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濟南20個“對著幹”的地名,知道其中5個的,敬你是濟南土著

在濟南, 有很多地名都是兩兩相對, 甚至完全是“對著幹”的。 比如你是叫什麼大村, 我就非來個什麼小村, 你起的村名叫“上”, 我就起個“下”, 你起名叫“南”, 我就起名叫“北”……總之, 一切都是對著來的。

而這些“對著幹”濟南地名, 很多都是一大筐的故事, 不管是名字的起源, 還是圍繞名字的歷史傳說, 都有說不完的話。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濟南的地名。

1、前周王莊:後周王莊

前周王莊位於槐蔭區大金莊西南4公里處。 明朝崇禎年間, 有周姓人家從河北遷來此地落戶, 以自己的姓氏起村名“周家莊”。 到了清嘉慶十二年,

有王姓的人家又遷居此地, 兩家一合計, 你好我好大家好, 就改村名為“周王莊”。

年輕人多稱為前周、後周

再後來, 兩家都人丁興旺, 又分出另外一村, 一南一北兩個村。 南邊的村被稱為“前周王莊”, 北邊的村被稱為“後周王莊”。 現在村裡很多年輕習慣把村名簡化,

自稱為“前周”、“後周”。 感覺一下穿越了, 歷史上中國有東周、西周, 現在濟南出現了前周、後周。 真霸氣!

2、前屯:後屯

前屯槐蔭區位于大金莊東北4公里處。 明朝萬曆年間, 有竇蘇兩姓人家從河北遷居此地。 因東邊有村名為老屯, 所以自謙一下, 取村名為“小屯”。

原名是老屯、小屯

老屯和小屯改名字是在1937年日本侵佔濟南的時候, 因為修建道路把村子一分為二, 一南一北分據兩個方向。 南村被定名為“前屯”, 北村被定名為“後屯”。

3、大飲馬:小飲馬

大飲馬位於槐蔭區大金莊東北2公里處。 明朝洪武年間, 由河北遷來的人占地建村居住。 因為這裡曾是三國時期曹操練兵飲馬之地, 加之村莊占地面積比較大, 所以取名“大飲馬”。

曹操練兵飲馬之地

小飲馬與大飲馬相鄰。 是明朝洪武年間由河北遷來的同一批人中所建的村莊, 因為村莊占地面積較小, 所以取名為“小飲馬”。

4、北八裡莊:南八裡莊

北八裡莊位於槐蔭區大金莊西3公里處。 清朝嘉慶年間, 王姓兄弟三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建村, 因為距離齊河縣城有8華里, 所以取村名為“八裡莊”。

距離齊河縣城有8華里

1976年, 因為黃河氾濫, 部分村民遷居到了村北。 村莊由此分為南北兩地, 分別叫北八裡莊、南八裡莊。

5、西吳家堡:東吳家堡:南吳家堡

4個方向, 只差北邊沒佔據。 厲害了, 吳家堡!

西吳家堡是吳家堡鎮政府所在地, 位於槐蔭區政府西北8公里處。 明朝永樂十七年, 有王姓的人家由河北遷居此地建村定居, 因為村東邊是吳家堡, 所以取地名為“西吳家堡”。

“五裡一堡”

那吳家堡是什麼來歷?據傳,秦朝時軍隊以“五裡一堡”為軍事聯絡地,方便作戰時軍情傳遞和溝通,此地建有一“堡”。明朝洪武年間的守堡人吳漢三在此地定居,取名為“吳家堡”。西吳家堡建村後,吳家堡改名為“東吳家堡”。

南吳家堡距西吳家堡約1公里。清朝光緒六年,東吳家堡部分村民因躲避水災,率眾遷至到此建村,取名“南小莊”,1936年日本侵佔濟南期間,改名為“南吳家堡”。

6、東趙家莊:中趙家莊:西趙家莊

趙家人也挺太牛,一下子占了三個地兒。

東趙家莊位於槐蔭區西吳家堡1公里處。明朝洪武年間,趙十九、趙二十兄弟倆由河北遷居此地建村,以燒制販賣黃土瓦盆為生,人稱“黃盆趙家莊”。因為莊西原有趙家莊,故改稱為“東趙家莊”。

由黃盆趙家莊而來

中趙家莊位於西吳家堡2公里處。明朝洪武年間,趙建軒由河北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趙家莊”。清朝年間,為了與東趙家莊、西趙家莊區別,改名“中趙家莊”。

那麼西趙家莊是什麼來歷?明朝洪武年間,趙久美從齊河縣趙姐村遷居此地建村,取村名“趙家莊”。因村東部有趙家莊,就於1945年改村名為“西趙家莊”。

7、西折腰柳樹:東折腰柳樹

西折腰柳樹位於曆城董家莊以北4公里處。宋朝此地稱“折腰柳樹”或“十家柳樹”。村內有條趙王河,河岸有一棵大柳樹從南岸探到北岸,村民可以推車踏樹幹過河。

源自一棵橫跨兩岸的柳樹

小船渡河而過時,必須降下桅杆才能通行,民間口口相傳“宋過九江口,不過折腰柳”,因此得名折腰柳樹。因為村子人丁興旺,原村土地已無法容納,就分為東西兩村並得到現在的名稱。

8、北胡:南胡

北胡位於曆城潘家莊西5公里處。明末清初此地稱“北福甯莊”,後稱“北胡家莊”。村名一說是因為胡姓人家得名;另一說是因為村的坡地上有槲樹林,因為槲胡同音,因此稱胡家莊的,後稱北胡。

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南胡與北胡相鄰。據傳,張姓人家最早在此地建村定居,因在北胡的南邊故得名為南胡。

9、西神武:東神武

西神武位於曆城區潘家莊東南2公里處。元末明初稱“神武莊”。村中原有廟一座,內有塑像6尊。而村內經常“鬧事出亂子”,村民認為是廟裡的塑像導致人們“六神無主”,便埋神一尊,留下了“神五”。

名稱源自“神五”

又因為廟中的塑像都是武將打扮,後村名改為“神武”。東神武與西神武相鄰,是由原村分居而成,並以東西兩個方向分別命名。

10、河西:河東

河西位於曆城區潘家莊南6公里處。明朝此地稱東務,又名東梧、東廡。東梧得名源自當地有“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說法。東廡得名不詳。

地名源自龍鬚河

後來,因有“龍鬚河”穿村而過,把村子分為河西、河東兩個村。因此兩村分別以河西、河東命名。

11、下黃歇:上黃歇

下黃歇位於曆城區東彩石西南5公里處。唐代此地名黃歇,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時曾歇息過得名。明朝洪武年間,有方姓人家由河北遷居來建村,因村位於北面,稱為下黃歇。

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

上黃歇北鄰下黃歇。明朝成化年間,崔、張、孫等人家從河北遷居此地建村,因村位於南邊,稱為上黃歇。

12、外捎近:西捎近:東捎近

外捎近位於曆城區彩石以南6公里處。清朝時此地稱捎近,得名因山后有小徑可直通泰山,是稍微近便的地方,所以得名捎近。

因去泰山稍微近便得名

因為村裡人丁興旺,先後分成3個村,原村被稱為外捎近。西捎近東鄰東捎近,北鄰外捎近,村內有章丘西關富豪高大遷的莊園,村名曾稱為高家莊園。東捎近則西鄰西捎近。

13、上海螺峪:海螺峪北台:下海螺峪

上海螺峪位於城區柳埠東北3公里處。元朝時此地稱海螺峪,因為在山峪發現海螺殼,村內一井也曾流出過海螺殼,民間傳說此井與“海眼”相通。海螺峪人丁興旺,後來分為兩村,此村位於北邊,稱上海螺峪;下海螺峪則北鄰上海螺峪。

與海眼相通的地名

海螺峪北台南鄰上海螺峪。清朝宣統年間,因為村民在海螺峪北山的石檯子上建村,所以得名為海螺峪北台。

14、裡臥龍池:外臥龍池

裡臥龍池位於曆城區柳埠南10公里處。清期,鄭姓人家在此地建村,因為村南的山嶺猶如一條巨龍,伸向村旁的一處泉子,所以村民稱此地為裡臥龍池。

跟一座龍形大山有關

外臥龍池原名臥龍池,南鄰里臥龍池。兩村分居山的內外兩則而得名。

15、大蔡峪:小蔡峪

大蔡峪位於曆城區柳埠東南7公里處,南鄰小蔡峪。黃巢軍在與唐軍的作戰中,曾經在此山峪裡種過菜而得名為大菜峪。因為菜蔡同音,後來當地人誤稱為大蔡峪。

與黃巢軍種菜有關

小蔡峪北鄰大蔡峪。由大蔡峪分居而成。

16、上黃瓜峪:下黃瓜峪

上黃瓜峪位於曆城區柳埠南8公里處。黃巢軍曾安營紮寨於此,在山峪裡種植蔬菜養軍,其中以種植的黃瓜口感最好,因此人稱上黃瓜峪。

又一處於黃巢種菜有關的地名

下黃瓜峪北鄰上黃瓜峪。由上黃瓜峪分居而成。

17、上裁縫峪:下裁縫峪

上裁縫峪位於曆城區柳埠南9公里處。此地原名為裁逢峪,黃巢軍駐紮此地時,在山峪裡制做軍服而得名。因為地處山坡的上方,所以稱上裁縫峪。

還是與黃巢有關

下裁縫峪南鄰上裁縫峪。由上裁縫峪分居而成。

18、東青野:西青野

東青野位於章丘區文祖鎮。此地原名為“高李莊”。清朝末年,曾有土匪到村裡騷擾掠奪,被村裡的青年自衛隊武力相抗,並將土匪打敗,因為該村青年太"野"(太不怕死),所以名聲大振,村名改為青野。

村裡青年太野而得名

後來,因為村裡人丁興旺,分為東西兩個村。

19、下白秋 :中白秋: 上白秋

下白秋位於章丘區閆家峪。元朝時一名犯人押解萊蕪的途中逃跑,夜宿此地藏身並成家立業。因為逃走時正逢青紗帳滿的秋天,逃到此地時已經東方欲曉,天色發白,為紀念自己的這段經歷村名定為白秋。

與一名逃犯有關的地名

明朝末年,村裡人丁興旺,分出來兩個村子,根據地勢不同,分別命名為下白秋、中白秋、上白秋。

20、山東、山西、山南、山北

山東位於章丘區山頭店鎮。據傳,元末明初有韓姓人家由蘇州遷來,因為村子在玉皇頭山的腳下,長白山延伸到此地已是盡頭,所以取名為山頭店。依山而建的四個村子分別命名為:山東、山西、山南、山北。厲害了我的哥,兩個村子分別叫山東、山西……這個是亮點。

山東和山西竟然是兩個村子的名字

在濟南的地名中,還有很多兩兩相對的名稱。這些地名多有來歷,有的能講上一大堆的故事。

地名也是一種文化,通過地名文化人們可以瞭解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

濟南,也因為這些地名的存在而變得豐富多彩。有空的時候,去這些地方轉轉吧,也許會有新的收穫。

(本文為指動濟南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五裡一堡”

那吳家堡是什麼來歷?據傳,秦朝時軍隊以“五裡一堡”為軍事聯絡地,方便作戰時軍情傳遞和溝通,此地建有一“堡”。明朝洪武年間的守堡人吳漢三在此地定居,取名為“吳家堡”。西吳家堡建村後,吳家堡改名為“東吳家堡”。

南吳家堡距西吳家堡約1公里。清朝光緒六年,東吳家堡部分村民因躲避水災,率眾遷至到此建村,取名“南小莊”,1936年日本侵佔濟南期間,改名為“南吳家堡”。

6、東趙家莊:中趙家莊:西趙家莊

趙家人也挺太牛,一下子占了三個地兒。

東趙家莊位於槐蔭區西吳家堡1公里處。明朝洪武年間,趙十九、趙二十兄弟倆由河北遷居此地建村,以燒制販賣黃土瓦盆為生,人稱“黃盆趙家莊”。因為莊西原有趙家莊,故改稱為“東趙家莊”。

由黃盆趙家莊而來

中趙家莊位於西吳家堡2公里處。明朝洪武年間,趙建軒由河北遷居此地建村,以姓氏取名“趙家莊”。清朝年間,為了與東趙家莊、西趙家莊區別,改名“中趙家莊”。

那麼西趙家莊是什麼來歷?明朝洪武年間,趙久美從齊河縣趙姐村遷居此地建村,取村名“趙家莊”。因村東部有趙家莊,就於1945年改村名為“西趙家莊”。

7、西折腰柳樹:東折腰柳樹

西折腰柳樹位於曆城董家莊以北4公里處。宋朝此地稱“折腰柳樹”或“十家柳樹”。村內有條趙王河,河岸有一棵大柳樹從南岸探到北岸,村民可以推車踏樹幹過河。

源自一棵橫跨兩岸的柳樹

小船渡河而過時,必須降下桅杆才能通行,民間口口相傳“宋過九江口,不過折腰柳”,因此得名折腰柳樹。因為村子人丁興旺,原村土地已無法容納,就分為東西兩村並得到現在的名稱。

8、北胡:南胡

北胡位於曆城潘家莊西5公里處。明末清初此地稱“北福甯莊”,後稱“北胡家莊”。村名一說是因為胡姓人家得名;另一說是因為村的坡地上有槲樹林,因為槲胡同音,因此稱胡家莊的,後稱北胡。

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南胡與北胡相鄰。據傳,張姓人家最早在此地建村定居,因在北胡的南邊故得名為南胡。

9、西神武:東神武

西神武位於曆城區潘家莊東南2公里處。元末明初稱“神武莊”。村中原有廟一座,內有塑像6尊。而村內經常“鬧事出亂子”,村民認為是廟裡的塑像導致人們“六神無主”,便埋神一尊,留下了“神五”。

名稱源自“神五”

又因為廟中的塑像都是武將打扮,後村名改為“神武”。東神武與西神武相鄰,是由原村分居而成,並以東西兩個方向分別命名。

10、河西:河東

河西位於曆城區潘家莊南6公里處。明朝此地稱東務,又名東梧、東廡。東梧得名源自當地有“鳳凰非梧桐樹不棲”的說法。東廡得名不詳。

地名源自龍鬚河

後來,因有“龍鬚河”穿村而過,把村子分為河西、河東兩個村。因此兩村分別以河西、河東命名。

11、下黃歇:上黃歇

下黃歇位於曆城區東彩石西南5公里處。唐代此地名黃歇,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時曾歇息過得名。明朝洪武年間,有方姓人家由河北遷居來建村,因村位於北面,稱為下黃歇。

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

上黃歇北鄰下黃歇。明朝成化年間,崔、張、孫等人家從河北遷居此地建村,因村位於南邊,稱為上黃歇。

12、外捎近:西捎近:東捎近

外捎近位於曆城區彩石以南6公里處。清朝時此地稱捎近,得名因山后有小徑可直通泰山,是稍微近便的地方,所以得名捎近。

因去泰山稍微近便得名

因為村裡人丁興旺,先後分成3個村,原村被稱為外捎近。西捎近東鄰東捎近,北鄰外捎近,村內有章丘西關富豪高大遷的莊園,村名曾稱為高家莊園。東捎近則西鄰西捎近。

13、上海螺峪:海螺峪北台:下海螺峪

上海螺峪位於城區柳埠東北3公里處。元朝時此地稱海螺峪,因為在山峪發現海螺殼,村內一井也曾流出過海螺殼,民間傳說此井與“海眼”相通。海螺峪人丁興旺,後來分為兩村,此村位於北邊,稱上海螺峪;下海螺峪則北鄰上海螺峪。

與海眼相通的地名

海螺峪北台南鄰上海螺峪。清朝宣統年間,因為村民在海螺峪北山的石檯子上建村,所以得名為海螺峪北台。

14、裡臥龍池:外臥龍池

裡臥龍池位於曆城區柳埠南10公里處。清期,鄭姓人家在此地建村,因為村南的山嶺猶如一條巨龍,伸向村旁的一處泉子,所以村民稱此地為裡臥龍池。

跟一座龍形大山有關

外臥龍池原名臥龍池,南鄰里臥龍池。兩村分居山的內外兩則而得名。

15、大蔡峪:小蔡峪

大蔡峪位於曆城區柳埠東南7公里處,南鄰小蔡峪。黃巢軍在與唐軍的作戰中,曾經在此山峪裡種過菜而得名為大菜峪。因為菜蔡同音,後來當地人誤稱為大蔡峪。

與黃巢軍種菜有關

小蔡峪北鄰大蔡峪。由大蔡峪分居而成。

16、上黃瓜峪:下黃瓜峪

上黃瓜峪位於曆城區柳埠南8公里處。黃巢軍曾安營紮寨於此,在山峪裡種植蔬菜養軍,其中以種植的黃瓜口感最好,因此人稱上黃瓜峪。

又一處於黃巢種菜有關的地名

下黃瓜峪北鄰上黃瓜峪。由上黃瓜峪分居而成。

17、上裁縫峪:下裁縫峪

上裁縫峪位於曆城區柳埠南9公里處。此地原名為裁逢峪,黃巢軍駐紮此地時,在山峪裡制做軍服而得名。因為地處山坡的上方,所以稱上裁縫峪。

還是與黃巢有關

下裁縫峪南鄰上裁縫峪。由上裁縫峪分居而成。

18、東青野:西青野

東青野位於章丘區文祖鎮。此地原名為“高李莊”。清朝末年,曾有土匪到村裡騷擾掠奪,被村裡的青年自衛隊武力相抗,並將土匪打敗,因為該村青年太"野"(太不怕死),所以名聲大振,村名改為青野。

村裡青年太野而得名

後來,因為村裡人丁興旺,分為東西兩個村。

19、下白秋 :中白秋: 上白秋

下白秋位於章丘區閆家峪。元朝時一名犯人押解萊蕪的途中逃跑,夜宿此地藏身並成家立業。因為逃走時正逢青紗帳滿的秋天,逃到此地時已經東方欲曉,天色發白,為紀念自己的這段經歷村名定為白秋。

與一名逃犯有關的地名

明朝末年,村裡人丁興旺,分出來兩個村子,根據地勢不同,分別命名為下白秋、中白秋、上白秋。

20、山東、山西、山南、山北

山東位於章丘區山頭店鎮。據傳,元末明初有韓姓人家由蘇州遷來,因為村子在玉皇頭山的腳下,長白山延伸到此地已是盡頭,所以取名為山頭店。依山而建的四個村子分別命名為:山東、山西、山南、山北。厲害了我的哥,兩個村子分別叫山東、山西……這個是亮點。

山東和山西竟然是兩個村子的名字

在濟南的地名中,還有很多兩兩相對的名稱。這些地名多有來歷,有的能講上一大堆的故事。

地名也是一種文化,通過地名文化人們可以瞭解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

濟南,也因為這些地名的存在而變得豐富多彩。有空的時候,去這些地方轉轉吧,也許會有新的收穫。

(本文為指動濟南

如果你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請點擊下方的留言。或者點個贊,轉發一下,讓朋友分享本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