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妙用炙甘草湯,6年濕疹2月痊癒

炙甘草湯為《傷寒論》治療“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之名方, 是一首益氣養血、通陽複脈、氣血雙補、陰陽並調的方劑。 近年來筆者應用炙甘草湯治療濕疹之類的頑固性皮膚病,

取效甚捷, 舉例如下。

濕疹

邵某, 男, 72歲, 2015年11月6日初診。 述其全身散在紅丘疹、瘙癢反復發作6年餘。 經內服中西藥、外塗派瑞松軟膏和除濕止癢軟膏等多種藥膏, 雖能癢止暫愈, 移時又發, 痛苦殊深。

刻診見全身散在暗紅色丘疹,

以雙手背、小腿內側、腰部、腹部皮疹較多, 皮損肥厚粗糙, 抓痕累累, 瘙癢夜甚, 往往撓之出血其癢方止。 伴身困乏力, 納食減少, 口燥咽幹, 大便幹結, 2~3日1次, 小便短赤, 夜間口幹, 入睡困難, 每晚只睡2~3個小時, 舌質紅, 苔少而薄黃, 脈沉細略數。

診斷:慢性濕疹, 證屬濕熱內蘊型。

治則:益氣養陰, 祛風潤燥。 本病病久, 久則傷津耗液, 致氣陰兩傷, 生風化燥, 肌膚失養。

處方:方用炙甘草東加味:炙甘草24克, 黨參20克, 生薑12克, 生地黃30克, 桂枝12克, 阿膠12克, 麥冬20克, 火麻仁20克, 大棗30克, 枸杞子30克, 白鮮皮20克, 枳殼12克。 日1劑。 開水沖泡, 兌入市售黃酒30毫升, 分早晚2次, 飯後溫服。 7劑。

外用百合、苦參、生地黃、首烏藤、地膚子、白鮮皮各100克, 開水沖泡, 熏洗每天1次。 皮損肥厚處塗30%硫黃膏(醫院自製),

日2次。

11月14日複診藥後瘙癢減輕, 大便通暢, 日1次, 夜間能睡5~6個小時, 其餘諸症均有好轉。 守方, 去火麻仁, 加淩霄花、紅花各10克, 以活血止癢。 用法同前。 外洗藥方加益母草100克。 7劑。

11月23日複診藥後手背及小腿部皮損變薄, 部分暗紅丘疹, 顏色變褐, 餘症較前大有好轉。 守方加酒烏梢蛇20克, 以搜剔祛風止癢。 外洗藥同前。

至2016年1月26日, 共服藥63劑而告愈, 一年後隨診未復發。

本例患者反復發作6年, 又加之年高體弱, 氣血雙虧, 陰血暗耗, 血虛血瘀, 生風化燥, 肌膚失於濡養, 故皮損粗糙肥厚, 瘙癢劇烈;雖由濕熱凝聚, 博結肌膚所致, 但正氣不足, 尤其是陰血虧耗是其主要病機。 臨床多用祛風止癢之品, 雖能暫時止癢, 然風藥性燥, 更傷陰血,

故纏綿難愈。 炙甘草湯方證病機為心之氣血不足, 陰陽兩虛, 與慢性濕疹血虛風燥病機相同, 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法則, 移花接木, 少事加減, 而療效可靠。

方中炙甘草甘溫益氣, 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人參、桂枝、生薑補益心氣、溫通心陽, 以上是益氣溫陽的一面;地黃、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滋養陰血、潤燥榮膚, 為滋陰養血的一面;枸杞子補腎潤肺、生津益氣, 既能助上藥滋陰益氣, 又治濕疹、銀屑病等;酒烏梢蛇搜剔去風, 治癬疥瘙癢難忍;淩霄花、紅花活血祛風止癢;白鮮皮祛風除濕, 為止癢聖藥, 此為祛邪一面。 諸藥合用, 緊扣慢性濕疹之病機, 如此, 內外兼治, 標本同療, 6年頑疾2月可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