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科學號離青赴南海 著力打造深遠海探測研究平臺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

7月10日上午,“科學號”科考船緩緩駛離薛家島碼頭,執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WPOS)2017年南海綜合調查任務。 本航次分為兩個階段,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將對中科院專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深海探測設備進行可靠性驗證。 這也是國內首次使用多台/套系列深海探測設備開展多平臺協同、綜合立體觀測,以新的技術手段與觀測作業模式服務海洋科學研究。

“科學號”科考船出發時不少家屬趕來送行。

現場

大部分裝備我國自主研發

10日一大早,記者來到薛家島碼頭時,“科學號”科考船已經整裝待發,近80名科考人員、船上工作人員在碼頭整齊列隊,準備登船起航。 登上“科學號”記者發現,所有的海洋觀測裝備都被牢牢固定在甲板上,科考人員介紹,這些裝備中的絕大部分都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技術裝置,其中包括大洋滑翔器、自主式深潛器、取樣器、原位探測器及通訊裝備等,在本航次的科考任務中,這些裝置將接受大洋的檢驗。

記者瞭解到,“科學號”本航次科考任務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航次分為兩個航段,將分別在我國南海冷泉區和南海北部陸坡執行科考作業任務,預計8月初停靠廈門或深圳,9月底返回青島母港。 本航次科考任務中,第一航段的首席科學家為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俞建成研究員,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學家為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研究員。

科考人員、工作人員在整齊列隊,準備登船。

人物

一年在陸上不到兩個月

送船的隊伍中,有不少是科考隊員的家屬,譚女士帶著4歲的兒子與丈夫惜別,她的丈夫是“科學號”上的工程師,作業時操作水下機器人,“這次出航又要三個月,今年到現在一家人團聚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但為了支援他的工作,我們全家都習慣了按照他的時間生活。

”譚女士說。 科考隊員吳兵的家屬也趕來送行,他的兒子才20個月大,“現在船上的通訊設備都很先進,可以經常跟家人視頻通訊,要不然一走三個多月,回來後孩子就不認識我了。 ”吳兵笑著說,從2013年開始跟隨“科學號”科考船執行科考任務至今,他已經習慣了整天生活在海上。

“科學號”的大副是今年38歲的苑林,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這已是“科學號”今年第三個航次的科考任務,半年的時間他們已在海上生活了100多天,“去年全年我們執行科考任務共300多天,在陸地上的時間不到兩個月,跟家人團聚的時間就更少了。 ”苑林說,眼下這個季節颱風較多,出海執行科考任務時他最關注的還是船上所有成員的安全問題。

被固定在科考船上的“探索號”水下機器人。

創新

檢驗自主產權深海設備

記者瞭解到,“科學號”本航次將對中科院專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深海探測設備進行可靠性驗證,這也是國內首次使用多台/套系列深海探測設備開展多平臺協同、綜合立體觀測,以新的技術手段與觀測作業模式服務于海洋科學研究,助力新的發現。

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形成一個深遠海探測與研究的綜合平臺,這個平臺基於我國自主研發的一些大型觀測裝備,通過綜合調查任務來檢驗這些裝備及平臺相互支撐的能力,並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改進創新,打造世界先進水準的綜合平臺,為我國深海大洋探索做出貢獻。“沒有這樣的平臺只能望洋興嘆,有了這樣的平臺就能事半功倍。”孫松說。

那麼,本航次任務中將要接受檢驗的海洋技術裝置都有哪些?孫松介紹,其中一個叫做大洋滑翔器,將布放10個大洋滑翔器往海洋不同方向滑翔,組成一個網路狀,檢驗其性能的同時並收集各項資料。還將檢測的有自主式深潛器,主要檢測其布放後自主返回的能力、航行時間、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效果等指標。“還有取樣、原位探測等一系列的儀器裝備將進行檢測,這些設備能把實驗室搬到海底。”孫松研究院說,通訊網路資料傳輸也是本航次的重要任務之一,需要檢驗探測設備與科考船配合、大洋和海底的配合、岸基和海上配合等方面。

目標

解開地球奧秘生命奧秘

之所以選擇在南海海域執行此次科考任務,是因為該海域的海底有冷泉區,存在天然氣水合物,以及很多特殊的生態系統。“與我們日常接觸的萬物靠太陽的生態系統不一樣,這裡海底的生態系統一切靠化學能,此次科考任務也是解開地球奧秘、生命奧秘,以及潛在戰略性資源、基因資源、藥物資源的一個重要環節。”孫松研究院介紹,探查冷泉區甲烷溢出口周圍的生態,也對可燃冰的形成,及其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科學號”本航次科考任務第一航段結束後,將選擇停靠廈門或深圳,隨即再次出發繼續執行科考任務,9月底返回青島母港。“今年在這個主題下共有四個任務航段。”孫松研究員告訴記者,第一個是研究大洋和近海之間相互關係,看近海的環境演變與大洋有什麼關係,特別是黑潮對中國影響相關;第二個是研究海氣相互作用;第三個是探查西太平洋海底生命狀態,研究特殊環境、礦物資源、地形、生物現狀等;第四個則是檢驗完成這些科學目標所需要的特殊裝備,通過科學目標來驅動特殊裝備的自主研發,最後形成一個完整平臺體系。

[編輯: 張珍珍]

專項首席科學家孫松研究員介紹,本航次科考的主要目的是形成一個深遠海探測與研究的綜合平臺,這個平臺基於我國自主研發的一些大型觀測裝備,通過綜合調查任務來檢驗這些裝備及平臺相互支撐的能力,並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改進創新,打造世界先進水準的綜合平臺,為我國深海大洋探索做出貢獻。“沒有這樣的平臺只能望洋興嘆,有了這樣的平臺就能事半功倍。”孫松說。

那麼,本航次任務中將要接受檢驗的海洋技術裝置都有哪些?孫松介紹,其中一個叫做大洋滑翔器,將布放10個大洋滑翔器往海洋不同方向滑翔,組成一個網路狀,檢驗其性能的同時並收集各項資料。還將檢測的有自主式深潛器,主要檢測其布放後自主返回的能力、航行時間、海底地形地貌探測效果等指標。“還有取樣、原位探測等一系列的儀器裝備將進行檢測,這些設備能把實驗室搬到海底。”孫松研究院說,通訊網路資料傳輸也是本航次的重要任務之一,需要檢驗探測設備與科考船配合、大洋和海底的配合、岸基和海上配合等方面。

目標

解開地球奧秘生命奧秘

之所以選擇在南海海域執行此次科考任務,是因為該海域的海底有冷泉區,存在天然氣水合物,以及很多特殊的生態系統。“與我們日常接觸的萬物靠太陽的生態系統不一樣,這裡海底的生態系統一切靠化學能,此次科考任務也是解開地球奧秘、生命奧秘,以及潛在戰略性資源、基因資源、藥物資源的一個重要環節。”孫松研究院介紹,探查冷泉區甲烷溢出口周圍的生態,也對可燃冰的形成,及其生態效應和環境效應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科學號”本航次科考任務第一航段結束後,將選擇停靠廈門或深圳,隨即再次出發繼續執行科考任務,9月底返回青島母港。“今年在這個主題下共有四個任務航段。”孫松研究員告訴記者,第一個是研究大洋和近海之間相互關係,看近海的環境演變與大洋有什麼關係,特別是黑潮對中國影響相關;第二個是研究海氣相互作用;第三個是探查西太平洋海底生命狀態,研究特殊環境、礦物資源、地形、生物現狀等;第四個則是檢驗完成這些科學目標所需要的特殊裝備,通過科學目標來驅動特殊裝備的自主研發,最後形成一個完整平臺體系。

[編輯: 張珍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