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全面推行河長制

今天是第二十五屆“世界水日”, 3月22—28日是第三十屆“中國水周”。 我國紀念2017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的主題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全面推行河長制”。

全面推行河長制, 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 是解決複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

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創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於2016年12月11日起正式施行。 讓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的河長, 激勵江蘇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向縱深發展。 2017年3月2日,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意見》, 打造升級版、全覆蓋的河長制。

作為全國率先推行河長制的省份, 江蘇經過多年河長制的實踐, 積累了不少可以複製的寶貴經驗, 在生態文明建設、城鄉水環境治理和水利風景區建設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河長制的前世今生

江蘇河湖眾多、水系發達, 水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6.9%。 全省有鄉級以上河道2萬多條、縣級河道2000多條,

其中列入《江蘇省骨幹河道名錄》的重要縣域以上河道727條;列入《江蘇省湖泊保護名錄》的湖泊137個, 其中省管湖泊13個;在冊水庫902座, 其中大中型水庫49座。 豐沛的江河湖泊資源和多樣的水生態環境, 是江蘇的顯著特色和優勢。

2007年太湖暴發大面積藍藻後, 針對流域河流水質直接影響太湖的實際, 無錫市創新河道管理體制, 實施河道管理“河長制”, 各級黨政一把手分別擔任了64條河道的“河長”, 主要職責是督辦河道水質的改善工作。 “河長制”實施一年後, 市轄區內的79條河流考核斷面達成率就從53.2%提高到71.1%, 效果非常明顯。 2008年, 省政府決定在太湖流域推廣無錫市的“河長制”經驗, 15條主要入太湖河流實行“雙河長制”, 即每條河由省、市兩級領導共同擔任“河長”,

一些地方還設立了市、縣、鎮、村四級“河長”管理體系。 這些自上而下、大大小小的“河長”, 實現了對區域內河流管護的“無縫覆蓋”, 強化了工作責任。

2012年, 在總結多年來“河長制”工作經驗基礎上, 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我省對原來以水質達標為主要目標的“河長制”進行了拓展, 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全省河道管理“河長制”工作的意見》, 在全省範圍內推行以保障河道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態安全為重點的河道管理“河長制”, 努力構建“互聯互通、引排順暢、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的現代河網水系, 全力保障“環境美”新江蘇目標的全面實現。

政府主導、水利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共同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這是我省河道管理“河長制”工作的主要創新點。 “河長制”實施後,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增強了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了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作為,共同推進河湖的長效管理與保護。

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根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意見精神,我省13個大市及大部分縣(市、區)均出臺了本地區工作意見,明確了河道管理相關部門職責。全省727條省骨幹河道1212個河段的河長、河道具體管理單位、管護人員均基本落實到位,其中由市、縣(市、區)、鄉鎮政府負責人任河長的約占2/3,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任河長的約占1/3,河道管理“河長制”工作體系基本建立。省水利廳組建了省級“河長制”辦公室,全省市、縣兩級也均成立了“河長制”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本地區河道管理相關工作,大部分地區設在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江寧等地區設在地方政府。

落實河道長效管理措施。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出臺《江蘇省骨幹河道日常巡查管理辦法(試行)》,對河道日常巡查的內容、頻次等作出詳細要求。科學編制規劃,開展河道藍線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積極探索河道管理和保護規劃編制試點工作,通過規劃的引領和限制作用,更好地維護河道健康,實現管理和保護的規範化和法制化。加大執法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對涉河建設專案的審批管理和後續監管力度,加強對建設專案主要環節的控制,最大限度減輕建設專案對河道堤防岸坡完好、河勢穩定和河道生態的影響。開展河道管控能力建設,基本完成12條流域性河道遙感監測和資源利用調查。積極開展河道管理範圍劃定確權工作,為科學管理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保障。嚴格開展河道巡查和專項執法。不斷加大對河道日常保潔隊伍和工作實績的建設力度,目前全省97.7%的河道(段)落實了保潔管護人員近1.2萬人,其中47.9%河段實行社會化管護。

嚴格河道管理監督考核。2012年底,省水利廳、財政廳聯合出臺了《江蘇省骨幹河道管理考核辦法》,內容涉及河道組織管理、經費管理、空間管理、資源管理、河道監測和工程管理六大類22個子項。每年底進行抽查考核,明確年度考核情況,作為下年度省級維修養護經費補助計畫安排的依據,實行“以獎代補”。對於考核不合格的地方,予以通報,對連續兩年不合格的地方,將暫停該地區下一年度河道維修經費補助。根據“河長制”不同時間階段的實際狀況,這兩年我省因時制宜適當調整考核重點,促進事業發展。去年,省水利廳與省財政廳一道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全省所有地區2014年度河道管護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績效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通報各地政府,較好地促進了各地的重視程度,收效較好。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河道基本實現了有人管、有錢管和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局面,部分地區河道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重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風光。

活水繞城來

多樣的水生態系統類型,既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資源優勢,也充分體現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與示範性。同時,江蘇的水問題比全國大部分省份都要複雜,水髒、水多、水少的問題,在江蘇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水生態文明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江蘇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面對壓力、困境、機遇與挑戰,江蘇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指導意見,制定管理辦法,明確指標體系,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積極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不同水資源稟賦條件和水生態系統特點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自2013年水利部在全國啟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以來,徐州、無錫、蘇州、揚州等9個設區市列為試點,成為全國試點中的試點,示範中的示範。

碧水繞城郭,重現江南韻。蘇州市通過理順水資源系統整體脈絡和特徵生態單元,著力打造“二帶三群,五城六網”的總體佈局:構築濱江和環湖兩條水生態健康條帶,強化源頭功能,明確保育陽澄、澱茆、浦南三大區域主體湖群,突出核心作用,建設市區、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五座水生態文明城市,統籌區域管理,打造新沙、虞西、陽澄、澱茆、濱湖、浦南六大健康水網,調配河湖連通。

濱水暢清流,現代花園城。無錫市圍繞“以水為中心,突出生態性,體現科技性、示範性、創新性”的總體要求,實施一湖一城、一島三帶、九園百村等“十六項重點示範工程”。一湖一城,即乙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為核心,大力推進太湖新城水生態城建設,全面提升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品質和水文化品質;一島三帶,即建設馬山國際生態旅遊島、無錫城區古運河生態景觀帶、宜興三氿生態風光帶、江陰濱江生態風光帶,進一步提升無錫市河湖生態景觀;九園百村,“九園”分別為水生態科技產業園等生態園區,“百村”分別為山聯村等百余個“美麗鄉村”建設。

清水潤彭城,河湖惠民生。徐州市通過實施“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等系列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大力改善水系環境。實施城市水環境提升工程,改變了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及其周邊環境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堅持統籌河湖生態保護。通過採煤塌陷地整治,增做濕地、湖泊,擴大城市水面,形成了“七湖繞城、九水潤彭”的新格局。堅持水資源優化配置。全面建成徐州市截汙導流工程,實現了“尾水歸槽、清水繞城”;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成率100%;充分發揮徐州特色,大力實施礦排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全市礦井排水年利用總量超過5000萬噸,市區再生水利用量近9萬噸/日,有力促進了水資源優化利用和水環境改善提升。

江淮興安瀾,詩畫宜潤州。揚州市緊緊圍繞“一帶一軸”空間發展佈局和市域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切實建立科學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高效合理的水資源配置體系、統籌可控的水安全保障體系、規範協調的水環境保護體系、特色鮮明的水文化體系、集約增效的水經濟體系等“六大體系”。著力打造具有揚州特色的城鄉防洪除澇工程、飲水安全工程、調配工程、節水工程、汙水處理工程、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源涵養林建設與水土保持工程、重要生境保護與維護工程、水文化與水景觀工程、護水工程等“十大工程”,為揚州市建設“世界名城”和“宜居、宜遊、宜創”城市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通過這些試點引領,以點帶面,計畫到2020年,建成有江蘇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70%以上的市、縣(市)建成水生態文明城市,有江蘇特色的水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形成。

水美新鄉村

加強河道疏浚整治和長效管護,維護河道健康生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建設美麗新農村至關重要。近年來,全省各級水利部門創新完善管理體制,強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持續加大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長效管護工作力度。

自2003年以來,全省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73.5億元(省級資金65.1億元),疏浚土方42.9億方。在大力推進河道治理的同時,各地堅持建管並重,把加強河道長效管護擺上日益重要位置,加大了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資金的投入,2016年全省落實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資金8.2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8480萬元。構建“互通互聯、引排通暢、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的現代河網水系。

通過疏浚整治河道淤泥,拆除壩埂,溝通水系,配套橋涵,有效增強了農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減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水澇排不出的問題,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通過清出淤泥,清理垃圾,清除雜物,控制污水排放,提高了農村河道水體的自淨能力,使得農村河道的水質得到較大改善,不少地方農民群眾因農村河道水質條件的改善,將疏浚整治後的農村河道稱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幹群貼心河、潔美家園河”。在農村河道整治過程中,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河坡塘埂整治、河岸護砌、植被綠化,使得農村環境面貌大為改觀,很多地方河道疏浚整治結合農村景觀河道、休閒廣場建設、環境衛生的整治,在村裡建起了化糞池、垃圾箱等,農村河道疏浚整治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重現了“流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風光。

2014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河道疏浚綜合治理成效,全省範圍內開展“水美鄉村”建設工作,包括“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兩類。截至2016年,全省已評選“水美鄉鎮”161個、“水美村莊”1239個,建成一批組織落實、配套齊全、管護到位、環境優美的“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成為推進全省農村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的有力抓手。

“十三五”期間,依據《江蘇省“十三五”農村河道輪浚規劃》《江蘇省“十三五”村莊河塘輪浚規劃》,還將繼續組織實施農村河道輪浚工程,計畫投資100餘億元,疏浚農村河道土方12.5億立方米,每年疏浚整治農村河道土方2.5億立方米。對照省政府提出的“河面清潔、河坡整潔、河道暢通”管護標準,進一步加大農村河道長效管護力度,全面落實“河長制”管護要求。圍繞“進一步鞏固提升水美鄉村建設成果,高標準推進水美鄉村建設”要求,堅持優勝劣汰動態管理,高標準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工作,“十三五”期間再建成一批組織落實、配套齊全、管護到位、環境優美的“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環境相互協調。

水秀好風光

水性靈秀,因勢而為。江蘇在數十年治水興水歷程中,既建成了眾多氣勢磅礴、功能齊全、效益顯著的水利工程體系,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支撐;又始終注重圍繞水所獨有的稟賦,把水工程建設與水景觀融合融匯融通,使水工程更加鮮活,使水風景應運而生。

特別是近年來,各地大力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既提升了水工程形象、改善了水環境狀況,又豐富了水文化載體、拓展了旅遊資源空間。2016年,我省成功主辦首屆全國水利風景區博覽會,來自北京、內蒙古等23個省(市、自治區)的水利風景區在南京“同台比美”,集中展現了水利風景區的靚麗風采。截至目前,全省擁有國家水利風景區55家,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127家,平均每個縣(市、區)擁有水利風景區1.3家,使廣大群眾共用水利發展成就。

水系連通,再現活水繞城好風光。通過拓浚整治,水系貫通,景點串聯,位於蘇南張家港的環城河水利風景區再現“海頭江尾古暨陽,水慕江南繞城歌”的好風光。“港城綠肺”暨陽湖是利用修建沿江高速集中取土的機會匠心打造的人工湖,沿暨陽湖向北,便是港城的“城市客廳”穀瀆港,北出穀瀆港盡頭,是又一條生態觀光廊道東橫河,而坐落在東橫河南岸的“水榭庭院”沙洲公園,更是以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蘇州園林風格見長,“滄江書舍”“鑒真東航”等古跡述說著這裡深厚的人文底蘊。

以文“化”人,閃現治水智慧光華。沿外秦淮河泛舟而行,兩岸景觀一路隨行,南京城的厚重歷史文化一一展現,有石頭城遺址、燕王河等歷史遺存的保護,又有兩小無猜等詩情畫意的再現,更有三汊河口閘等現代治水文明的光華,其內的南京水利展示館用南京水脈、歷代治水、當代水利、水利展望等四個篇章集中反映了南京水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水土修復,昔日廢坑華麗轉身。“映山入碧水,飛泉赴幽潭。”蘇州旺山水利風景區原是採石宕口,自禁止採礦後,這裡通過封山育林、修建生態護坡、整治洩洪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逐漸呈現出山清水秀的嶄新面貌。沿著葡萄長廊步入九龍潭景區,一道山泉自上而下,匯成一泓碧水和九道天然水瀑奇觀。這裡以綠色為屏,山水貫穿,成為水利工程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景觀提升,“龍鬚溝”也成休憩地。徐州丁萬河昔日曾是運煤運沙的集散地,是一條污濁的“龍鬚溝”。2011年,徐州鼓樓區“鐵腕治汙”,關閉了沿線的小煤碼頭,綜合整治周邊污染源,啟動丁萬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河道進行疏浚,沿線開展綠化,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如今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成了名副其實的景觀河。

綜合運用,“一汪碧水”化身聚寶盆。常州天目湖主要依託沙河水庫、大溪水庫,建設初衷是為了擋住上游來水,用水發電、灌溉,而後逐漸演變成全國著名的旅遊景區。為了保護景區生態環境,天目湖水利風景區成立了水源地保護辦公室,對旅遊專案開發實行嚴格的審批和監管制度,並在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全程跟蹤、動態監測。像這種既是水工程,又是水景觀的水利風景區比比皆是,扮亮了城市風貌,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水利風景區日漸成為江蘇每個地方鮮活的水地標。

“河長制”實施後,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增強了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為了共同的目標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積極作為,共同推進河湖的長效管理與保護。

加強組織體系建設。根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意見精神,我省13個大市及大部分縣(市、區)均出臺了本地區工作意見,明確了河道管理相關部門職責。全省727條省骨幹河道1212個河段的河長、河道具體管理單位、管護人員均基本落實到位,其中由市、縣(市、區)、鄉鎮政府負責人任河長的約占2/3,相關部門、單位負責人任河長的約占1/3,河道管理“河長制”工作體系基本建立。省水利廳組建了省級“河長制”辦公室,全省市、縣兩級也均成立了“河長制”辦公室,負責統籌、協調本地區河道管理相關工作,大部分地區設在市縣水行政主管部門,江寧等地區設在地方政府。

落實河道長效管理措施。加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出臺《江蘇省骨幹河道日常巡查管理辦法(試行)》,對河道日常巡查的內容、頻次等作出詳細要求。科學編制規劃,開展河道藍線規劃、開發利用和保護規劃等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積極探索河道管理和保護規劃編制試點工作,通過規劃的引領和限制作用,更好地維護河道健康,實現管理和保護的規範化和法制化。加大執法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對涉河建設專案的審批管理和後續監管力度,加強對建設專案主要環節的控制,最大限度減輕建設專案對河道堤防岸坡完好、河勢穩定和河道生態的影響。開展河道管控能力建設,基本完成12條流域性河道遙感監測和資源利用調查。積極開展河道管理範圍劃定確權工作,為科學管理提供了扎實的基礎保障。嚴格開展河道巡查和專項執法。不斷加大對河道日常保潔隊伍和工作實績的建設力度,目前全省97.7%的河道(段)落實了保潔管護人員近1.2萬人,其中47.9%河段實行社會化管護。

嚴格河道管理監督考核。2012年底,省水利廳、財政廳聯合出臺了《江蘇省骨幹河道管理考核辦法》,內容涉及河道組織管理、經費管理、空間管理、資源管理、河道監測和工程管理六大類22個子項。每年底進行抽查考核,明確年度考核情況,作為下年度省級維修養護經費補助計畫安排的依據,實行“以獎代補”。對於考核不合格的地方,予以通報,對連續兩年不合格的地方,將暫停該地區下一年度河道維修經費補助。根據“河長制”不同時間階段的實際狀況,這兩年我省因時制宜適當調整考核重點,促進事業發展。去年,省水利廳與省財政廳一道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全省所有地區2014年度河道管護資金使用情況進行了績效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通報各地政府,較好地促進了各地的重視程度,收效較好。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河道基本實現了有人管、有錢管和管得住、管得好的良好局面,部分地區河道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重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風光。

活水繞城來

多樣的水生態系統類型,既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資源優勢,也充分體現了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代表性與示範性。同時,江蘇的水問題比全國大部分省份都要複雜,水髒、水多、水少的問題,在江蘇都有不同程度的顯現。水生態文明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和基礎保障。江蘇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面對壓力、困境、機遇與挑戰,江蘇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指導意見,制定管理辦法,明確指標體系,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積極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準、不同水資源稟賦條件和水生態系統特點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模式。自2013年水利部在全國啟動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以來,徐州、無錫、蘇州、揚州等9個設區市列為試點,成為全國試點中的試點,示範中的示範。

碧水繞城郭,重現江南韻。蘇州市通過理順水資源系統整體脈絡和特徵生態單元,著力打造“二帶三群,五城六網”的總體佈局:構築濱江和環湖兩條水生態健康條帶,強化源頭功能,明確保育陽澄、澱茆、浦南三大區域主體湖群,突出核心作用,建設市區、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五座水生態文明城市,統籌區域管理,打造新沙、虞西、陽澄、澱茆、濱湖、浦南六大健康水網,調配河湖連通。

濱水暢清流,現代花園城。無錫市圍繞“以水為中心,突出生態性,體現科技性、示範性、創新性”的總體要求,實施一湖一城、一島三帶、九園百村等“十六項重點示範工程”。一湖一城,即乙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為核心,大力推進太湖新城水生態城建設,全面提升無錫市水生態環境品質和水文化品質;一島三帶,即建設馬山國際生態旅遊島、無錫城區古運河生態景觀帶、宜興三氿生態風光帶、江陰濱江生態風光帶,進一步提升無錫市河湖生態景觀;九園百村,“九園”分別為水生態科技產業園等生態園區,“百村”分別為山聯村等百余個“美麗鄉村”建設。

清水潤彭城,河湖惠民生。徐州市通過實施“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等系列生態文明工程建設,大力改善水系環境。實施城市水環境提升工程,改變了中心城區主要河道及其周邊環境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堅持統籌河湖生態保護。通過採煤塌陷地整治,增做濕地、湖泊,擴大城市水面,形成了“七湖繞城、九水潤彭”的新格局。堅持水資源優化配置。全面建成徐州市截汙導流工程,實現了“尾水歸槽、清水繞城”;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成率100%;充分發揮徐州特色,大力實施礦排水、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全市礦井排水年利用總量超過5000萬噸,市區再生水利用量近9萬噸/日,有力促進了水資源優化利用和水環境改善提升。

江淮興安瀾,詩畫宜潤州。揚州市緊緊圍繞“一帶一軸”空間發展佈局和市域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切實建立科學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體系、高效合理的水資源配置體系、統籌可控的水安全保障體系、規範協調的水環境保護體系、特色鮮明的水文化體系、集約增效的水經濟體系等“六大體系”。著力打造具有揚州特色的城鄉防洪除澇工程、飲水安全工程、調配工程、節水工程、汙水處理工程、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水源涵養林建設與水土保持工程、重要生境保護與維護工程、水文化與水景觀工程、護水工程等“十大工程”,為揚州市建設“世界名城”和“宜居、宜遊、宜創”城市提供重要的基礎保障。

通過這些試點引領,以點帶面,計畫到2020年,建成有江蘇特色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70%以上的市、縣(市)建成水生態文明城市,有江蘇特色的水生態文明體系全面形成。

水美新鄉村

加強河道疏浚整治和長效管護,維護河道健康生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對於建設美麗新農村至關重要。近年來,全省各級水利部門創新完善管理體制,強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持續加大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長效管護工作力度。

自2003年以來,全省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73.5億元(省級資金65.1億元),疏浚土方42.9億方。在大力推進河道治理的同時,各地堅持建管並重,把加強河道長效管護擺上日益重要位置,加大了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資金的投入,2016年全省落實農村河道長效管護資金8.26億元,其中省級財政8480萬元。構建“互通互聯、引排通暢、水清岸潔、生態良好”的現代河網水系。

通過疏浚整治河道淤泥,拆除壩埂,溝通水系,配套橋涵,有效增強了農村河道的引排蓄能力,減少了有水灌不上、有水澇排不出的問題,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通過清出淤泥,清理垃圾,清除雜物,控制污水排放,提高了農村河道水體的自淨能力,使得農村河道的水質得到較大改善,不少地方農民群眾因農村河道水質條件的改善,將疏浚整治後的農村河道稱為“健康生命河、致富幸福河、幹群貼心河、潔美家園河”。在農村河道整治過程中,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開展河坡塘埂整治、河岸護砌、植被綠化,使得農村環境面貌大為改觀,很多地方河道疏浚整治結合農村景觀河道、休閒廣場建設、環境衛生的整治,在村裡建起了化糞池、垃圾箱等,農村河道疏浚整治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重現了“流暢、水清、岸綠、景美”的自然風光。

2014年,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決策部署,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河道疏浚綜合治理成效,全省範圍內開展“水美鄉村”建設工作,包括“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兩類。截至2016年,全省已評選“水美鄉鎮”161個、“水美村莊”1239個,建成一批組織落實、配套齊全、管護到位、環境優美的“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成為推進全省農村水環境治理和水生態保護的有力抓手。

“十三五”期間,依據《江蘇省“十三五”農村河道輪浚規劃》《江蘇省“十三五”村莊河塘輪浚規劃》,還將繼續組織實施農村河道輪浚工程,計畫投資100餘億元,疏浚農村河道土方12.5億立方米,每年疏浚整治農村河道土方2.5億立方米。對照省政府提出的“河面清潔、河坡整潔、河道暢通”管護標準,進一步加大農村河道長效管護力度,全面落實“河長制”管護要求。圍繞“進一步鞏固提升水美鄉村建設成果,高標準推進水美鄉村建設”要求,堅持優勝劣汰動態管理,高標準推進“水美鄉村”建設工作,“十三五”期間再建成一批組織落實、配套齊全、管護到位、環境優美的“水美鄉鎮”和“水美村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水資源環境相互協調。

水秀好風光

水性靈秀,因勢而為。江蘇在數十年治水興水歷程中,既建成了眾多氣勢磅礴、功能齊全、效益顯著的水利工程體系,為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支撐;又始終注重圍繞水所獨有的稟賦,把水工程建設與水景觀融合融匯融通,使水工程更加鮮活,使水風景應運而生。

特別是近年來,各地大力加強水利風景區建設,既提升了水工程形象、改善了水環境狀況,又豐富了水文化載體、拓展了旅遊資源空間。2016年,我省成功主辦首屆全國水利風景區博覽會,來自北京、內蒙古等23個省(市、自治區)的水利風景區在南京“同台比美”,集中展現了水利風景區的靚麗風采。截至目前,全省擁有國家水利風景區55家,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127家,平均每個縣(市、區)擁有水利風景區1.3家,使廣大群眾共用水利發展成就。

水系連通,再現活水繞城好風光。通過拓浚整治,水系貫通,景點串聯,位於蘇南張家港的環城河水利風景區再現“海頭江尾古暨陽,水慕江南繞城歌”的好風光。“港城綠肺”暨陽湖是利用修建沿江高速集中取土的機會匠心打造的人工湖,沿暨陽湖向北,便是港城的“城市客廳”穀瀆港,北出穀瀆港盡頭,是又一條生態觀光廊道東橫河,而坐落在東橫河南岸的“水榭庭院”沙洲公園,更是以小橋流水、亭臺樓閣的蘇州園林風格見長,“滄江書舍”“鑒真東航”等古跡述說著這裡深厚的人文底蘊。

以文“化”人,閃現治水智慧光華。沿外秦淮河泛舟而行,兩岸景觀一路隨行,南京城的厚重歷史文化一一展現,有石頭城遺址、燕王河等歷史遺存的保護,又有兩小無猜等詩情畫意的再現,更有三汊河口閘等現代治水文明的光華,其內的南京水利展示館用南京水脈、歷代治水、當代水利、水利展望等四個篇章集中反映了南京水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水土修復,昔日廢坑華麗轉身。“映山入碧水,飛泉赴幽潭。”蘇州旺山水利風景區原是採石宕口,自禁止採礦後,這裡通過封山育林、修建生態護坡、整治洩洪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逐漸呈現出山清水秀的嶄新面貌。沿著葡萄長廊步入九龍潭景區,一道山泉自上而下,匯成一泓碧水和九道天然水瀑奇觀。這裡以綠色為屏,山水貫穿,成為水利工程與旅遊觀光相結合的神來之筆。

景觀提升,“龍鬚溝”也成休憩地。徐州丁萬河昔日曾是運煤運沙的集散地,是一條污濁的“龍鬚溝”。2011年,徐州鼓樓區“鐵腕治汙”,關閉了沿線的小煤碼頭,綜合整治周邊污染源,啟動丁萬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河道進行疏浚,沿線開展綠化,通過水利風景區建設,如今水清流暢、岸綠景美,成了名副其實的景觀河。

綜合運用,“一汪碧水”化身聚寶盆。常州天目湖主要依託沙河水庫、大溪水庫,建設初衷是為了擋住上游來水,用水發電、灌溉,而後逐漸演變成全國著名的旅遊景區。為了保護景區生態環境,天目湖水利風景區成立了水源地保護辦公室,對旅遊專案開發實行嚴格的審批和監管制度,並在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全程跟蹤、動態監測。像這種既是水工程,又是水景觀的水利風景區比比皆是,扮亮了城市風貌,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水利風景區日漸成為江蘇每個地方鮮活的水地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