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舒伯特的《死神與少女》,竟隱藏著令人恐懼的故事?

少女:

走開, 啊!快離去!

遠離我吧, 你這個可憎的骷髏腐愚!

我還年輕, 啊!快離去!

不要碰我, 親愛的死軀。

死神:

把手遞給我吧, 美麗溫柔的少女!

我為交友而來, 並非將你辱虐。

勇敢些, 我並不可憎,

躺在我的手臂上吧, 你將安穩入夢。

作者:天空似海

1817年, 舒伯特創作了這首名為《死神與少女》的曲子。 正如曲子的名字一樣, 在鋼琴演奏中, 人們可以似幻而非的跟著旋律體驗死神的腳步聲。

這首曲子以深沉的音區、陰暗的和唱為背景, 渾厚而有節奏的演繹出了死神的樣子:死神的步伐放佛踩著樂點慢慢向少女靠攏, 而此時面對未知恐懼的少女失聲尖叫。

《死神與少女》共有四重奏, 即四個樂章。 四章都是以快板的方式演奏, 其中輕慢緩急不停變換, D小調、奏鳴曲、G小調、諧虐曲、迴旋曲。

快板中急促而有節的旋律時刻在描繪著少女內心的驚慌和恐懼。 這樣著實比擬的演奏, 把樂章推向高潮, 曲子中面對死神的少女, 她內心充滿了對死亡的厭惡和對生存的祈求。

變換的快板節奏中帶入死神猙獰的嘲笑:它唱出誘惑少女長眠的歌聲。 在曲子奏至最後, 低八度的主音以急板奏出, 顫抖的音階更充分刻畫出了死神的殘忍和陰險。

手足無措的少女面對死神瘋狂的擁抱, 她不得不屈服。

舒伯特作為歐洲音樂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 他的這首《死神與少女》用錚錚急促的快板演繹出對死亡的抗議, 這是作者內心聲音的抒發。

同時這首疾走的曲調也反應出了舒伯特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軟弱的市民階層生活在黑暗的壓迫下,

儘管他們試圖付以抗拒, 可是他們始終擺脫不了那封建黑暗勢力的強大。

舒伯特在創作這首撼動人們心聲的曲子時正逢病重的1817年, 距離他離世僅僅只有四年時間。 他一生一共創作了14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和五百多首歌曲。 可以說他在歌曲演繹, 旋律, 以及鋼琴伴奏眾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這首《死神與少女》是在四重奏中最完美的一部。 曲子中那個靈魂和音符同化的少女無疑就是他自己——舒伯特。 面對死亡無奈的悲劇, 舒伯特自己譜寫了這曲自傳式悲歌。

20世紀初期的一位極富有表現主義的畫家卻把死神的形象籠絡到了自己身上。 師承古斯塔夫·克林姆的奧地利著名畫家埃貢·席勒, 他以他的風格創作了一副《死神與少女》油畫:少女匍匐跪倒在地上, 死神矗立在少女面前。

然而讓人們疑惑不解的是畫中的少女逕自抱住死神, 體現出了無限留戀和依賴。 這樣的場景甚至可以發生在人們腦海可以聯想到的紅房子或黃房子裡的任何一個角落。

少女的注視和她的猶豫,紅黃錯落的彩衣未遮住下跪的雙膝和身著黑色袍子的死神形成不協調的對比。死神俯身靠向少女的擁抱,他在低語,在傾訴,在安撫……

席勒油畫《死神與少女》

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這正是席勒作品的風格,他的作品多以體現自己為主。

《死神與少女》的這幅油畫就正是席勒自身的寫照,在畫中他用仿若枯槁的黑色死神比喻自己。而那個身著彩衣,跪在死神面前將其擁抱的少女則正是席勒21歲時開始交往並同居的女友Wally。

席勒標識性的手勢

油畫中的死神,手安放在少女的紅色短髮上,死神枯槁的手指節細長,但是去看不到大拇指,而這已經成了席勒的一個司空見慣的標識。

這樣人性化的死神,不只是畫出了席勒自己的形象,畫中的死神更像是一個臉上掛著憐憫安慰和驚恐的老人,他們相依相愛,同時是心聲的對白,也是刻畫出人性的死神與少女的最好表現。

《死神與少女》是歐洲繪畫比較常用的題材。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漢斯·派爾頓,他創作的《死神與少女》是一具骷髏死神的身邊站著一個金髮少女,少女卷髮垂腰,死神手中拿著的一條輕紗松松的繞在少女胯部。這樣強烈的對比,使畫面產生一種莫名的寒意,體現出了極強的象徵意義。

漢斯·派爾頓的《死神與少女》

“死神與少女”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者們的共同主題,而這一點在繪畫上表現更明顯。“死神與少女”這個話題成就了德國文藝復興的高潮。

那時,藝術者們用許多的“死亡的舞蹈”用來形象化地表達死亡和一個高貴女子或一個美麗的處女,或是死亡和一個年輕女子表現在三個不同的年齡形象。這兩種情況,都沒有一絲的情色。

然而,“死神與少女”的主題,卻出現了一些新的元素和象徵:人們發現性欲和死亡之間存在的一種黑暗約束關係。在這種類型的繪畫中,年輕的女子已不再參與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處於一種更加感性的交往。“死神與少女”的主題是被用來作為一個藉口,這也是這種藝術形式獲得一種親切感的另一方面。

19世紀繪畫藝術中心在法國,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作為這一時期象徵派的主要代表,他創作的油畫改變直觀感覺,將作品的線條和渲染簡化,他從不用強烈的對比色,柔和、淡雅始終是他作品的主情調。

夏凡納的《死神與少女》

夏凡納的《死神與少女》,畫面通過在淺色草坪上少女形象與隱伏著的死神的恐怖形成映襯,整幅畫作隱喻著生與死、美與醜。

同時,這幅《死神與少女》以色彩的明亮與幽暗作為象徵,揭示畫家對生命及外部世界的感受與遐想,這將當時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躍然體現出來。

這幅具有鮮明對比和對希望富有聯想的畫作也體現了當時畫家對宗教、生死題材的熱衷,對死亡和幽靈的頌揚,更反映出夏凡納對現實的逃避。

2015年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新劇本獎——小劇場話劇《死神與少女》在上海上演。

話劇中的女主人公包麗娜曾經慘遭他人施暴,然而一直不知道兇手長相的她多年以來始終被籠罩在痛苦的陰影裡,她開始變得神經兮兮。

丈夫格拉爾多邀請曾經幫助過他的朋友米蘭達醫生來家中做客,在見到包麗娜之後,女主包麗娜根據米蘭達的聲音、氣味,以及在他車裡的磁帶“死神與少女”,包麗娜認定他就是當年侵犯自己的兇手!

包麗娜發瘋似地將米蘭達綁在房間裡,她要和丈夫共同審判這個曾經褻瀆自己的罪犯,但米蘭達堅決咬口否認,無奈丈夫也對此深表懷疑:熱情、友善的米蘭達真的做了那麼讓人髮指不可饒恕的事嗎?這一切是包麗娜的精神幻覺,還是確有其事?

事實是真正的施虐者仍然逍遙法外,在舞臺劇結尾的聚會中富有象徵意義的悠然出場。但也許這些真相在整體來說顯現的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包麗娜被夢魘纏繞十餘年,她的感情經歷了痛苦、患難、信任和拯救卻仍然無法完全釋懷,一個看起來已經從災難中恢復過來但仍然隨時不安的少女。

當少女踏上了死神的道路,只有內心愛與寬容的人性可以達到救贖。我們每個人都背負過去,每個人都艱難前行,每個人也許都需要另外某一個誰的支持,釋懷那些晦暗,尋找光明。

1987年《死神與少女》的影視是林洪桐和史鐵生編劇,林洪桐執導。死神與少女的形象不單單是社會生活的寫照和人物自我刻畫,同時也是希望的象徵,是在洞悉生與死後的堅強信念。在面對死亡衍生出希望,死神與少女,既是鮮明的對比也是對美好希望的呼喚。

電影中的死神是一個抽象的存在,是和生存對立的死亡。身患絕症的老作家為結束難以忍受的痛楚,他選擇的割腕自殺,被人發現後送往醫院。然後意想不到的是主治醫生就是他從前的戀人。

在醫院,老作家碰到了一個少女。她已經被病魔奪去了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正在出現同樣的病狀。少女每天茫然地望著窗外,希望能靜靜死去。

此時老作家發現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他用自己的真誠打開了少女的心扉並且成為了好朋友。老作家圖說服少女堅強地活下來,少女也想通過努力讓醫生回到老作家的身邊。

故事最後,癌症無情地奪去了老人的生命,病魔也讓少女失去了雙腿。但是,少女終於打敗了心中的惡魔活了下來。

《宛如昨日:生存遊戲》中,死神是一條雜交犬的名字,在主人的火災滅門案中大難不死,成為這場謀殺案唯一的目擊證人,是偵破案件至關重要的Key。

十八歲的紅發少女盛夏是死神的第一任主人,也是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仿佛與死亡如影隨形,十三歲時唯一的好朋友小倩死於謀殺,十四歲時親眼目睹媽媽毒死爸爸,十八歲時遭遇高中老師被滅門,而她自己也身患惡性腦瘤,活不過2017年……但她又如魔女轉世,死神為伴,發紅如火,發紅如血,驚世駭俗。

紅發少女與不死之狗搭配破案,死神與少女的組合又呈現出另一番風情與魅力。

死神與少女的靈感原本取之於希臘神話——帕爾塞福涅是希臘神話中宙斯與大地女神得墨迨耳的女兒,被哈得斯綁架到冥界與哈得斯結婚,成為冥後。得墨迨耳非常悲痛,因此,大地萬物停止生長。太陽神赫利扼斯不忍,就把得墨迨耳的下落告訴了大地女神。宙斯因為無能讓大地萬物重生,只好派神把帕爾塞福涅接回。但是,帕爾塞福涅已經吃了6顆石榴籽,所以,每年有6個月要重返冥界。當德墨迨耳與女兒相聚的6個月大地萬物才躍躍生長。

古典樂、油畫、舞臺劇、電影,死神與少女的形象總是抽象與現實的結合。既有對黑暗社會批判也有自傳式的刻畫,這個形象會一直在文學藝術領域回蕩、傳播。

—— 福利 ——

----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下方二維碼

馬上帶走《宛如昨日》

這樣的場景甚至可以發生在人們腦海可以聯想到的紅房子或黃房子裡的任何一個角落。

少女的注視和她的猶豫,紅黃錯落的彩衣未遮住下跪的雙膝和身著黑色袍子的死神形成不協調的對比。死神俯身靠向少女的擁抱,他在低語,在傾訴,在安撫……

席勒油畫《死神與少女》

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這正是席勒作品的風格,他的作品多以體現自己為主。

《死神與少女》的這幅油畫就正是席勒自身的寫照,在畫中他用仿若枯槁的黑色死神比喻自己。而那個身著彩衣,跪在死神面前將其擁抱的少女則正是席勒21歲時開始交往並同居的女友Wally。

席勒標識性的手勢

油畫中的死神,手安放在少女的紅色短髮上,死神枯槁的手指節細長,但是去看不到大拇指,而這已經成了席勒的一個司空見慣的標識。

這樣人性化的死神,不只是畫出了席勒自己的形象,畫中的死神更像是一個臉上掛著憐憫安慰和驚恐的老人,他們相依相愛,同時是心聲的對白,也是刻畫出人性的死神與少女的最好表現。

《死神與少女》是歐洲繪畫比較常用的題材。德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漢斯·派爾頓,他創作的《死神與少女》是一具骷髏死神的身邊站著一個金髮少女,少女卷髮垂腰,死神手中拿著的一條輕紗松松的繞在少女胯部。這樣強烈的對比,使畫面產生一種莫名的寒意,體現出了極強的象徵意義。

漢斯·派爾頓的《死神與少女》

“死神與少女”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者們的共同主題,而這一點在繪畫上表現更明顯。“死神與少女”這個話題成就了德國文藝復興的高潮。

那時,藝術者們用許多的“死亡的舞蹈”用來形象化地表達死亡和一個高貴女子或一個美麗的處女,或是死亡和一個年輕女子表現在三個不同的年齡形象。這兩種情況,都沒有一絲的情色。

然而,“死神與少女”的主題,卻出現了一些新的元素和象徵:人們發現性欲和死亡之間存在的一種黑暗約束關係。在這種類型的繪畫中,年輕的女子已不再參與舞蹈,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處於一種更加感性的交往。“死神與少女”的主題是被用來作為一個藉口,這也是這種藝術形式獲得一種親切感的另一方面。

19世紀繪畫藝術中心在法國,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作為這一時期象徵派的主要代表,他創作的油畫改變直觀感覺,將作品的線條和渲染簡化,他從不用強烈的對比色,柔和、淡雅始終是他作品的主情調。

夏凡納的《死神與少女》

夏凡納的《死神與少女》,畫面通過在淺色草坪上少女形象與隱伏著的死神的恐怖形成映襯,整幅畫作隱喻著生與死、美與醜。

同時,這幅《死神與少女》以色彩的明亮與幽暗作為象徵,揭示畫家對生命及外部世界的感受與遐想,這將當時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躍然體現出來。

這幅具有鮮明對比和對希望富有聯想的畫作也體現了當時畫家對宗教、生死題材的熱衷,對死亡和幽靈的頌揚,更反映出夏凡納對現實的逃避。

2015年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新劇本獎——小劇場話劇《死神與少女》在上海上演。

話劇中的女主人公包麗娜曾經慘遭他人施暴,然而一直不知道兇手長相的她多年以來始終被籠罩在痛苦的陰影裡,她開始變得神經兮兮。

丈夫格拉爾多邀請曾經幫助過他的朋友米蘭達醫生來家中做客,在見到包麗娜之後,女主包麗娜根據米蘭達的聲音、氣味,以及在他車裡的磁帶“死神與少女”,包麗娜認定他就是當年侵犯自己的兇手!

包麗娜發瘋似地將米蘭達綁在房間裡,她要和丈夫共同審判這個曾經褻瀆自己的罪犯,但米蘭達堅決咬口否認,無奈丈夫也對此深表懷疑:熱情、友善的米蘭達真的做了那麼讓人髮指不可饒恕的事嗎?這一切是包麗娜的精神幻覺,還是確有其事?

事實是真正的施虐者仍然逍遙法外,在舞臺劇結尾的聚會中富有象徵意義的悠然出場。但也許這些真相在整體來說顯現的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包麗娜被夢魘纏繞十餘年,她的感情經歷了痛苦、患難、信任和拯救卻仍然無法完全釋懷,一個看起來已經從災難中恢復過來但仍然隨時不安的少女。

當少女踏上了死神的道路,只有內心愛與寬容的人性可以達到救贖。我們每個人都背負過去,每個人都艱難前行,每個人也許都需要另外某一個誰的支持,釋懷那些晦暗,尋找光明。

1987年《死神與少女》的影視是林洪桐和史鐵生編劇,林洪桐執導。死神與少女的形象不單單是社會生活的寫照和人物自我刻畫,同時也是希望的象徵,是在洞悉生與死後的堅強信念。在面對死亡衍生出希望,死神與少女,既是鮮明的對比也是對美好希望的呼喚。

電影中的死神是一個抽象的存在,是和生存對立的死亡。身患絕症的老作家為結束難以忍受的痛楚,他選擇的割腕自殺,被人發現後送往醫院。然後意想不到的是主治醫生就是他從前的戀人。

在醫院,老作家碰到了一個少女。她已經被病魔奪去了一條腿,而另一條腿也正在出現同樣的病狀。少女每天茫然地望著窗外,希望能靜靜死去。

此時老作家發現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他用自己的真誠打開了少女的心扉並且成為了好朋友。老作家圖說服少女堅強地活下來,少女也想通過努力讓醫生回到老作家的身邊。

故事最後,癌症無情地奪去了老人的生命,病魔也讓少女失去了雙腿。但是,少女終於打敗了心中的惡魔活了下來。

《宛如昨日:生存遊戲》中,死神是一條雜交犬的名字,在主人的火災滅門案中大難不死,成為這場謀殺案唯一的目擊證人,是偵破案件至關重要的Key。

十八歲的紅發少女盛夏是死神的第一任主人,也是小說的女主人公。她仿佛與死亡如影隨形,十三歲時唯一的好朋友小倩死於謀殺,十四歲時親眼目睹媽媽毒死爸爸,十八歲時遭遇高中老師被滅門,而她自己也身患惡性腦瘤,活不過2017年……但她又如魔女轉世,死神為伴,發紅如火,發紅如血,驚世駭俗。

紅發少女與不死之狗搭配破案,死神與少女的組合又呈現出另一番風情與魅力。

死神與少女的靈感原本取之於希臘神話——帕爾塞福涅是希臘神話中宙斯與大地女神得墨迨耳的女兒,被哈得斯綁架到冥界與哈得斯結婚,成為冥後。得墨迨耳非常悲痛,因此,大地萬物停止生長。太陽神赫利扼斯不忍,就把得墨迨耳的下落告訴了大地女神。宙斯因為無能讓大地萬物重生,只好派神把帕爾塞福涅接回。但是,帕爾塞福涅已經吃了6顆石榴籽,所以,每年有6個月要重返冥界。當德墨迨耳與女兒相聚的6個月大地萬物才躍躍生長。

古典樂、油畫、舞臺劇、電影,死神與少女的形象總是抽象與現實的結合。既有對黑暗社會批判也有自傳式的刻畫,這個形象會一直在文學藝術領域回蕩、傳播。

—— 福利 ——

----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下方二維碼

馬上帶走《宛如昨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