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他們用鮮血溫暖這座城市

黃秀垣

陳帝倫

蘇樂夫

鄧潔莉

陳永洪

今年1月至5月, 中山市無償獻血總人數為20911人次, 采血量6.32噸, 自願無償獻血100% 滿足臨床用血的需要……從這些冰冷的數字, 你也許沒有感覺, 只有當你的身邊人需要血液時, 你才發現, 這些數字的真正意義。 在中山, 有著這樣一群人, 當有患者需要時, 他們毫不猶豫地捋起袖子, 獻出自己的血。 然而, 無數受他們之惠的患者, 卻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他們常常和獻血車一起穿梭在這個城市的街頭, 匆匆來去的腳步, 他們留給這座城市的僅是一個個溫暖的背影。

7月6日至9日, 記者走進市中心血站,

走近這樣一群人, 瞭解他們平凡、樸實的背後所彰顯的不凡與感動。

“獻血救人”這事, 他一干就是15年

今年45歲的黃秀垣, 西區長洲村人。

這些年, 他幹過村治保會工作, 做過駕校教練、服裝批發等, 但“獻血救人”這事, 他一干卻是15年。

7月6日, 記者在市中心血站見到黃秀垣時, 他回憶起第一次獻血的情景:那時我還是個年輕小夥, 村裡人都沒聽說過獻血, 父母更是難以接受。 抽一次血, 吃一隻雞都補不回來!太傻了。 我對父母說:有一天, 你兒子躺在醫院, 急需用血, 但沒有人獻血, 你兒子就死定了……聽完這話, 父母沒再說什麼。

一邊獻血一邊做義工, 為了讓兒子從小懂得幫助人的意義, 每次獻血或做獻血志願工作時, 黃秀垣都帶著兒子。

兒子18歲生日時, 他陪同兒子來到血站捐獻血小板, 以此來紀念18歲成人禮。 在他的影響下, 現在在外地上大學的兒子, 只有學校有獻血活動, 總是第一個參加。 回到中山, 兒子總會找時間和父親一起去獻血。

15年裡, 黃秀垣獻血次數達152次。 在他的帶動下, 身邊10多位朋友都成為了固定機采獻血者。

“你是不是中山獻血最多的人?”聽到記者這個問題, 他連連擺手:“我在這些志願獻血者中只算一般的, 算不上最多。 ”

黃秀垣2006年就填寫了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書, “十多年了都配不上型, 好遺憾!如果配上了, 一定會去捐獻。 ”他告訴記者, 今年獻血日活動那天, 他又填寫了器官捐獻登記表。 不過這件事他沒有跟父母說, 如果說了, 老人家肯定反對。

錢可以少賺一點,救人可不能耽誤

陳帝倫,5 年前開始接觸獻血,時間不算長,卻帶動了身邊很多朋友、親戚去獻血。他常對血站工作人員說:“只要有需要,我馬上過去。”

7月9日,記者採訪陳帝倫時,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說,48歲的陳帝倫幾乎一個月獻兩次血,平時如果收到中山血庫存血量告急的資訊,他比誰都著急。

為了讓身邊的人認識獻血,他經常帶著女兒到血站,現場看他獻血,讓女兒對獻血從恐慌到理解。18歲後,女兒也常和他一起多次去獻血。

從三鄉鎮鴉崗村開車到城區40分鐘的路程,不論刮颱風還是下大雨,只要血站打電話急需血小板,陳帝倫馬上丟下工作,朝城區趕。“病人用血量較大時,早晨血站打電話來,我就馬上打車從三鄉趕過來。”他憨厚地笑著說,“救人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病人等著輸血救命,我們卻沒及時獻血,耽誤了病情,那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的。”

陳帝倫開了一家小小的白蟻防治公司,雖然是老闆,很多工作卻需要他親力親為,有幾次正在工地做白蟻防治工作,接到血站打來的電話,他二話沒說,馬上放下手裡的活,朝血站趕去。“錢可以少賺點,但不能耽誤了救人。”

在三鄉生活多年,陳帝倫發現當地有很多群眾像他開始一樣,不瞭解采供血工作,為此,他組織了一群當地熱心公益的人,在今年5月組建了三鄉獻血義工隊,經常開展街頭獻血宣傳活動,為獻血者提供獻血後服務,讓他們有信心下次再來獻血。

陳帝倫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會一直堅持獻血到60歲。

想到自己救了人,心裡熱乎乎的

蘇樂夫,家住板芙深灣村,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已經有超10年的獻血經歷。

7月6日,記者見他時,不敢相信他已經是一名老資歷的獻血志願者。

“我上學比較晚,讀高二時已經20歲了。那年第一次在大信·新都匯看到獻血車和獻血的人,於是也走過去挽起了袖子,沒想到我的血是合格的,這讓我非常興奮。”蘇樂夫說,以後他就開始了固定獻血,有時也會叫上雙胞胎哥哥一起去獻血。

10年前,蘇樂夫在街頭獻血時簽了一份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書。讓他沒想到是,去年4月份,他竟然接到市血站和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他和外地的一名患者骨髓初步配對成功,需要5月份去醫院做高分辨檢測。去醫院做了相關檢查後,顯示他和那名患者配型成功。市血站工作人員讓他等候通知,到時去廣州做造血幹細胞捐獻。

誰知,父母和愛人聽說這件事後,都表示反對,擔心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對他的身體有影響。就在蘇樂夫要到廣州捐獻的前10天,家裡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父母和愛人的態度:他的孩子誤喝了天那水,住院時要插管洗胃,幾歲的孩子受不了,一直哭鬧不停,當時父母和愛人急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蘇樂夫乘機對父母說:“我們的孩子插管洗胃,作為親人我們都受不了。而那個等待我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女孩,聽說也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她的父母也是一樣著急、痛苦啊!”就這樣,父母和愛人默許了蘇樂夫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

“可以幫人為什麼不幫?”帶著這種平凡的心願,蘇樂夫在中山血站工作人員和廣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住進了廣州一家醫院,開始捐獻造血幹細胞。“住院5天,前4天每天打一種動員劑的針,導致晚上全身骨頭酸痛,根本睡不著覺。到了第5天抽造血幹細胞就抽了4個小時。”蘇樂夫說,對一個身體一直健康的大男人來說,全身酸痛睡不成覺的滋味確實不好受,可是一想到這是救命的捐獻,他就忍著全身的不適,堅持完成了捐獻過程。

聽中山血站的工作人員事後告訴他,他是板芙鎮第一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非常感謝您獻出寶貴的造血幹細胞,救我的孩子,是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蘇樂夫至今還保存著受捐者家屬寫給他的感謝信,“雖然我從未見過受捐者,但我常常想起她,想起自己曾救了一個人,覺得心裡熱乎乎的。”

第一次獻血暈針,但她堅持獻了13年

“一個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看到了自己的價值,這樣必能獲得寧靜舒適的心靈歸宿。”7月9日,記者採訪鄧潔莉時,她說,通過“獻血救人”,她在中山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

33歲的鄧潔莉是一名普通的外來工,卻與中山獻血結緣13年,從一名單身女孩到一名年輕媽媽,十幾年來,她的生活經歷了很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她對“獻血”的那份熱愛。

2004年,第一次獻血時,她暈針。“當時我兩眼一直看著針頭,很緊張,抽血到中途時兩眼發黑,開始噁心、嘔吐。”她說,因此第一次沒有完成獻血,這讓她心情沮喪。

每次到城區採集血小板,鄧潔莉要從阜沙坐公車,中途轉一次車,整個路程加上等車的時間,要花1小時20分鐘,女兒才4歲半,週末沒人帶,她就抱著女兒,坐上公車,輾轉來到血站採集血小板,然後,她再抱著孩子乘車到步行街做獻血志願服務,經常是從早上6點從家出發,中午在街邊隨便吃個盒飯,下午5點多做完義工帶著孩子回到家已是下午七八點了。

“這樣一天折騰下來,還抱著孩子,怎麼會不累?但再累心裡也是快樂的。”鄧潔莉說,他們平時在工廠上班,對外面的世界瞭解有限,但通過獻血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互相鼓勵,這種情誼已經融合得跟親情一樣。

鄧潔莉說,她最遺憾的事是,懷孕、生孩子的3年時間裡她不能獻血,那段時間她每天關注、瞭解血庫血液儲備情況,如果聽到存血告急的消息,她馬上會動員身邊的同事去獻血,同事不知道路的,她還親自帶到獻血點。

採訪當天,鄧潔莉就帶了一個同事一起來獻血,她說:“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可能一次獻血剛好救了一個人的命,這是很值得的。”

為提高血液品質,他堅持每天跑步

每天淩晨5點,天還濛濛亮,在南朗鎮橫門村的村道上,會看到一個身影在奔跑,他是陳永洪。7月9日,見到記者,陳永洪說,開始獻血後,才知道多鍛煉身體、均衡飲食,可提高血液品質,所以他堅持跑步。

陳永洪今年46歲,是市殯儀館的後勤工作人員。他獻血時間長達19年,從1998年至今,是中山較早開始獻血的志願者之一。

從橫門村到步行街約30公里,騎摩托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從村裡到中山血站21公里,騎車需要半個小時,19年來,他把這段路丈量了無數遍。從1998年開始參加無償獻血,他共獻血132次;2005年加入獻血志願者服務,他已累計志願服務工時達1200小時……

有些人獻血去了幾次後就因工作或家務事繁忙放棄了,對此,陳永洪說:“想獻血,每個人都有時間,只要想做。”

陳永洪每天從橫門村趕到城區上班,路上花費時間多,上班時間比較忙,很難請到假,儘管這樣,他每個月都會準時到血站捐獻機采血小板,準時參加街頭志願服務,而血站組織的答謝聯誼活動,他常因工作忙不能參加。當別人問他“你獻血都能抽出時間,為何聯誼活動卻沒空?”他總是笑笑說:“自己的血能讓生命重放光彩,這樣的付出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聯誼活動可以下次參加,但獻血救人是不能等的。”

2005年,陳永洪就抽取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等待有一天能為別人捐獻造血幹細胞。作為獻血志願服務隊分隊副隊長,無論嚴寒酷暑,他常常在街頭獻血點進行無償獻血獻髓招募,動員其他人加入。

他常對人說:獻血無損身體健康,反而會增強血液迴圈,對身體有好處。若獻血能救人一命,為什麼不去做呢?他告訴記者,最大的心願是可以一直獻血到60歲,讓一個個患者因為他的捐獻而重生。

圖由受訪者提供

錢可以少賺一點,救人可不能耽誤

陳帝倫,5 年前開始接觸獻血,時間不算長,卻帶動了身邊很多朋友、親戚去獻血。他常對血站工作人員說:“只要有需要,我馬上過去。”

7月9日,記者採訪陳帝倫時,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說,48歲的陳帝倫幾乎一個月獻兩次血,平時如果收到中山血庫存血量告急的資訊,他比誰都著急。

為了讓身邊的人認識獻血,他經常帶著女兒到血站,現場看他獻血,讓女兒對獻血從恐慌到理解。18歲後,女兒也常和他一起多次去獻血。

從三鄉鎮鴉崗村開車到城區40分鐘的路程,不論刮颱風還是下大雨,只要血站打電話急需血小板,陳帝倫馬上丟下工作,朝城區趕。“病人用血量較大時,早晨血站打電話來,我就馬上打車從三鄉趕過來。”他憨厚地笑著說,“救人是第一位的,如果因為病人等著輸血救命,我們卻沒及時獻血,耽誤了病情,那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的。”

陳帝倫開了一家小小的白蟻防治公司,雖然是老闆,很多工作卻需要他親力親為,有幾次正在工地做白蟻防治工作,接到血站打來的電話,他二話沒說,馬上放下手裡的活,朝血站趕去。“錢可以少賺點,但不能耽誤了救人。”

在三鄉生活多年,陳帝倫發現當地有很多群眾像他開始一樣,不瞭解采供血工作,為此,他組織了一群當地熱心公益的人,在今年5月組建了三鄉獻血義工隊,經常開展街頭獻血宣傳活動,為獻血者提供獻血後服務,讓他們有信心下次再來獻血。

陳帝倫說,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他會一直堅持獻血到60歲。

想到自己救了人,心裡熱乎乎的

蘇樂夫,家住板芙深灣村,1987年出生的年輕人,已經有超10年的獻血經歷。

7月6日,記者見他時,不敢相信他已經是一名老資歷的獻血志願者。

“我上學比較晚,讀高二時已經20歲了。那年第一次在大信·新都匯看到獻血車和獻血的人,於是也走過去挽起了袖子,沒想到我的血是合格的,這讓我非常興奮。”蘇樂夫說,以後他就開始了固定獻血,有時也會叫上雙胞胎哥哥一起去獻血。

10年前,蘇樂夫在街頭獻血時簽了一份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書。讓他沒想到是,去年4月份,他竟然接到市血站和省紅十字會的電話,說他和外地的一名患者骨髓初步配對成功,需要5月份去醫院做高分辨檢測。去醫院做了相關檢查後,顯示他和那名患者配型成功。市血站工作人員讓他等候通知,到時去廣州做造血幹細胞捐獻。

誰知,父母和愛人聽說這件事後,都表示反對,擔心捐獻造血幹細胞後對他的身體有影響。就在蘇樂夫要到廣州捐獻的前10天,家裡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他父母和愛人的態度:他的孩子誤喝了天那水,住院時要插管洗胃,幾歲的孩子受不了,一直哭鬧不停,當時父母和愛人急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蘇樂夫乘機對父母說:“我們的孩子插管洗胃,作為親人我們都受不了。而那個等待我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女孩,聽說也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她的父母也是一樣著急、痛苦啊!”就這樣,父母和愛人默許了蘇樂夫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決定。

“可以幫人為什麼不幫?”帶著這種平凡的心願,蘇樂夫在中山血站工作人員和廣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住進了廣州一家醫院,開始捐獻造血幹細胞。“住院5天,前4天每天打一種動員劑的針,導致晚上全身骨頭酸痛,根本睡不著覺。到了第5天抽造血幹細胞就抽了4個小時。”蘇樂夫說,對一個身體一直健康的大男人來說,全身酸痛睡不成覺的滋味確實不好受,可是一想到這是救命的捐獻,他就忍著全身的不適,堅持完成了捐獻過程。

聽中山血站的工作人員事後告訴他,他是板芙鎮第一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非常感謝您獻出寶貴的造血幹細胞,救我的孩子,是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蘇樂夫至今還保存著受捐者家屬寫給他的感謝信,“雖然我從未見過受捐者,但我常常想起她,想起自己曾救了一個人,覺得心裡熱乎乎的。”

第一次獻血暈針,但她堅持獻了13年

“一個人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看到了自己的價值,這樣必能獲得寧靜舒適的心靈歸宿。”7月9日,記者採訪鄧潔莉時,她說,通過“獻血救人”,她在中山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

33歲的鄧潔莉是一名普通的外來工,卻與中山獻血結緣13年,從一名單身女孩到一名年輕媽媽,十幾年來,她的生活經歷了很多變化,但不變的是她對“獻血”的那份熱愛。

2004年,第一次獻血時,她暈針。“當時我兩眼一直看著針頭,很緊張,抽血到中途時兩眼發黑,開始噁心、嘔吐。”她說,因此第一次沒有完成獻血,這讓她心情沮喪。

每次到城區採集血小板,鄧潔莉要從阜沙坐公車,中途轉一次車,整個路程加上等車的時間,要花1小時20分鐘,女兒才4歲半,週末沒人帶,她就抱著女兒,坐上公車,輾轉來到血站採集血小板,然後,她再抱著孩子乘車到步行街做獻血志願服務,經常是從早上6點從家出發,中午在街邊隨便吃個盒飯,下午5點多做完義工帶著孩子回到家已是下午七八點了。

“這樣一天折騰下來,還抱著孩子,怎麼會不累?但再累心裡也是快樂的。”鄧潔莉說,他們平時在工廠上班,對外面的世界瞭解有限,但通過獻血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互相鼓勵,這種情誼已經融合得跟親情一樣。

鄧潔莉說,她最遺憾的事是,懷孕、生孩子的3年時間裡她不能獻血,那段時間她每天關注、瞭解血庫血液儲備情況,如果聽到存血告急的消息,她馬上會動員身邊的同事去獻血,同事不知道路的,她還親自帶到獻血點。

採訪當天,鄧潔莉就帶了一個同事一起來獻血,她說:“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可能一次獻血剛好救了一個人的命,這是很值得的。”

為提高血液品質,他堅持每天跑步

每天淩晨5點,天還濛濛亮,在南朗鎮橫門村的村道上,會看到一個身影在奔跑,他是陳永洪。7月9日,見到記者,陳永洪說,開始獻血後,才知道多鍛煉身體、均衡飲食,可提高血液品質,所以他堅持跑步。

陳永洪今年46歲,是市殯儀館的後勤工作人員。他獻血時間長達19年,從1998年至今,是中山較早開始獻血的志願者之一。

從橫門村到步行街約30公里,騎摩托車需要1個小時左右;從村裡到中山血站21公里,騎車需要半個小時,19年來,他把這段路丈量了無數遍。從1998年開始參加無償獻血,他共獻血132次;2005年加入獻血志願者服務,他已累計志願服務工時達1200小時……

有些人獻血去了幾次後就因工作或家務事繁忙放棄了,對此,陳永洪說:“想獻血,每個人都有時間,只要想做。”

陳永洪每天從橫門村趕到城區上班,路上花費時間多,上班時間比較忙,很難請到假,儘管這樣,他每個月都會準時到血站捐獻機采血小板,準時參加街頭志願服務,而血站組織的答謝聯誼活動,他常因工作忙不能參加。當別人問他“你獻血都能抽出時間,為何聯誼活動卻沒空?”他總是笑笑說:“自己的血能讓生命重放光彩,這樣的付出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聯誼活動可以下次參加,但獻血救人是不能等的。”

2005年,陳永洪就抽取血樣加入了中華骨髓庫,等待有一天能為別人捐獻造血幹細胞。作為獻血志願服務隊分隊副隊長,無論嚴寒酷暑,他常常在街頭獻血點進行無償獻血獻髓招募,動員其他人加入。

他常對人說:獻血無損身體健康,反而會增強血液迴圈,對身體有好處。若獻血能救人一命,為什麼不去做呢?他告訴記者,最大的心願是可以一直獻血到60歲,讓一個個患者因為他的捐獻而重生。

圖由受訪者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