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傅斯年代理北大校長的五百天

1946年5月17日《世界日報》的“傅斯年談北大複校”報導。

□肖伊緋

1946年5月4日, 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飛赴北大。 當天, 《世界日報》記者專訪傅斯年定五月二十七日由三藩市乘戈登將軍號的船離美, 有三個星期可以到上海, 那時我預備到上海去接他, 一回到南京, 是否即回北平還不一定。 ”

關於西南聯大遷移的問題, 傅先生說:“西南聯大在啟程遷移時, 即分成三校, 百分之四十的學生可以入北大,

其餘多入清華, 因為清華留學的機會多。 ”

……

增設醫農兩學院教授多在美聘定

北大復員是一般人最關心的問題了, 傅先生在這方面也談得最多。 “北大今年暑假決定在平招考一年級新生。 十月一日起正式上課, 七月份另設英文補習班, 作為升入正式班級的準備。 照教部辦法, 新舊生共可容納四千人。 目前最成問題的是房舍。 北大除去原有的文理法三個學院之外, 增設農學院及醫學院, 是半獨立的。 工學院由清華洽辦。 關於醫學院的經費, 現在尚未與教部接洽妥當, 教育部答應給北大與其他大學醫學院相同的經費, 比上海的多百分之二十。 但是, 我不明白這一點錢, 別的醫學院怎麼能夠?此地醫學院, 還要添蓋房子, 這時建築是不合算的,

工料都貴。 ”

“教授方面, 文理法三院院長, 都是原人, 農學院請俞大維先生任院長, 醫學院院長擬請一位醫學界, 曾任協和醫學院重要職務的領袖人物擔任, 因為經費的關係, 尚未完全解決, 人名暫時先不發表吧。 各院教授除去原有者之外, 大致已都聘定, 少數未聘定的正在接洽中。 ”

“胡先生在美國努力聘請教員, 但有兩個問題, 一個是美國報把中國北方的大局總是說得很凶, 一個是這些位先生, 以現在的待遇肯不肯來。 不過北大的聲名還不算壞, 加以胡先生的名望, 相信她是有前途的!”

“另外書籍儀器已在國外補充新的, 交通沒有阻礙, 開學前後可以運來。 ”北平臨大補習班同學最切身的暑假後分發問題, 傅先生特別對記者說:“北大決盡最大的努力收容。

”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消息!

……

周作人不知自拔曾由平寫信到渝

時間已經許久了, 又來了幾位客人。 最後傅先生談到周作人、錢稻孫被逮的事情, 傅先生說“周作人有一封信給我。 ”當時找了出來交給記者, 上面有傅先生的紅筆批語。 他又補充他對周、錢兩個人的看法說:“我認為周作人是不知自拔。 錢稻孫在七七事變前二年, 他就總說國家對不起他, 其實他那時的進款比我多。 其次他有一種歷史哲學, 以為世界上的事沒有什麼是非。 再就是與日本人的來往很多, 我非常懷疑他, 曾和清華當局談過此人可疑。 那時和胡先生也說過。 原來傅先生是九點要出門的時間, 已九點一刻了, 客人來得更多,

記者便辭了出來, 門前汽車已在等候, 又是兩位客人在掏片子。

生平最痛恨漢奸連祖宗也是一樣

此外, 還要附帶報告與傅先生談話時一個插曲。 就是在傅先生座上, 有一位教育界朋友, 偶然問及傅先生的世系, 是不是和清初第一科狀元傅以漸同族。 他立時正色說:“他是漢奸, 他雖是我的先代, 但正如孟子說的‘名之曰幽厲, 雖孝子慈孫, 百世不能改也’。 ”聞者諤然。 傅以漸是清朝第一科狀元, 聞者初意似在稱頌傅氏, 不意反說傅以漸是三百年前的漢奸。 傅以漸雖不是傅氏的直系祖先, 但他的祖先確承嗣這一支。 傅氏又說:“我的祖先雖然頗有在清朝作內外大官的, 但我不特不以為榮, 反以為恥, 我的同情今在士林正義及勞苦大眾方面。 ”看來傅氏對於此次抗戰的立場,是私毫不肯打折扣的。又他的兒子名仁軌,因為在民國二十四年生的,正是日本人壓迫最厲害的時候,他便以中國歷史上戰勝日本的唐代將軍劉仁軌之名名之,特並記於此,藉見吃苦八年的文化鬥士,在他的素質上,是根本和漢奸不並立的。

這篇專訪報導,被放在了當天《世界日報》頭版的顯要位置,足見這次專訪在當時北平各界的受關注程度。從報導內容來看,與先前傅斯年在重慶的兩次表態一脈相承,絕無迴旋餘地與妥協可能。傅甚至於當著記者的面,數落起自己的先祖來,因為先祖傅以漸以明遺民身份做了清朝新科狀元,即被他視作“漢奸”,可見其“是根本和漢奸不並立的”,偽北大教職員們的未來也可想而知了。

對淪陷區在校學生:盡能力容納

與對偽北大教職員的嚴厲態度不同,傅斯年對偽北大學生———眼下的臨時大學學生們,予以了充分的照顧與體諒。12天之後,1946年5月16日,傅會晤北平臨時大學學生代表,談到了北大複校的種種細節問題,籌畫安排頗為詳盡,展現了作為代理校長的管理組織水準。次日《傅斯年談北大複校說明學生分發及各院長人選昨接見臨大自治會代表》報導如下:

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抵平後,臨大補習班學生,特由各分班自治會負責同學二十余人,於昨日上午十時晉謁。傅氏偕陳雪屏,出席訓話。據謂:師大三校,對現有補習班學生,決盡能力以容納。北平師範學院,暑假後亦將成立。舊日師大教員,在蘭州者,一部聞將返平。目前北大複校之最大困難,為校舍問題。關於各分班學生,分配各校人數,及各校收容量,略述於次:臨大第一分班,為理學院,學生約二百人,北大可全部容納。第二分班為文學院,學生約三百五十人。北大可容納二百余人,清華八十人,南開七十人。第三分班,為法學院,學生約七百人。北大容納三百人,清華、南開各二百人。第四分班,為農學院。北大原無農學院,新增此院。原第四分班學生,可全部容納。刻正在羅道莊農場,修建校舍。將來二三四年級生,即遷至鄉下新校舍上課。關於第五分班者,今日該分班學生,適有請願請求獨立之事,本人不願多談。第六分班,為醫學院,為北大新增學院,學生可全部容納。目前房舍最成問題,正力求解決。希望將來醫學院校舍,能較為集中。附屬醫院,決無停辦之說。關於北大各院院長,權說明如下:。

傅向記者透露了他個人的未來去向。他說:“九月初走。先赴南京,再到重慶。因為我們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設在重慶,不曾遷到南京,我去辦理遷移。”他還向記者介紹說:“在北大幫助胡先生辦校務,起初我比胡先生知道得多,現在恐怕他比我知道得多,他二十幾天來,每天到北大去辦公。”言下之意,是讓記者找機會,去多多採訪胡適了。

1946年9月20日,以北大校長胡適為首,50餘名北大教職員同仁們,為傅斯年舉辦惜別茶會,這意味著傅即將卸任代理校長之職。胡適稱,“此會不能稱為歡送,以後仍望傅先生再返北大”。胡適對傅氏過去一年中之為北大盡瘁工作,備致讚揚。傅氏致答詞:“過去為北大辦理成功的事,百分之七十為機會,百分之三十為努力,所謂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亦為教授之不遠萬里歸來的結果。現即將離平,年內將赴美一行,為期一年。臨別在即,對北大有三點希望:(一)農學院一二年宜作理論的工作,第三年以後,宜對我國三億八千萬鄉村農民,作農業服務,改善農村,效勞農民。(二)醫學院培育人材,亦應面向鄉村服務。(三)北大復員,後年暑假始能入正軌,希望能成為理想的北大。(9月21日見報)

1946年9月29日晨八時,傅斯年乘專機離開,飛赴南京。1949年1月19日,傅斯年飛赴臺灣,從此,他再也未能回到過北京。

◎肖伊緋,學者,著有《民國笑忘書》等。

「未經許可,本版文字不得轉載」

”看來傅氏對於此次抗戰的立場,是私毫不肯打折扣的。又他的兒子名仁軌,因為在民國二十四年生的,正是日本人壓迫最厲害的時候,他便以中國歷史上戰勝日本的唐代將軍劉仁軌之名名之,特並記於此,藉見吃苦八年的文化鬥士,在他的素質上,是根本和漢奸不並立的。

這篇專訪報導,被放在了當天《世界日報》頭版的顯要位置,足見這次專訪在當時北平各界的受關注程度。從報導內容來看,與先前傅斯年在重慶的兩次表態一脈相承,絕無迴旋餘地與妥協可能。傅甚至於當著記者的面,數落起自己的先祖來,因為先祖傅以漸以明遺民身份做了清朝新科狀元,即被他視作“漢奸”,可見其“是根本和漢奸不並立的”,偽北大教職員們的未來也可想而知了。

對淪陷區在校學生:盡能力容納

與對偽北大教職員的嚴厲態度不同,傅斯年對偽北大學生———眼下的臨時大學學生們,予以了充分的照顧與體諒。12天之後,1946年5月16日,傅會晤北平臨時大學學生代表,談到了北大複校的種種細節問題,籌畫安排頗為詳盡,展現了作為代理校長的管理組織水準。次日《傅斯年談北大複校說明學生分發及各院長人選昨接見臨大自治會代表》報導如下:

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抵平後,臨大補習班學生,特由各分班自治會負責同學二十余人,於昨日上午十時晉謁。傅氏偕陳雪屏,出席訓話。據謂:師大三校,對現有補習班學生,決盡能力以容納。北平師範學院,暑假後亦將成立。舊日師大教員,在蘭州者,一部聞將返平。目前北大複校之最大困難,為校舍問題。關於各分班學生,分配各校人數,及各校收容量,略述於次:臨大第一分班,為理學院,學生約二百人,北大可全部容納。第二分班為文學院,學生約三百五十人。北大可容納二百余人,清華八十人,南開七十人。第三分班,為法學院,學生約七百人。北大容納三百人,清華、南開各二百人。第四分班,為農學院。北大原無農學院,新增此院。原第四分班學生,可全部容納。刻正在羅道莊農場,修建校舍。將來二三四年級生,即遷至鄉下新校舍上課。關於第五分班者,今日該分班學生,適有請願請求獨立之事,本人不願多談。第六分班,為醫學院,為北大新增學院,學生可全部容納。目前房舍最成問題,正力求解決。希望將來醫學院校舍,能較為集中。附屬醫院,決無停辦之說。關於北大各院院長,權說明如下:。

傅向記者透露了他個人的未來去向。他說:“九月初走。先赴南京,再到重慶。因為我們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設在重慶,不曾遷到南京,我去辦理遷移。”他還向記者介紹說:“在北大幫助胡先生辦校務,起初我比胡先生知道得多,現在恐怕他比我知道得多,他二十幾天來,每天到北大去辦公。”言下之意,是讓記者找機會,去多多採訪胡適了。

1946年9月20日,以北大校長胡適為首,50餘名北大教職員同仁們,為傅斯年舉辦惜別茶會,這意味著傅即將卸任代理校長之職。胡適稱,“此會不能稱為歡送,以後仍望傅先生再返北大”。胡適對傅氏過去一年中之為北大盡瘁工作,備致讚揚。傅氏致答詞:“過去為北大辦理成功的事,百分之七十為機會,百分之三十為努力,所謂百分之三十的努力,亦為教授之不遠萬里歸來的結果。現即將離平,年內將赴美一行,為期一年。臨別在即,對北大有三點希望:(一)農學院一二年宜作理論的工作,第三年以後,宜對我國三億八千萬鄉村農民,作農業服務,改善農村,效勞農民。(二)醫學院培育人材,亦應面向鄉村服務。(三)北大復員,後年暑假始能入正軌,希望能成為理想的北大。(9月21日見報)

1946年9月29日晨八時,傅斯年乘專機離開,飛赴南京。1949年1月19日,傅斯年飛赴臺灣,從此,他再也未能回到過北京。

◎肖伊緋,學者,著有《民國笑忘書》等。

「未經許可,本版文字不得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