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嚴格遵循著廣義相對論 黑洞之舞

黑洞之舞

2015年底, 特殊的類星體OJ287迎來了30年以來最強烈的一次爆發。 研究者認為, 那裡存在兩個大品質的黑洞, 它們相互環繞並嚴格的遵循著廣義相對論。

越複雜的物理理論, 越需要極端的條件去檢驗。 愛因斯坦100年前公開發表的廣義相對論中敘述道:在各種存在彎曲時空的品質體之間的引力, 正是由這些品質體本身產生的。 這是一條迄今為止仍然經得住考驗的立論。 但是這種相對作用在生活中幾乎不可被察覺, 因此牛頓相對簡單的萬有引力定律依舊被廣泛的應用著。 在距離地球35億光年,

巨蟹座的方向的一個角落, 愛因斯坦的方程似乎引導著我們。

類星體OJ287就在這個巨蟹座的角落裡, 它2015年的年底受到了眾多天文學家的關注。 這是因為OJ287出現了一次30年來最強烈的稀有的明亮爆發。 芬蘭圖爾庫大學的Mauri Valtonen報告:2015年12月5日類星體OJ287的最大光度達到了12.9mag。 雖然它比肉眼可見的恒星暗弱上千倍, 但業餘天文愛好者也能用一般大小的望遠鏡觀察到它。 OJ287在2005年和2007年處在活躍期(見圖)。 當時Valtonen和他來自歐洲、中國和日本的同事們一起成功預測爆發的時間點。 他們的成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Valtonen表示, 對此印象十分深刻:科學家此時對於類星體的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愛因斯坦的理論即使在宇宙深處的角落也描述的如此完美。

英國業餘天文愛好者Martin P.Mobberley在2007年用他的望遠鏡Celestron 14.記錄下了OJ287的爆發。

這個記錄是用型號為SBIG ST9XE的CCD相機, 在2014年1月14號20:40(UT)經過180秒的曝光得到的, 記錄下OJ287的光度為15,9mag。

因為OJ287的特殊性, 天文學家們大量的研究了這個活躍的星系核。 1982年芬蘭天文學家Aimo Sillanpää發現了爆發的規律:每11到12年會有兩次特別強烈的爆發,

並且兩次爆發的時間間隔大約是一年。 Sillanpää提出, 這樣的規律是應為存在第二個黑洞, 它圍繞著大品質黑洞公轉, 軌道呈狹長橢圓, 週期約為12年。 當第二個黑洞與大品質黑洞的吸積盤相撞或兩個黑洞十分接近時, 吸積盤中物質的溫度升高並發出強烈的電磁暴, 我們稱其為flare(耀斑)(見圖)

如圖所示, 1億倍太陽品質的黑洞和180億倍太陽品質的黑洞相互環繞, 180億倍太陽品質的黑洞周圍有吸積盤環繞。 每當碰撞發生時, 它會劇烈的閃爍。 這使類星體的光度大大提高, 吸積盤的光環上產生出耀斑(flare)

Valtonen和他的同事們成功的預測有力的證明了這個規律:在2005年第一次觀測到強烈爆發後, 研究者們計算出了於2007年9月13號的第二次碰撞發生的時間。 其結果的誤差只有6個小時。 預測的成功, 是因為科學家注意到了廣義相對論的兩個現象:一方面是相對的近點進動(Apsidal precession)現象, 就是說兩個黑洞的相距最近的點在週期的運動。 在這個雙黑洞系統中, 運行每週該點會移動的39°,

這是一個很大的角度而且是現發現在宇宙中最大的近點移動現象(見圖)。 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現象, 預測日期將會提前10天。

連接最遠點和最近點, 並經過大品質黑洞中心的軸線, 它根據廣義相對論在這兩個黑洞的引力場中旋轉。 每經過一個週期, 它就會轉過39°。

第二個現象更為顯著:由於引力波的輻射,這個雙黑洞系統失去了穩定的能量,在運行的同時其相對距離越來越小。引力波不存在經典引力理論中,它在廣義相對論中才被提出。若是忽視了這一點,預測則要晚20天之久。科學家們還準確的計算出了這個較小黑洞的品質。它總計1億倍太陽品質——雖然它的品質比OJ287中180億倍太陽品質的大黑洞小很多,但它的品質也有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的25倍。

Valtonen和他的團隊預測下一次相撞的時間在2016年一月初,然而大約三周以來在兩個方面沒有準確的答案(見圖)。“這次爆發在2015年12月初已經發生了,我們由此瞭解到,大黑洞的自轉對預測結果的影響,這和現有的觀察結果會説明我們完善模型。”

這張圖表記錄了1890-2010年間OJ287的爆發歷史。經過相同的時間間隔這個雙星系統會出現一次明亮的爆發。當次級黑洞穿過大黑洞的吸積盤時該現象就會發生。

對於第二個黑洞存在的最後懷疑也被消除了:“很久以來我們只能間接的證明第二個黑洞穿過了主黑洞的吸積盤,從類星體那兒接收到的輻射完全來自於大黑洞和碰撞產生的熱輻射。” Valtonen說“而現在看來,這次爆發所含的輻射一半直接來自第二個黑洞——在這之後我們便第一次直接證明了第二個黑洞的存在。”

由於這兩個黑洞旋轉的特殊,天文學家會在接下來的幾年親眼見證它們的舞蹈:由於近點進動現象,較小黑洞的公轉軌道將與大黑洞吸積盤的平面平行。Valtonen解釋道:約在2019年7月和2022年的7月接下來的碰撞將會發生,而在30年代它們又會恢復到通常的形態。對於這個預言,我們相信廣義相對論也會取得接下來的勝利。從長看,這個雙黑洞系統的命運已是定數:在大約10000年內,兩個黑洞通過引力波輻射出大量的能量,它們會合而為一,形成一個更大的黑洞。

原文載于《Sterne und Weltraum》

作者:Jan Hattenbach

德文翻譯:系外行星地瓜君

校譯:王坤

編排:邱煜欣

責任編輯:解仁江

它就會轉過39°。

第二個現象更為顯著:由於引力波的輻射,這個雙黑洞系統失去了穩定的能量,在運行的同時其相對距離越來越小。引力波不存在經典引力理論中,它在廣義相對論中才被提出。若是忽視了這一點,預測則要晚20天之久。科學家們還準確的計算出了這個較小黑洞的品質。它總計1億倍太陽品質——雖然它的品質比OJ287中180億倍太陽品質的大黑洞小很多,但它的品質也有我們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的25倍。

Valtonen和他的團隊預測下一次相撞的時間在2016年一月初,然而大約三周以來在兩個方面沒有準確的答案(見圖)。“這次爆發在2015年12月初已經發生了,我們由此瞭解到,大黑洞的自轉對預測結果的影響,這和現有的觀察結果會説明我們完善模型。”

這張圖表記錄了1890-2010年間OJ287的爆發歷史。經過相同的時間間隔這個雙星系統會出現一次明亮的爆發。當次級黑洞穿過大黑洞的吸積盤時該現象就會發生。

對於第二個黑洞存在的最後懷疑也被消除了:“很久以來我們只能間接的證明第二個黑洞穿過了主黑洞的吸積盤,從類星體那兒接收到的輻射完全來自於大黑洞和碰撞產生的熱輻射。” Valtonen說“而現在看來,這次爆發所含的輻射一半直接來自第二個黑洞——在這之後我們便第一次直接證明了第二個黑洞的存在。”

由於這兩個黑洞旋轉的特殊,天文學家會在接下來的幾年親眼見證它們的舞蹈:由於近點進動現象,較小黑洞的公轉軌道將與大黑洞吸積盤的平面平行。Valtonen解釋道:約在2019年7月和2022年的7月接下來的碰撞將會發生,而在30年代它們又會恢復到通常的形態。對於這個預言,我們相信廣義相對論也會取得接下來的勝利。從長看,這個雙黑洞系統的命運已是定數:在大約10000年內,兩個黑洞通過引力波輻射出大量的能量,它們會合而為一,形成一個更大的黑洞。

原文載于《Sterne und Weltraum》

作者:Jan Hattenbach

德文翻譯:系外行星地瓜君

校譯:王坤

編排:邱煜欣

責任編輯:解仁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