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決戰人工智慧,中國手握三大優勢

人工智慧的代言人突然多了起來:百度是全司之力轉向人工智慧, 李開複儼然人工智慧教父, 雷軍今年全國兩會就提議把人工智慧列為國家戰略。

後來, 百度總裁陸奇甚至說, 人工智慧是中國歷史性的機遇。 這好像也不是第一個這麼說的, 雷軍就說過。

那麼問題來了, 人工智慧的厲害, 多數人是通過阿爾法狗對戰李世石和柯潔兩位棋手感知的, 很多普通人很難從技術和理論角度理解大佬如此看好“中國+人工智慧”的看漲。

為什麼是中國?

作為決勝未來的一種經濟模式, 人工智慧不屬於互聯網, 而是互聯網的升級, 是走出電腦、手機這種智慧設備, 走到物聯網、車聯網等更廣泛的領域, 根植於深度學習的這種未來經濟, 是智慧化的計算方式, 比電腦和手機的摩爾定律, CPU和GPU計算能力更加可怕。

甚至於科幻世界那些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形態,

雷軍、馬化騰這些大佬心懷樂觀, 不然, 馬雲也不可能投資了日本首富孫正義旗下的智慧家用機器人Pepper。

阿爾法狗是美國企業穀歌的, 但決戰人工智慧, 中國手握三大優勢。

第一, 人工智慧的背後是雲服務和大資料。

我們談大資料這麼長時間, 也談了大資料很多的商業模型,

但是大資料產業的進展, 除了在互聯網廣告領域得到應用(還往往因為太多精准遭到用戶對隱私洩露的反感), 多數大資料的產業化和產品化低於大家預期。

而當疊加人工智慧以後, 大資料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魅力, 比如李彥宏開上五環的無人車, 既要判斷實際路況還要聯網預知接下來的交通擁堵情況。

過去這些年裡面, 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的領先優勢, 通過雲服務和大資料很快會轉換成人工智慧的優勢。 所以中國做了一點基礎。

第二, 人才優勢。

雷軍、陸奇和很多機構統計, 過去這幾年裡面有43%的人工智慧方面的論文是中國人撰寫的。

我們再來看各大全球互聯網巨頭, 人工智慧的負責人都是華人。

對於人工智慧的熱愛, 在這裡面有很重要的先決優勢。

否則技術專業程度不是很強的獵豹移動CEO傅盛, 也不敢發誓“傾家蕩產也要做人工智慧”, 信心來自於他找到了包括範承工在內的一批人工智慧專家。

第三, 市場優勢。

毫無疑問, 有了熱情、技術和人才儲備,

人工智慧終究要接受市場檢驗。 從PC互聯網一路走來, 中國的人口紅利貢獻了極大的力量, 即便都在談人口紅利消失, 但在技術落地產品的維度, 只有中國市場是單體最大市場。

所以, 從電腦到手機, 中國市場的第一才是真的第一, 人工智慧在使用中進步, 中國使用者是最好的交互物件。 移動互聯網的彎道超車, 降低了民眾接觸新科技的門檻, 相對仍低廉的價格讓任何一款科技產品都有希望在中國得到最大基數的用戶。

不然, 摩拜不可能成為燎原之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