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秘笈!大學生士兵如何在軍營“逆襲”

又是一年徵兵季, 當青春遭遇迷彩, 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關注了這樣幾位大學生士兵:他們有的不顧安危, 用擔當擦亮中國軍人名片;有的全力以赴, 絕地反擊只為打勝仗;有的不怕跌倒, 演繹國賓衛士的速度與激情……他們的別樣選擇, 會讓你對青春的意義有更深的感悟;他們的焰煉成長, 讓你領略今日軍營的新面貌。

好兒女來當兵

——幾位大學生士兵的從軍故事

尖刀班長施意捷

金嗓子“正調”

■康子湛 張潤澤

“A組封鎖道路, B組隨我進攻指揮所。 ”

2016年東盟“10+8”聯合演習中, 下士施意捷擔任中、澳、越、柬4國聯合作戰小組組長。 面對接踵而來的險情, 他冷靜判明情況, 並用英文準確下達口令, 指揮小組順利完成作戰任務。

“情況處置合理有效, 滿分!”評測結果公佈後, 觀禮台掌聲雷動, 施意捷被授予“維和勇士”殊榮。

走下領獎臺的施意捷不經意想起, 新訓班長姬生彬和他那次推心置腹的談話。 “想當文藝兵, 不能只文藝, 首先要當一名合格的兵。 ”

新訓時的施意捷, 活脫脫是個吊車尾的“孬兵”。 這個學播音主持的“金嗓子”, 一上訓練場就變成了“悶葫蘆”:佇列老“冒泡”、體能亮“紅燈”, 最可氣的是連口號都喊得不如別人響。

“你這也算‘金嗓子’?我看聲音還不如蚊子!”新訓班長姬生彬教訓他, 施意捷卻振振有詞:“就因為我是學播音主持的, 才更不能亂喊亂叫!”他心裡不服氣, “我在大學是專業骨幹, 是來當文藝兵的, 哪能和這些大老粗滾泥塘!”

訓練場下, 施意捷施展十八般武藝——唱流行歌、吹葫蘆絲、辦壁報……可他發現, 自己最拿手的流行歌, 竟然不如有的戰友們唱的軍歌受歡迎。 備受打擊的施意捷像泄了氣的皮球, 他私下裡紅了眼眶。 在新兵結業考核中, 施意捷直接從單杠上掉了下來, 終結了他所在新兵連連續8年新訓評先的紀錄。

那晚, 姬班長沒有批評施意捷, 一席掏心窩子的話讓施意捷如夢初醒。 姬班長說:“你歌唱得不是不好聽,

但沒兵味。 我知道你的志向是當一名文藝兵, 可當不了合格的兵, 何談文藝兵?”

從那天起, 喜歡出風頭的“金嗓子”沉下氣來。 誰都能看出, 他憋足了一股勁。 單杠做不上去, 他就在腿上加兩個沙袋吊在杠上, 原本一雙彈吉他的巧手變成了硬手板;戰術訓練中, 他不畏險難, “殺”聲響徹整個訓練場……

兩年磨劍, 劍鋒始成。 在摸爬滾打中成長起來的施意捷, 黑黝黝、壯實實, 憑藉戰術功底牢、文化水準高的優勢, 順利成為中國首支維和步兵營成員。

這天, 施意捷和戰友正在巡邏, 突然不遠處傳來一陣槍響。 施意捷一邊向指揮部報告情況, 一邊向目標方位趕去, 只見一名黑人男子被擊中, 倒在血泊之中。

“A組追蹤持槍歹徒, B組搶救傷患!”只見施意捷邊下達口令,

邊拿出隨身攜帶的簡易醫療器具想幫其止血。 “Virus!Be careful!(當心病毒!)”有人善意提醒他注意安全。 在南蘇丹, 最可怕的就是各類肆虐的病毒, 沒有專業的醫療保護, 貿然接觸血液無疑是在與死神過招。

“救人要緊!”生死關頭, 施意捷首先想到的是中國藍盔的職責, 他咬了咬牙下定決心緊急施救。 當他小心翼翼地將彈頭取出時, 汗水已經將厚厚的防彈衣浸透……

從東盟聯演載譽而歸後, 姬生彬將尖刀班班長的擔子交給了施意捷, “你現在, 是名副其實的‘金嗓子’了。 ”

不久前, 連隊榮譽室增添了兩名“新成員”, 一個是施意捷作詞作曲的新連歌, 還有一個是施意捷帶領全班立下的集體三等功獎狀。

心聲

放低姿態才能高飛

■施意捷

“博士碩士,都是戰士。”走進軍營才明白個中含義,只有放低姿態、勇於挑戰,才能真正換羽高飛。

水兵孫雯玲

“折騰”有名堂

■周啟青 王淩碩

圖片攝影:甘 俊

緊急出航!轟隆隆的悶雷挾著急促的雨點密集地砸在井岡山艦上。航道上,一條條商船、漁船往來如織。老水兵都知道,航道擁擠,能見度又差,艦艇在這種氣象條件下出海,全靠導航雷達,不能有一絲閃失。

聽是孫雯玲當更,雷達班長劉湛急忙趕到駕駛室。他沒有站到孫雯玲身邊,而是悄悄地躲在剛好能瞥見雷達螢幕的角落裡。

“左舷30度商船速度7節,10分鐘後與我艦會遇……”只見孫雯玲從容地向艦長報告態勢、提出建議,沒有一絲慌亂。劉湛觀察了一會兒,覺得自己的擔心有些多餘:“這個女兵就是天塌下來,她都能‘當被蓋’”!

孫雯玲從小就是個愛折騰的女孩。7歲時,她把爸爸的牛仔褲剪下一塊,縫了個錢包,說是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9歲時,她突發奇想把家裡的電視機拆了……2011年,從江西醫學院畢業後,家人給她聯繫好工作,她卻一聲不吭參軍入伍。來到陸戰隊某旅兩栖偵察女兵隊,摸爬滾打了2年,連隊準備把她當班長苗子培養,她又報名上艦,當了一名水兵。

這麼“折騰”,究竟圖個啥?孫雯玲說,她希望人生路上能經歷不同的風景和挑戰。

孫雯玲長得清秀甜美,還天生一副玲瓏剔透的好嗓子。艦上組織聯歡晚會,一曲黃梅戲唱得婉約柔美;亞丁灣護航期間,詩朗誦抑揚頓挫、深情款款……上艦後,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孫雯玲很快成了男兵心目中的“女神”。她卻希望讓自己矚目的不是才藝,而是能成為一個響噹噹的水兵。

那次,艦艇出海遭遇罕見大風,搖擺達20多度,許多老艦員都吐了,孫雯玲更是連膽汁都吐了出來。因為身體嚴重脫水,戰友們把她攙到醫務室打點滴。可一聽到戰鬥警報,孫雯玲把針頭一拔,硬是爬上了自己的戰位……她覺得這才是一名真正的水兵,不分崗位、不論性別。

上艦之初,孫雯玲主要擔負導航雷達值更。每次艦艇出海,不論是進出狹水道還是艦艇夜航,孫雯玲都抓緊時機跟班學習。很快,她就熟練掌握了如何判定目標性質、判斷目標威脅等導航雷達值更基本技能。最終,她在同批女兵中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崗位合格考核。

導航雷達戰位的“屁股”還沒坐熱,孫雯玲找到部門長提出要幹警戒雷達。“警戒雷達是戰艦攻防的‘千里眼’,作為一名雷達兵,不懂警戒雷達,哪算得上是戰鬥員?”操縱警戒雷達,除了捕捉目標,更重要的是篩選和判別。這就要求雷達兵必須掌握大量資料,並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除了利用值班時間對沿途的海空目標進行捕捉和判別外,她還與作戰部門的戰友類比目標進行訓練。經過半年多的淬煉,孫雯玲逐步掌握了警戒雷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並可以獨立值更。

一次演習,井岡山艦正在某海域錨泊待機。雷達螢幕上不時跳出幾段微弱的回波。戰友判斷,這是附近的小漁船,無需理會。“不對,該船行動軌跡十分可疑,不斷沿著演習劃定海域的邊緣來回穿梭,而從回波顯示,體積也比正常漁船稍大一些!”綜合判定後,孫雯玲果斷向指揮員報告,這很可能是“藍軍”的偵察船,建議立即驅離。“孫雯玲的判斷及時準確!”艦長楊揚不禁對她豎起大拇指。

正當在雷達兵的崗位上突飛猛進之時,孫雯玲又迎來了人生路上的又一次“大轉身”:她從雷達兵轉崗當了衛生員。“我是一名醫科院畢業的大學生士兵,更應發揮專業特長。”這不剛上任不久,她代表艦上參加支隊衛生員專業比武,憑藉大學裡所學護理專業的優勢,一舉獲得第一名。

“年輕不折騰,青春不就少了許多色彩嗎?”孫雯玲調皮地一笑,眼神中閃爍著無限活力。

心聲

誰的青春不折騰

■孫雯玲

“折騰”是一種不甘平庸、銳意進取的態度。軍旅人生路上,有如此多風景、如此多精彩,更要去揮灑汗水、努力“折騰”。

基準炮長羅發海

絕地“奇兵”

■楊 磊

圖片攝影:呂永彬

經過一夜的激烈廝殺,眼瞅著就要“全連覆沒”。

只見一門自行火炮車艙內,一炮長羅發海懸在操作臺上的雙手鍵指如飛。在他的指揮下,駕駛員陳登左腳狠踩油門、右手猛地一拉操縱杆,發動機頓時發出一陣怒吼,火炮調轉炮口朝著遠處狂奔。

時間撥回到昨夜,羅發海所在炮兵連剛進入陣地就和藍軍展開激烈交戰,全連其他火炮相繼“陣亡”。此時,他稍有疏忽就會被藍軍鎖定位置,“別說反擊,連活下去都難”。

“火炮一射擊就會暴露位置,必須在藍軍炮火到達前轉移!”昏暗的車艙內,羅發海死死盯著操控台,佈滿血絲的雙眼透著一種果敢和決絕。

今年31歲的羅發海,2009年從西北師範大學畢業後選擇參軍入伍。白淨的面龐、消瘦的身材,當時就有人調侃他書生氣太濃肯定在基層待不久。誰承想,2011年他因超齡未能提幹卻選擇繼續留在部隊。年齡大、兵齡短,學歷高、資歷淺,怎麼辦?時任連長王甯還想著重點關注一下羅發海,沒想到他工作熱情不減,仍事事沖在前。

“不好!系統顯示我們被擊中了。”火炮還在疾馳中,一道濃烈的白煙從炮身上往外翻滾著。羅發海躥起身一把推開頂艙蓋,探出頭一看,“好險!沒有命中要害。”他心裡清楚剛才的射擊還是有些慢,讓藍軍抓到了尾巴。“快則生,慢則死,必須要提高速度!”

越是困難時刻,羅發海就越不服輸。一次部隊冬訓組織實彈射擊,地面被凍得堅硬如石,火炮陣地遲遲設置不好。他拿著鋼釺帶著全班硬是在2個小時內砸出兩個駐鋤坑。完成射擊準備後,他整個人像籠屜一樣騰著熱氣。

前年初,新式火炮列裝部隊。面對新裝備密密麻麻的按鈕和參數,羅發海憑著大學練就的速記和分析能力,一本厚厚的操作規程很快就被吃透,連續多次在考核中拔得頭籌。連裡決定調整羅發海當一炮長,也是最重要的基準炮長。

“那麼多老炮長不用,他才幹了多久”“大學生士兵考得好,不見得實戰能力就強……”羅發海無意中聽到這些議論,嘴上不說心裡卻暗自發誓:“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很快,單位組織新火炮進行直瞄射擊。天空飄起白霧,瞄準鏡裡白茫茫一片,反倒是肉眼能看清目標。“沒法瞄準可咋打?”就在大家犯疑的時候,羅發海推開艙門跳了出去,左拇指一伸,左右眼反復一瞪,“目標700米!射擊!”靶子應聲而毀,戰友都說他是“讀書人當兵,能文能武”。

火炮再次加速,借著地形掩護行至一個山包背陰處。羅發海接到了觀察所傳來的目標資訊。只見火炮一個驟停,炮塔左旋、炮口打高,瞬間指向目標地域,3發急速射順勢而出。

一個目標射擊完畢,接收器又“嘀嘀”響了起來。羅發海果斷調轉炮口又是數發“炮彈”射向目標。“擊中了!”電臺裡傳來連長姚義舉的興奮大吼。“不到3分鐘便完成2次目標射擊,羅發海這一手可不是誰都行。”

好一場絕地反擊!演習結束,羅發海不僅“活”了下來,還累計射擊100多個目標……

這時,羅發海才感到一陣疲倦如潮水般湧來。他顧不上抹把汗,立即下達轉移的命令。紅日初升的戈壁灘上,火炮掀起陣陣煙塵急速駛去。

心聲

當兵就要打勝仗

■羅發海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全力以赴,不論困難有多大,都是紙老虎,一捅就破。當兵就要勝利之外無所求,勝利之外無所惜。

國賓護衛隊員于酉甯

“閃電俠”激情突破

■吳 敏 武炎龍

圖片攝影:張 翅

一輛摩托車呼嘯而過,時速將近100公里。只見摩托車手一手緊握車把側腰俯身,另一手快速撿拾起“目標物”,揚臂扔出安全警戒線外,然後第一個駕車沖過終點線……

6月28日,國賓護衛隊京郊某訓練基地,上演速度與激情的精彩一幕。

摩托車手叫于酉甯,是國賓護衛隊的一名大學生士兵。摘下頭盔,他唇角浮現一抹微笑,“青春不怕跌倒,大不了從頭再來。”

能從“摔車王”到“閃電俠”,源于他不斷突破自我。

“我是北京人。小時候,經常看到國賓護衛隊風馳電掣駛過天安門。”在他眼中,護衛外國元首政要,代表大國形象,“那些騎士帥呆了!”2015年,于酉甯如願來到武警北京總隊五支隊,並入選為國賓護衛隊的一名摩托車手。

于酉寧入伍前從沒摸過摩托車,他初次登車別提有多高興。然而讓他難堪的是,第一次推車訓練就“掉鏈子”。

推車5公里跑是摩托車手的基礎訓練課目。第一次推車訓練,于酉寧剛推出500米,就感到手臂酸軟,不得不把車放倒在地。休息2分鐘後,他再想扶起200多公斤重的摩托車,卻發現耗盡全身氣力,車身還是紋絲不動。體能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鴻溝。

4年的大學生活,于酉甯養成冷靜細緻的思維習慣。他系統分析困難,制定出階段性體能訓練計畫。俯臥撐、單雙杠,別人做50組,他分次累加做100組;徒手跑5公里,推車3公里,別人練一次,他每次多加1公里。兩周後,他順利跑完第一個推車5公里。

“摔車!”于酉寧還沒從喜悅中緩過神來,挑戰又接踵而至。初練八字繞圈課目,他接二連三地摔倒在地。“車長2.2米,八字圈長6米,車速應為……”于酉寧越在心裡計算,越難保持平衡,接連摔車3次,他成了預備隊員中的“摔車王”。

“一正,兩挺,三放鬆,四到位。” 中隊指導員曲召華講完動作要領問他:“對於一個即將走上戰場的戰士而言,比作戰技巧更重要的是什麼?”“必勝的勇氣和信心!”于酉寧脫口而出,答畢他又陷入深思,“真正的強者要不斷超越自我。”

苦練之後是巧練!油箱上放水杯練平衡,穿越10釐米限制輪胎牆練操控,極限雜訊中練心理……看似複雜的訓練內容,被他一一拆解成小環節。每次觸碰障礙,追加1000米過障訓練;每次訓練結束,他的頭盔裡都能倒出汗水來。

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突破。不久,在八字圈考核中,于酉寧順時針行駛10圈,逆時針行駛10圈,始終保持速度平穩,不出圈、不下腳、不熄火。去年8月,于酉甯憑藉優秀成績,入選參加G20護衛任務。這是國賓護衛隊首次出京執行任務,也是于酉甯首次執行護衛任務。

這天下午2時,車載電臺傳來指揮部命令:“所有隊員做好準備。”于酉寧整理好禮服配飾,輕拍他的“坐騎”說:“兄弟,見證歷史、創造榮光的時刻到了!”

“出發!”于酉甯聞令而動,如箭離弦,護衛外賓車隊安全達到會場。

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蛻變,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昇華。入伍以來,于酉甯先後圓滿執行數十次護衛任務。

心聲

有夢就去追

■于酉寧

跌倒了又怎樣?!從“摔車王”到“閃電俠”的經歷,讓我堅信勇往直前夢就在彼岸,堅持不懈就會創造奇跡。

“博士碩士,都是戰士。”走進軍營才明白個中含義,只有放低姿態、勇於挑戰,才能真正換羽高飛。

水兵孫雯玲

“折騰”有名堂

■周啟青 王淩碩

圖片攝影:甘 俊

緊急出航!轟隆隆的悶雷挾著急促的雨點密集地砸在井岡山艦上。航道上,一條條商船、漁船往來如織。老水兵都知道,航道擁擠,能見度又差,艦艇在這種氣象條件下出海,全靠導航雷達,不能有一絲閃失。

聽是孫雯玲當更,雷達班長劉湛急忙趕到駕駛室。他沒有站到孫雯玲身邊,而是悄悄地躲在剛好能瞥見雷達螢幕的角落裡。

“左舷30度商船速度7節,10分鐘後與我艦會遇……”只見孫雯玲從容地向艦長報告態勢、提出建議,沒有一絲慌亂。劉湛觀察了一會兒,覺得自己的擔心有些多餘:“這個女兵就是天塌下來,她都能‘當被蓋’”!

孫雯玲從小就是個愛折騰的女孩。7歲時,她把爸爸的牛仔褲剪下一塊,縫了個錢包,說是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9歲時,她突發奇想把家裡的電視機拆了……2011年,從江西醫學院畢業後,家人給她聯繫好工作,她卻一聲不吭參軍入伍。來到陸戰隊某旅兩栖偵察女兵隊,摸爬滾打了2年,連隊準備把她當班長苗子培養,她又報名上艦,當了一名水兵。

這麼“折騰”,究竟圖個啥?孫雯玲說,她希望人生路上能經歷不同的風景和挑戰。

孫雯玲長得清秀甜美,還天生一副玲瓏剔透的好嗓子。艦上組織聯歡晚會,一曲黃梅戲唱得婉約柔美;亞丁灣護航期間,詩朗誦抑揚頓挫、深情款款……上艦後,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孫雯玲很快成了男兵心目中的“女神”。她卻希望讓自己矚目的不是才藝,而是能成為一個響噹噹的水兵。

那次,艦艇出海遭遇罕見大風,搖擺達20多度,許多老艦員都吐了,孫雯玲更是連膽汁都吐了出來。因為身體嚴重脫水,戰友們把她攙到醫務室打點滴。可一聽到戰鬥警報,孫雯玲把針頭一拔,硬是爬上了自己的戰位……她覺得這才是一名真正的水兵,不分崗位、不論性別。

上艦之初,孫雯玲主要擔負導航雷達值更。每次艦艇出海,不論是進出狹水道還是艦艇夜航,孫雯玲都抓緊時機跟班學習。很快,她就熟練掌握了如何判定目標性質、判斷目標威脅等導航雷達值更基本技能。最終,她在同批女兵中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崗位合格考核。

導航雷達戰位的“屁股”還沒坐熱,孫雯玲找到部門長提出要幹警戒雷達。“警戒雷達是戰艦攻防的‘千里眼’,作為一名雷達兵,不懂警戒雷達,哪算得上是戰鬥員?”操縱警戒雷達,除了捕捉目標,更重要的是篩選和判別。這就要求雷達兵必須掌握大量資料,並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為了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除了利用值班時間對沿途的海空目標進行捕捉和判別外,她還與作戰部門的戰友類比目標進行訓練。經過半年多的淬煉,孫雯玲逐步掌握了警戒雷達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並可以獨立值更。

一次演習,井岡山艦正在某海域錨泊待機。雷達螢幕上不時跳出幾段微弱的回波。戰友判斷,這是附近的小漁船,無需理會。“不對,該船行動軌跡十分可疑,不斷沿著演習劃定海域的邊緣來回穿梭,而從回波顯示,體積也比正常漁船稍大一些!”綜合判定後,孫雯玲果斷向指揮員報告,這很可能是“藍軍”的偵察船,建議立即驅離。“孫雯玲的判斷及時準確!”艦長楊揚不禁對她豎起大拇指。

正當在雷達兵的崗位上突飛猛進之時,孫雯玲又迎來了人生路上的又一次“大轉身”:她從雷達兵轉崗當了衛生員。“我是一名醫科院畢業的大學生士兵,更應發揮專業特長。”這不剛上任不久,她代表艦上參加支隊衛生員專業比武,憑藉大學裡所學護理專業的優勢,一舉獲得第一名。

“年輕不折騰,青春不就少了許多色彩嗎?”孫雯玲調皮地一笑,眼神中閃爍著無限活力。

心聲

誰的青春不折騰

■孫雯玲

“折騰”是一種不甘平庸、銳意進取的態度。軍旅人生路上,有如此多風景、如此多精彩,更要去揮灑汗水、努力“折騰”。

基準炮長羅發海

絕地“奇兵”

■楊 磊

圖片攝影:呂永彬

經過一夜的激烈廝殺,眼瞅著就要“全連覆沒”。

只見一門自行火炮車艙內,一炮長羅發海懸在操作臺上的雙手鍵指如飛。在他的指揮下,駕駛員陳登左腳狠踩油門、右手猛地一拉操縱杆,發動機頓時發出一陣怒吼,火炮調轉炮口朝著遠處狂奔。

時間撥回到昨夜,羅發海所在炮兵連剛進入陣地就和藍軍展開激烈交戰,全連其他火炮相繼“陣亡”。此時,他稍有疏忽就會被藍軍鎖定位置,“別說反擊,連活下去都難”。

“火炮一射擊就會暴露位置,必須在藍軍炮火到達前轉移!”昏暗的車艙內,羅發海死死盯著操控台,佈滿血絲的雙眼透著一種果敢和決絕。

今年31歲的羅發海,2009年從西北師範大學畢業後選擇參軍入伍。白淨的面龐、消瘦的身材,當時就有人調侃他書生氣太濃肯定在基層待不久。誰承想,2011年他因超齡未能提幹卻選擇繼續留在部隊。年齡大、兵齡短,學歷高、資歷淺,怎麼辦?時任連長王甯還想著重點關注一下羅發海,沒想到他工作熱情不減,仍事事沖在前。

“不好!系統顯示我們被擊中了。”火炮還在疾馳中,一道濃烈的白煙從炮身上往外翻滾著。羅發海躥起身一把推開頂艙蓋,探出頭一看,“好險!沒有命中要害。”他心裡清楚剛才的射擊還是有些慢,讓藍軍抓到了尾巴。“快則生,慢則死,必須要提高速度!”

越是困難時刻,羅發海就越不服輸。一次部隊冬訓組織實彈射擊,地面被凍得堅硬如石,火炮陣地遲遲設置不好。他拿著鋼釺帶著全班硬是在2個小時內砸出兩個駐鋤坑。完成射擊準備後,他整個人像籠屜一樣騰著熱氣。

前年初,新式火炮列裝部隊。面對新裝備密密麻麻的按鈕和參數,羅發海憑著大學練就的速記和分析能力,一本厚厚的操作規程很快就被吃透,連續多次在考核中拔得頭籌。連裡決定調整羅發海當一炮長,也是最重要的基準炮長。

“那麼多老炮長不用,他才幹了多久”“大學生士兵考得好,不見得實戰能力就強……”羅發海無意中聽到這些議論,嘴上不說心裡卻暗自發誓:“一定要幹出個樣來!”

很快,單位組織新火炮進行直瞄射擊。天空飄起白霧,瞄準鏡裡白茫茫一片,反倒是肉眼能看清目標。“沒法瞄準可咋打?”就在大家犯疑的時候,羅發海推開艙門跳了出去,左拇指一伸,左右眼反復一瞪,“目標700米!射擊!”靶子應聲而毀,戰友都說他是“讀書人當兵,能文能武”。

火炮再次加速,借著地形掩護行至一個山包背陰處。羅發海接到了觀察所傳來的目標資訊。只見火炮一個驟停,炮塔左旋、炮口打高,瞬間指向目標地域,3發急速射順勢而出。

一個目標射擊完畢,接收器又“嘀嘀”響了起來。羅發海果斷調轉炮口又是數發“炮彈”射向目標。“擊中了!”電臺裡傳來連長姚義舉的興奮大吼。“不到3分鐘便完成2次目標射擊,羅發海這一手可不是誰都行。”

好一場絕地反擊!演習結束,羅發海不僅“活”了下來,還累計射擊100多個目標……

這時,羅發海才感到一陣疲倦如潮水般湧來。他顧不上抹把汗,立即下達轉移的命令。紅日初升的戈壁灘上,火炮掀起陣陣煙塵急速駛去。

心聲

當兵就要打勝仗

■羅發海

很多時候,只要我們全力以赴,不論困難有多大,都是紙老虎,一捅就破。當兵就要勝利之外無所求,勝利之外無所惜。

國賓護衛隊員于酉甯

“閃電俠”激情突破

■吳 敏 武炎龍

圖片攝影:張 翅

一輛摩托車呼嘯而過,時速將近100公里。只見摩托車手一手緊握車把側腰俯身,另一手快速撿拾起“目標物”,揚臂扔出安全警戒線外,然後第一個駕車沖過終點線……

6月28日,國賓護衛隊京郊某訓練基地,上演速度與激情的精彩一幕。

摩托車手叫于酉甯,是國賓護衛隊的一名大學生士兵。摘下頭盔,他唇角浮現一抹微笑,“青春不怕跌倒,大不了從頭再來。”

能從“摔車王”到“閃電俠”,源于他不斷突破自我。

“我是北京人。小時候,經常看到國賓護衛隊風馳電掣駛過天安門。”在他眼中,護衛外國元首政要,代表大國形象,“那些騎士帥呆了!”2015年,于酉甯如願來到武警北京總隊五支隊,並入選為國賓護衛隊的一名摩托車手。

于酉寧入伍前從沒摸過摩托車,他初次登車別提有多高興。然而讓他難堪的是,第一次推車訓練就“掉鏈子”。

推車5公里跑是摩托車手的基礎訓練課目。第一次推車訓練,于酉寧剛推出500米,就感到手臂酸軟,不得不把車放倒在地。休息2分鐘後,他再想扶起200多公斤重的摩托車,卻發現耗盡全身氣力,車身還是紋絲不動。體能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鴻溝。

4年的大學生活,于酉甯養成冷靜細緻的思維習慣。他系統分析困難,制定出階段性體能訓練計畫。俯臥撐、單雙杠,別人做50組,他分次累加做100組;徒手跑5公里,推車3公里,別人練一次,他每次多加1公里。兩周後,他順利跑完第一個推車5公里。

“摔車!”于酉寧還沒從喜悅中緩過神來,挑戰又接踵而至。初練八字繞圈課目,他接二連三地摔倒在地。“車長2.2米,八字圈長6米,車速應為……”于酉寧越在心裡計算,越難保持平衡,接連摔車3次,他成了預備隊員中的“摔車王”。

“一正,兩挺,三放鬆,四到位。” 中隊指導員曲召華講完動作要領問他:“對於一個即將走上戰場的戰士而言,比作戰技巧更重要的是什麼?”“必勝的勇氣和信心!”于酉寧脫口而出,答畢他又陷入深思,“真正的強者要不斷超越自我。”

苦練之後是巧練!油箱上放水杯練平衡,穿越10釐米限制輪胎牆練操控,極限雜訊中練心理……看似複雜的訓練內容,被他一一拆解成小環節。每次觸碰障礙,追加1000米過障訓練;每次訓練結束,他的頭盔裡都能倒出汗水來。

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突破。不久,在八字圈考核中,于酉寧順時針行駛10圈,逆時針行駛10圈,始終保持速度平穩,不出圈、不下腳、不熄火。去年8月,于酉甯憑藉優秀成績,入選參加G20護衛任務。這是國賓護衛隊首次出京執行任務,也是于酉甯首次執行護衛任務。

這天下午2時,車載電臺傳來指揮部命令:“所有隊員做好準備。”于酉寧整理好禮服配飾,輕拍他的“坐騎”說:“兄弟,見證歷史、創造榮光的時刻到了!”

“出發!”于酉甯聞令而動,如箭離弦,護衛外賓車隊安全達到會場。

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蛻變,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昇華。入伍以來,于酉甯先後圓滿執行數十次護衛任務。

心聲

有夢就去追

■于酉寧

跌倒了又怎樣?!從“摔車王”到“閃電俠”的經歷,讓我堅信勇往直前夢就在彼岸,堅持不懈就會創造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