是首任GM,短短不到2年,在她幾乎沒有休息一天的努力下,該品牌在香港站穩腳跟。除了不菲的職業經理人年薪外,在Sandy的爭取下,她還進入中歐商學院進修,她又一次的刷新了自己,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一個人能有幾個20年,

我一直為他人做嫁衣,

現在我想實現我的夢

2015年, Sandy的兩個兒子相繼從美國學成歸來,她覺得自己完成了供兒子讀書的責任,雖然她的樣子讓你完全看不出她會有這麼大的“繼承者”,但Sandy說:女人過了四十歲,我沒有幾年可以在奮鬥,最後的職業生涯10年,我想做自己真正的事業。

她口中的事業,就是她三年前和先生一起來到上海,從零開始的全新的屬於她自己的時尚家居品牌——型品家居。從大學路的一家沿街商鋪開始,先生負責採購,她負責銷售,短短幾年,這個品牌已經在很多追求品質的中產階層裡,變得小有名氣,由於時尚的產品設計,全套的設計師家裝方案配合,加上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先後在萬達廣場、虹橋天地等商場開出新店鋪,同時受到眾多商業地產青睞,邀請型品家居入駐。在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突然有一天,Sandy說她非常不開心,不開心到半夜哭醒。

不可思議,發生了什麼?

原來,Sandy在經營自己品牌的過程中,也同樣和大陸零售行業一樣,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衝擊。新一代的消費者和年輕一輩的人才不一樣的消費觀念,獲取諮詢的手段以及思維方式的更新,讓Sandy充滿了危機感。她以前也時常受人邀請幫助一些品牌做管理諮詢,漸漸地她發現,她過去引以為傲的“資本”似乎不那麼管用了,那根無往不勝,點石成金的“指揮棒”失靈了,如果僅僅是做個幾家店鋪的老闆娘,她大可不必如此,但她的夢想是,要開創一個全新的有持續生命力的零售品牌,這一切才剛剛從share your mind階段向share your market過渡,可她覺得有些力不從心,而這個力不從心不是因為體力,而是因為遇到瓶頸的知識結構和潛意識裡的經驗主義。

夢想不相信眼淚。

當兩周前我們在新天地的一次聊天中,我又一次的看到她眼神中閃爍的光芒,那是一種對自我突破的喜悅,和始終不變的對零售業的熱愛,以及對夢想無所畏懼後的巨大力量。

這力量,足以支持她走向下一個人生的花開季節。

作者簡介:Terry Tian:

10年奢侈品零售管理運營及大客戶維護經驗,先後服務過Hermes,LVMH,Tiffany,Chanel等頂級奢華品牌。

時至今日,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成為香港甚至國際品牌的高級管理人才。

Sandy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什麼呢?她以大齡資深銷售的身份進入Esprit後很快就晉升為品牌某一個區域的負責人,天生喜歡講話的她當然不想只是自己講給客戶聽,她希望影響更多人,於是她積極參與公司的每一次培訓,上課認真聽,下課就和培訓老師搞好關係,要來老師的培訓教材回家繼續研究,沒過多久,她就將一整套完整的零售行業培訓體系爛熟於胸,從實際操作到理論昇華,Sandy不但職位越來越高,夢想也越來越大。

她分享了一個至今讓她受益的由Michael Ying分享的生意經:做一個品牌需要不斷去share(分享),第一階段是share your mind,你需要讓大家明白你在做什麼,但此時你很難賺大錢;然後是share your market, 通過一段時間的累積,你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才能真正盈利;最後是share your heart,到這個時候你才能談情懷,談社會責任,而最後一點也才能讓你從一個生意人變成一個企業家,你才能走得長遠。這個想法到現在都是Sandy在打造自己目前的家居品牌時所遵從的。

從她那裡,

我第一次覺得——

零售業,值得你愛她一生

香港經濟在70年代騰飛,80年代內地改革開放更促進了香港經濟的發展,香港是世界第八大貿易中心,世界第五大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更有世界購物天堂之美譽,零售業發揮了巨大作用,1998年底,香港零售業年度銷售總額為1956億,共有5萬家零售企業。在1998年金融危機到來之前,全世界的品牌都想在香港開店,所以那時候的零售專業人才非常短缺(與前幾年大陸的情況非常類似),Sandy說那時候她幾乎每天都要接到好幾個獵頭公司的電話,根本不愁沒工作。但她對薪水漲個幾千塊的“機會”沒多大興趣,這時候,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收購了一個剛在上海新天地開店的lifestyle品牌,需要一個能統領香港和大陸的零售運營總監的職位找到了她,於是她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這也成就了我和她的相識。

那是2006年前後,我從一個隻知道sell in,每天與各地加盟商和各商場樓管打交道的whole sale職能,轉變成一個需要專心經營好一家幾千平米各類家居產品和管理幾十個人的retail sales職能的店鋪經理,Sandy於是就成了我以及我們所有零售一線團隊的首領,這個首領除了日常零售老大要忙得事情之外,花費她經歷最多的就是培訓,或者說是掃盲,零售專業掃盲。

店鋪籌備期間,她和我一起面試新人,一起做新員工培訓,一起制定排班表,一起演練銷售話術,一起研究賣場動線,一起制定新品促銷策略;開店後,她和我們一起站在賣場觀察客戶反應,一起應對高峰期客流時候的慌張,一起改進倉庫貨品進出流程;40歲的她,和我們一起去客戶家裡安裝傢俱,面對客戶投訴,任何時候我們加班無論多晚,和我們一起抽煙聊天,插科打諢,給我們買夜宵早餐。

猜猜哪個是Sandy?

從她那裡,我知道了推銷產品需要遵循FAB,知道了客戶可以分為孔雀、貓頭鷹等類型;從她那裡,我知道如何通過一場遊戲,觀察員工個性做好人員搭配;從她那裡,我知道銷售人員如何通過身體語言延長客戶停留時間;從她那裡,我知道零售行業是有協會和可以參加比賽上電視,可以得獎獲證書上報紙接受媒體訪問,可以和同樣喜愛零售的夥伴去日本參觀遊學(當時我們集團主席是香港零售協會主席,這都是香港零售協會的行業活動);但最重要的是,從她那裡,我第一次覺得——零售業, 值得你愛她一生。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緊密的幾年的師徒關係之後,我們各自的職業發展從交叉到各自的平行線,我帶著她的教導走自己的零售路,她繼續在上市公司做管理,兩岸三地,一次機緣,在她的毛遂自薦和專業影響下,她成為國內某著名一家家居品牌香港市場的第一個員工,也是首任GM,短短不到2年,在她幾乎沒有休息一天的努力下,該品牌在香港站穩腳跟。除了不菲的職業經理人年薪外,在Sandy的爭取下,她還進入中歐商學院進修,她又一次的刷新了自己,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一個人能有幾個20年,

我一直為他人做嫁衣,

現在我想實現我的夢

2015年, Sandy的兩個兒子相繼從美國學成歸來,她覺得自己完成了供兒子讀書的責任,雖然她的樣子讓你完全看不出她會有這麼大的“繼承者”,但Sandy說:女人過了四十歲,我沒有幾年可以在奮鬥,最後的職業生涯10年,我想做自己真正的事業。

她口中的事業,就是她三年前和先生一起來到上海,從零開始的全新的屬於她自己的時尚家居品牌——型品家居。從大學路的一家沿街商鋪開始,先生負責採購,她負責銷售,短短幾年,這個品牌已經在很多追求品質的中產階層裡,變得小有名氣,由於時尚的產品設計,全套的設計師家裝方案配合,加上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先後在萬達廣場、虹橋天地等商場開出新店鋪,同時受到眾多商業地產青睞,邀請型品家居入駐。在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突然有一天,Sandy說她非常不開心,不開心到半夜哭醒。

不可思議,發生了什麼?

原來,Sandy在經營自己品牌的過程中,也同樣和大陸零售行業一樣,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衝擊。新一代的消費者和年輕一輩的人才不一樣的消費觀念,獲取諮詢的手段以及思維方式的更新,讓Sandy充滿了危機感。她以前也時常受人邀請幫助一些品牌做管理諮詢,漸漸地她發現,她過去引以為傲的“資本”似乎不那麼管用了,那根無往不勝,點石成金的“指揮棒”失靈了,如果僅僅是做個幾家店鋪的老闆娘,她大可不必如此,但她的夢想是,要開創一個全新的有持續生命力的零售品牌,這一切才剛剛從share your mind階段向share your market過渡,可她覺得有些力不從心,而這個力不從心不是因為體力,而是因為遇到瓶頸的知識結構和潛意識裡的經驗主義。

夢想不相信眼淚。

當兩周前我們在新天地的一次聊天中,我又一次的看到她眼神中閃爍的光芒,那是一種對自我突破的喜悅,和始終不變的對零售業的熱愛,以及對夢想無所畏懼後的巨大力量。

這力量,足以支持她走向下一個人生的花開季節。

作者簡介:Terry Tian:

10年奢侈品零售管理運營及大客戶維護經驗,先後服務過Hermes,LVMH,Tiffany,Chanel等頂級奢華品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