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十年磨劍揮寫“中國成績” 我國颱風預報能力已居世界先進水準

中國氣象報記者段昊書 通訊員托亞

目前, 我國24小時颱風預報路徑誤差已保持在70公里之內, 颱風預報能力已居世界先進水準。

回首十年前, 無論颱風路徑、登陸地點預報, 還是颱風強度定強, 我國都與美國、日本等颱風預報業務發展較完善的國家存在明顯差距。 許多人並不清楚, 在這份令人驚歎的“中國成績”背後, 源自一個“小起點”——2007年3月21日,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正式成立。 自此, 我國國家級颱風預報業務發展步入“快車道”。

“根據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評估, 2006年, 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134.7公里,

日本為110.8公里, 美國為106.6公里。 從預報時效看, 2001年之前我國僅開展颱風48小時預報業務;直到2009年, 才正式增發颱風96小時預報產品。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回憶道:“那時, 我們自己的颱風預報產品受認可度並不高。 每當有颱風生成並逼近我國, 沿海各地預報員更願意參考國外預報產品。 ”

然而, 從2012年至2016年, 連續五年, 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均小於美國、日本氣象部門。

“成績單”上有這樣一組資料:2012年, 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首次低於百公里, 達到95公里;2013年, 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達到82公里;2014年, 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減小至78公里;2015年和2016年, 這一數字突破70公里, 分別為66.2公里和66.1公里, 而2016年美國氣象部門24小時颱風路徑誤差為80.7公里,

日本為77.4公里。 我國從2010年開始發佈120小時颱風路徑預報, 而在2016年該預報誤差已經比美國低80多公里, 比日本低50多公里。

縱向來看, 2016年, 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還不到2007年這一數字的一半;我國72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213.1公里, 相當於2005年時的48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

此外, 颱風預報能力的提升, 還體現在預報業務的不斷拓展上——我國已將颱風24小時警戒區擴展至整個南海海域;正式發佈颱風不同方位的大風圈分析產品;在颱風登陸我國前6小時對其進行半小時定位;在颱風登陸我國前12小時發佈逐小時預報產品……

在國家氣象中心主任畢寶貴看來, 十年間, 前五年是“厚積”, 後五年是“薄發”。 全球颱風集合預報系統於2007年投入業務運行、全球颱風路徑數值預報系統於2008年投入業務運行,

這為我國颱風路徑預報誤差自2008年起逐年逼近世界領先水準打下基礎;2012年則是我國颱風預報能力取得質變的一年, 我國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成績”是從這一年起進入世界先進之列的。

2012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一年, 我國建立了颱風路徑集合預報客觀訂正方法及其相應業務流程;區域颱風數值預報系統GRAPES_TYM投入業務運行;建立起世界氣象組織推薦使用的Dvorak技術颱風業務定強分析流程, 實現我國颱風業務定強流程與國際接軌;基於雷達資料快速同化的颱風風雨短臨預報系統得到業務應用, 並不斷改進……

畢寶貴認為, 我國颱風預報技術能力的提升,

得益于集合預報技術的發展、觀測站網的完善、衛星資料定量分析的優化應用以及客觀化業務模型和預報平臺的改進。 特別是我國首創的“多集合預報模式系統的集成訂正技術”, 得到多個國家和區域氣象機構的認可及採納。

“事實證明, 使用該技術方法的客觀解釋預報結果, 誤差優於所有單一數值預報模式和集合預報模式。 2014年9號颱風‘威馬遜’來勢洶洶, 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24小時路徑預報誤差為75.8公里, 比日本的121.6公里和美國的110.4公里分別低45.8公里和34.6公里。 我國的預報產品現已成為我們颱風預報服務最重要的參考依據。 ”廣東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程正泉告訴記者。

同樣是颱風最愛“光顧”的省份, 福建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劉愛鳴坦言:“過去,

我們確實更信賴日本和美國的預報產品, 但國外預報產品供給不夠及時,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預報業務。 近年來, 我國颱風預報能力大幅度提升, 比如去年的颱風‘莫蘭蒂’, 我國的預報結論就更為準確, 自然會贏得預報員的信任。 ”

許映龍說, 未來, 我國將從加強定量監測和精細化預報、強化天氣分析能力、用好“風雲四號”資料產品、發展颱風影響預報等方面, 不斷提升颱風預報能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