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個“挎包”的誠信賬

一個“挎包”有多重?用秤稱,或許只有幾十斤;如果用誠信和發揮的作用來衡量,它比泰山還重。

正安縣中觀鎮的信貸員劉冠榮身上的挎包,是父親傳給他的,包雖換了幾次,但裡邊的內容卻越來越豐富,兩代人數十年的堅守和接力,給這個“挎包”賦予了特殊內涵。

劉冠榮的父親在中觀鎮晏溪農村信用聯社上班期間,主要負責當地一片山區的信貸業務,從家中到九曲村來回近50公里。 通常是天未亮就出發,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點鐘。 長年累月行走在山路上,如果遇到意外的事,半夜三更才到家。 “張家要貸45元買肥料,王家要貸35元給母親看病,帥家要他在鎮裡幫忙捎兩包洗衣粉……”包裡的帳本、票據、現金,以及筆記本上記錄的一樁樁小事,讓這個包不僅成了“流動著的銀行”,更承載著大山深處2000餘戶山裡人家脫貧致富的希望。

風裡來,雨裡去,劉冠榮的父親用32年時間,用生命詮釋了“誠信”二字,直到倒在工作崗位上的最後一刻,雙手仍然緊拽著身上的“挎包”。

2009年,時年35歲的劉冠榮考進正安縣農村信用聯社後,來到了他父親當年曾經工作過的宴溪分社,負責如今的天樓村、九曲村和桂花村信貸。 當劉冠榮第一次背著挎包,以信貸員的身份進入九曲村時,年長一些的鄉親感動得熱淚盈眶。

常年行走在大山深處,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接踵而至。

崎嶇泥濘的山路,兩邊深溝險壑,只要一個不留神,都有可能發生意外。 大雪封山,就在鞋子上綁上稻草、繩子等繼續走。 “鄉親們都在眼巴巴地盼著,咋好意思下雪就不去?”劉冠榮說,鄉親們或許要存取款、或許要辦點什麼事,不能不管,天氣再惡劣,“挎包銀行”也要正常營業。

劉冠榮父子倆工作的數十年間,沒有出現一分短缺,有的只有他們無私的付出和對誠信的堅守。 不少村民通過劉冠榮拿到貸款後,有的人從養一頭羊發展到了養十幾頭牛羊,有的人辦起養殖場,有的人做起了其它副業……如今,山裡的人們實現了“脫貧摘帽”,部分人家還成功躋身“小康”行列。

在省內各市州縣的偏遠山區,“挎包銀行”對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及脫貧致富功不可沒。

像劉冠榮父子倆數十年如一日的誠信堅守的例子,在我省還有很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