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鐵騎洪流:中國履帶式步兵戰車發展史

近年來, 中國履帶式裝甲車輛在國際市場上“風生水起”, 尤其以VT-4外貿型坦克參加2017年度阿布達比防務展, 引來大批外國客戶關注。 其實, VT-4坦克只是中國“裝甲軍團”的一員, 其它裝甲車輛同樣各具特色, 而且中國裝甲車輛的“俄式風格”也越來越淡化, 逐步走出自己的道路。

第一代“舶來品”

20世紀70年代末, 世界陸軍發展潮流已轉向防禦力、機動力、火力更為強大的步兵戰車(IFV), 當時中國裝甲兵的主力63式裝甲車業已落伍許多, 機緣巧合之下, 中國意外地與埃及建立起親密的軍事技術合作關係, 由於後者與蘇聯決裂, 武器裝備全面轉向美系, 因此埃及大方地將許多蘇制武器樣品轉讓給中國, 其中就包括BMP-1步兵戰車。 中國從1979年11月18日將來自埃及的BMP-1實車解體測繪, 到1980年12月19日初樣車誕生, 中國科研人員僅用13個月便製造出兩輛初樣車, 完成從無到有的過程, 而後展開了漫長的摸底試驗,

目的是考核測繪圖紙的準確性和仿製工藝的品質, 考核總體技術性能和部件的可靠性。 1982年11月, 中國試製出3輛正樣車(定型車), WZ-501專案取得決定性成功。 1986年, 該車正式批准定型, 這就是86式, 它於1987年展開小批量生產, 1992年開始批量生產, 累計生產了2100輛, 是中國陸軍最主要(但不是唯一)的步兵戰車, 是59式、59-Ⅱ式中型坦克和69-Ⅱ式主戰坦克的“親密搭檔”。

86式步兵戰車

86式步兵戰車最初主要提供給伊朗和伊拉克, 並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登場, 它還外銷至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 86式步兵戰車的戰鬥重量為13.0~13.3噸, 長6.74米, 寬2.97米, 高2.16米, 車底離地間距0.37米, 裝甲厚度6~26毫米, 乘員3人, 可搭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 該車主要武器是一門86式73毫米口徑低壓線膛炮, 這實際是蘇聯2A28“雷”式線膛炮的複製品, 採用電動裝彈機, 彈藥基數為40發。 輔助武器是一挺7.62毫米86式並列機槍, 備彈2000發。 火炮上面安裝了“紅箭”73導彈發射導軌, 備彈4枚, 這是蘇聯9K14M“嬰兒”P反坦克導彈系統的翻版, 導彈直徑為120毫米, 重11.3千克, 射程在500~3000米之間, 可穿透500毫米厚的裝甲。

3名車組乘員中, 車長、炮長和駕駛員都配備了夜視儀, 其中炮長還擁有自己的觀察儀和瞄準具, 但由於武器系統中沒有穩定器, 所以86式戰車的武器打擊精度並不高。 戰車上有9個供載員(搭載的士兵)使用的射孔(前面兩個可供機槍射擊), 還有19個供乘員(乘組人員)和載員使用的觀察孔。 戰車的配套武器中, 還包括一部“紅纓”5(HN-5)可擕式地空導彈, 它是蘇聯9K32“箭”2導彈的仿製品。 另外, 戰車還裝備了煙幕彈發射器, 車載供電系統的電壓為24伏。

86式步兵戰車

據稱, 86式戰車的重量降至13噸左右, 而配套的國產6V150型6缸V型柴油機的功率提高到310~320馬力(2600轉/分時), 使得全車推重比達到24~24.5馬力/噸(原裝BMP-1戰車為23馬力/噸), 行駛速度得到提高, 最大速度為65千米/小時, 最大爬坡度為35度, 跨越壕溝寬度為2.5米, 越垂直牆高度0.7米。 戰車內部油箱容量462升, 一次加滿油的行駛距離為460~510千米。 傳動方面, 該車採用簡單的機械傳動裝置, 擁有多盤幹摩擦離合器、5檔變速箱等, 屬於二級傳動模式。 行走系統方面, 戰車有6對包裹橡膠的負重輪和3對托帶輪。 採用扭力杆懸掛方式,第一、六對負重輪上安裝了液壓減震器。履帶由橡膠金屬履帶板和可拆卸式墊板(用於瀝青路面行駛)構成,履帶寬度300毫米,履帶板距140毫米,對地面平均壓強為0.6千克/平方釐米。與BMP-1一樣,86式也採用履帶劃水推進方式,具備浮渡能力,時速為6千米。

由於直接仿自BMP-1,86式也延續了BMP-1原有缺陷,如人機工程設計較弱、各子系統安排不盡合理、乘員舒適度低、管線外露、因過度追求減重而採用的鋁合金車體熔點低(中彈後易燃燒)等。不過,相比中國陸軍既有的63、85系列裝甲輸送車,86式在火力、浮渡能力及正面裝甲防護力方面仍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完成該車外銷訂單後,從1992年起轉而裝備本國陸軍裝甲兵。除了陸軍,中國海軍陸戰隊也基於86式良好的浮渡特性,訂購了加裝外置式動力系統的86B兩栖步兵戰車,作為專用兩栖步兵戰車問世前的“過渡品”。2003年起,中國陸軍又出現86式步兵戰車的“火力強化型”——86A,它換裝重約1.5噸的新式模組化炮塔,安裝有一門30毫米GCTWM型機關炮和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機關炮射界為-6度至+60度,具有一定的反直升機能力,炮塔上方可發射“紅箭”73B反坦克導彈。

短暫存在的型號

值得一提的是,86式步兵戰車家族還出現過難得的“中外合作型”。1986年3月,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與美國食品機械公司(FMC,現併入英國BAE系統公司)合作,達成聯合研製步兵戰車的意向書。同年6月19日,兩公司正式簽訂協定,主要內容是在86式步兵戰車底盤上安裝FMC的單人炮塔。中方擬定了總體設計方案並進行了評審,對中美合作研製步兵戰車的可行性也進行分析論證,爾後中方進行技術設計,圖紙完成後雙方共同進行了審查。隨後,雙方按共同審查後的圖紙進行零部件的製造。在中美雙方工程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下,1986年9月,步兵戰車的總裝及調試工作完成,在1986年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上正式展出樣車,隨後在試驗場進行行駛和實彈射擊表演。1987年9月應埃及邀請,該車參加了1987年11月埃及舉辦的開羅國際防務展覽,會後進行全面的整車性能和射擊試驗。該車的型號定為“NFV-1”,“N”代表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F”代表美國食品機械公司,“V”表示車輛,“1”代表中美合作研製的第一種裝甲車輛。

NFV-1戰車

NFV-1沿用86式的底盤,但因換裝全新的單人炮塔,戰鬥重量略微增加到13.64噸,長6.74米,寬2.97米,高2.248米,車底離地間距0.37米,裝甲厚度6~26毫米,乘員3人,可搭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戰車新炮塔上使用美國製造25毫米口徑M242“大毒蛇”鏈式機關炮(備彈344發,其中200發處於射擊準備狀態,144發位於彈架上),旁邊有一挺7.62毫米M240並列機槍(備彈2300發)。武器系統安裝有電驅動裝置,同時有手動驅動裝置作為備份,使得火炮和機槍可以在垂直與水準兩個平面上平穩旋轉,瞄準角度在-7至+47度之間。炮長還配備有M36E3複合式(晝夜兩用)瞄準具和4部雙筒潛望鏡,分別對準前方與側方。按照用戶要求,還可配備向後觀察的雙筒潛望鏡。戰車選用新式橡膠金屬履帶板,在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履帶板上可以安裝一種墊板。由於中美政治關係出現波折,NFV-1戰車開發未能延續下去,但中國科研團隊仍然得到了鍛煉。

1988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北京防務展上展出WZ-503裝甲車,它是在86式戰車基礎上研發的,屬於將步兵戰車(IFV)降格為裝甲輸送車(APC)的模式,意在通過簡化功能,以低廉的價格贏得外銷客戶。WZ-503取消了半錐形炮塔,換上一個非常簡易的防護鋼板罩,內裝一挺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車重降到12.8噸,乘組人員減至兩名,但載員數量增加到13名。中國生產的WZ-503,幾乎都出口到海外。

中國還在86式步兵戰車基礎上研發出WZ-504紅箭73B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車重13.5噸,有4名乘組人員(需要時還可搭載兩人)。它採用伸縮式導彈發射站,站架頂部有防護蓋,發射器內裝有兩枚“紅箭”73B導彈,另有14枚備彈部署在車內的彈架上。發射車在行駛途中,發射站收縮在炮塔內。此後在其基礎上又開發了WZ-505裝甲救護車和WZ-500指揮車。

跳躍式發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解放軍也逐漸由“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轉為“打什麼仗就有什麼裝備”,不僅根據自身作戰需求向軍工系統提出特定裝備開發需求,同時軍工系統也出現相互競爭的企業,使得裝備研製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04式步兵戰車

以第二代步兵戰車為例,中國陸軍在2006年正式曝光新式04式步兵戰車,它採用與俄羅斯BMP-3相同的武器系統,包括圖拉儀錶設計局(KBP)研製的100毫米2A70線膛炮與30毫米2A72機關炮,並有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作為輔助,正面火力強度遠超東亞各國現役步兵戰車,幾乎接近輕型坦克的水準。2A70線膛炮由自動裝彈機裝填,實際射速為10發/分,可發射兩種高爆彈藥,並可發射射程達5000米的國產GP-02型(仿俄制ZUBK-10)炮射反坦克導彈。2A72型機關炮採用30×165毫米規格彈藥,可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T)至高爆彈(HE)等多種彈藥,對地與對空有效射程分別為1500米與3000米。04式步兵戰車外觀比BMP-3略大一些,基本車型重約21噸,動力系統不明,但推測最高公路速度可達65千米/小時。具備強大火力的同時,該車也可搭載7名步兵,但車體兩側不再設車內射孔,僅保留觀察窗。04式採用傳統前置動力艙設計,提高載員乘坐舒適度與方便上下車。目前,除基本型步兵戰車外,已知的衍生車型有炮兵雷達車、無人機發射車以及類似俄羅斯2S31“維娜”的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網傳04式改步兵戰車

2011年底,中國又有更新一款步兵戰車曝光,外界稱“04式改”,武器配置與04式相同,但炮塔外觀略有改變,車體構型則完全不同,懸掛系統減震器佈局也不同,車體外觀近似於瑞典CV9040,車體首上斜面經過噴塗橡膠顆粒處理,兩側與首下斜面則具有以螺栓固定的附加裝甲,車體後部載員艙仍為傳統的手動右開艙門供士兵進出,但有兩個加掛的額外油箱。

“空降鐵流”

自1996年購買俄羅斯的BMD-3空降步兵戰車後,中國空降兵逐步由輕裝空降步兵邁向機械化空降步兵,中國軍工戰線也在俄羅斯樣品基礎上融合自身設計理念,開發出符合自身戰術需要的空降步兵戰車(也稱傘兵坦克),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聯合演習中,該車首次公開,生產編號為WZ-506,軍用編號為ZBD-03,一般稱為03式。03式車內佈局與BMD系列不同,相對注重傘兵上下車作戰,而非強調車輛本身性能。該車配備一門30毫米關炮、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以及“紅箭”73C反坦克導彈。由於為滿足運輸機搭載需求因此採用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後部載員艙兩側有車內射孔,動力系統採用氣冷柴油機,懸掛系統則為適應空降需求而具有可調式液氣懸掛設計。03式滿載車重推測約在10噸左右,最高公路速度68千米/小時,乘員3人及搭載5名士兵,並具有浮渡涉渡的能力。解放軍主要使用俄制伊爾-76運輸機空降03式,一架飛機可搭載3輛。

空降時,03式戰車起初採用俄羅斯開發的火箭助推-減速降落裝置,如今已換成中國的類似降落裝置。運用中,中國空降兵都採用安全性較高的“人車分離”空降方式,但著陸後的戰鬥效率則大打折扣。近年來,解放軍努力突破種種困難,希望達成“人車一體”的空降。目前,03式空降戰車已衍生出多款次車型,有開發出專門的指揮車型、以及專門用於反坦克任務的導彈發射車,搭載的導彈則換用穿甲力更佳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

應需求而生

長久以來,反“台獨”軍事鬥爭準備始終是解放軍主要任務之一,同時隨著南海、東海島嶼爭端日漸增多,負責島嶼搶灘、首波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成為解放軍優先換裝與配發新武器的重點部隊。

2009年,中國在國慶閱兵式上正式亮相05系列兩栖車族。該車族的研製需求出現在2000年上半年,主要針對渡海作戰,其中基本型是相當於“兩栖坦克”的05式兩栖突擊車,其車體採用典型的滑水型設計,車身前後安裝由液壓機構收放的滑板,它們保證車輛在一定速度的狀態下抬頭航行,同時整車採用全鋁裝甲,減重效果明顯。05式兩栖突擊車配備有一門105毫米線膛炮與7.62毫米同軸機槍,炮塔頂部則可加裝12.7毫米大口徑高射機槍,主炮也具有射擊炮射反坦克導彈的能力。05式突擊車的火力、火控和主戰坦克類似,但它更針對海上低振動頻率、大振動幅角的影響,使車輛具備航渡間精確射擊的能力。該車使用的105毫米線膛炮配備的高性能穿甲彈可以正面擊毀多數二代坦克及其改進型,對部分三代坦克也能構成威脅。

在05式突擊車的基礎上,中國還推出05式兩栖步兵戰車,可搭載9人左右,駕駛員操作改用現代化的方向盤。戰車炮塔搭載一門30毫米機關炮與7.62毫米同軸機槍,炮塔兩側分別加裝導彈發射架,可安置兩枚“紅箭”73C反坦克導彈。此外,30毫米機關炮也加裝輔助穩定籠架。

中國海軍陸戰隊裝備05式系列兩栖車輛後,執行兩栖登陸作戰時首波登陸部隊可在灘岸守軍火力尚未能威脅的距離即下水浮渡上岸,並且登岸即可進行作戰任務,可提高登陸部隊的作戰生存性,此外也可減少所需搶灘的各種類登陸艇、氣墊艇需求,降低灘頭混亂程度。尤其具有105毫米主炮的05式突擊車可進行直射火力支援或應急反坦克作戰,對攻勢登陸作戰來說十分具有價值。隨著軍隊規模結構的改革,中國海軍陸戰隊編制、力量應對台海或南海爭端時更能遊刃有餘,成為不折不扣的戰略預備隊。

採用扭力杆懸掛方式,第一、六對負重輪上安裝了液壓減震器。履帶由橡膠金屬履帶板和可拆卸式墊板(用於瀝青路面行駛)構成,履帶寬度300毫米,履帶板距140毫米,對地面平均壓強為0.6千克/平方釐米。與BMP-1一樣,86式也採用履帶劃水推進方式,具備浮渡能力,時速為6千米。

由於直接仿自BMP-1,86式也延續了BMP-1原有缺陷,如人機工程設計較弱、各子系統安排不盡合理、乘員舒適度低、管線外露、因過度追求減重而採用的鋁合金車體熔點低(中彈後易燃燒)等。不過,相比中國陸軍既有的63、85系列裝甲輸送車,86式在火力、浮渡能力及正面裝甲防護力方面仍有優勢,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完成該車外銷訂單後,從1992年起轉而裝備本國陸軍裝甲兵。除了陸軍,中國海軍陸戰隊也基於86式良好的浮渡特性,訂購了加裝外置式動力系統的86B兩栖步兵戰車,作為專用兩栖步兵戰車問世前的“過渡品”。2003年起,中國陸軍又出現86式步兵戰車的“火力強化型”——86A,它換裝重約1.5噸的新式模組化炮塔,安裝有一門30毫米GCTWM型機關炮和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機關炮射界為-6度至+60度,具有一定的反直升機能力,炮塔上方可發射“紅箭”73B反坦克導彈。

短暫存在的型號

值得一提的是,86式步兵戰車家族還出現過難得的“中外合作型”。1986年3月,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與美國食品機械公司(FMC,現併入英國BAE系統公司)合作,達成聯合研製步兵戰車的意向書。同年6月19日,兩公司正式簽訂協定,主要內容是在86式步兵戰車底盤上安裝FMC的單人炮塔。中方擬定了總體設計方案並進行了評審,對中美合作研製步兵戰車的可行性也進行分析論證,爾後中方進行技術設計,圖紙完成後雙方共同進行了審查。隨後,雙方按共同審查後的圖紙進行零部件的製造。在中美雙方工程技術人員的密切配合下,1986年9月,步兵戰車的總裝及調試工作完成,在1986年北京國際防務展覽會上正式展出樣車,隨後在試驗場進行行駛和實彈射擊表演。1987年9月應埃及邀請,該車參加了1987年11月埃及舉辦的開羅國際防務展覽,會後進行全面的整車性能和射擊試驗。該車的型號定為“NFV-1”,“N”代表中國北方工業公司(NORINCO),“F”代表美國食品機械公司,“V”表示車輛,“1”代表中美合作研製的第一種裝甲車輛。

NFV-1戰車

NFV-1沿用86式的底盤,但因換裝全新的單人炮塔,戰鬥重量略微增加到13.64噸,長6.74米,寬2.97米,高2.248米,車底離地間距0.37米,裝甲厚度6~26毫米,乘員3人,可搭載8名全副武裝的步兵。戰車新炮塔上使用美國製造25毫米口徑M242“大毒蛇”鏈式機關炮(備彈344發,其中200發處於射擊準備狀態,144發位於彈架上),旁邊有一挺7.62毫米M240並列機槍(備彈2300發)。武器系統安裝有電驅動裝置,同時有手動驅動裝置作為備份,使得火炮和機槍可以在垂直與水準兩個平面上平穩旋轉,瞄準角度在-7至+47度之間。炮長還配備有M36E3複合式(晝夜兩用)瞄準具和4部雙筒潛望鏡,分別對準前方與側方。按照用戶要求,還可配備向後觀察的雙筒潛望鏡。戰車選用新式橡膠金屬履帶板,在瀝青路面上行駛時,履帶板上可以安裝一種墊板。由於中美政治關係出現波折,NFV-1戰車開發未能延續下去,但中國科研團隊仍然得到了鍛煉。

1988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北京防務展上展出WZ-503裝甲車,它是在86式戰車基礎上研發的,屬於將步兵戰車(IFV)降格為裝甲輸送車(APC)的模式,意在通過簡化功能,以低廉的價格贏得外銷客戶。WZ-503取消了半錐形炮塔,換上一個非常簡易的防護鋼板罩,內裝一挺54式12.7毫米高射機槍,車重降到12.8噸,乘組人員減至兩名,但載員數量增加到13名。中國生產的WZ-503,幾乎都出口到海外。

中國還在86式步兵戰車基礎上研發出WZ-504紅箭73B反坦克導彈發射車,車重13.5噸,有4名乘組人員(需要時還可搭載兩人)。它採用伸縮式導彈發射站,站架頂部有防護蓋,發射器內裝有兩枚“紅箭”73B導彈,另有14枚備彈部署在車內的彈架上。發射車在行駛途中,發射站收縮在炮塔內。此後在其基礎上又開發了WZ-505裝甲救護車和WZ-500指揮車。

跳躍式發展

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成長,解放軍也逐漸由“有什麼裝備打什麼仗”轉為“打什麼仗就有什麼裝備”,不僅根據自身作戰需求向軍工系統提出特定裝備開發需求,同時軍工系統也出現相互競爭的企業,使得裝備研製活力進一步得到釋放。

04式步兵戰車

以第二代步兵戰車為例,中國陸軍在2006年正式曝光新式04式步兵戰車,它採用與俄羅斯BMP-3相同的武器系統,包括圖拉儀錶設計局(KBP)研製的100毫米2A70線膛炮與30毫米2A72機關炮,並有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作為輔助,正面火力強度遠超東亞各國現役步兵戰車,幾乎接近輕型坦克的水準。2A70線膛炮由自動裝彈機裝填,實際射速為10發/分,可發射兩種高爆彈藥,並可發射射程達5000米的國產GP-02型(仿俄制ZUBK-10)炮射反坦克導彈。2A72型機關炮採用30×165毫米規格彈藥,可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T)至高爆彈(HE)等多種彈藥,對地與對空有效射程分別為1500米與3000米。04式步兵戰車外觀比BMP-3略大一些,基本車型重約21噸,動力系統不明,但推測最高公路速度可達65千米/小時。具備強大火力的同時,該車也可搭載7名步兵,但車體兩側不再設車內射孔,僅保留觀察窗。04式採用傳統前置動力艙設計,提高載員乘坐舒適度與方便上下車。目前,除基本型步兵戰車外,已知的衍生車型有炮兵雷達車、無人機發射車以及類似俄羅斯2S31“維娜”的120毫米自行迫榴炮。

網傳04式改步兵戰車

2011年底,中國又有更新一款步兵戰車曝光,外界稱“04式改”,武器配置與04式相同,但炮塔外觀略有改變,車體構型則完全不同,懸掛系統減震器佈局也不同,車體外觀近似於瑞典CV9040,車體首上斜面經過噴塗橡膠顆粒處理,兩側與首下斜面則具有以螺栓固定的附加裝甲,車體後部載員艙仍為傳統的手動右開艙門供士兵進出,但有兩個加掛的額外油箱。

“空降鐵流”

自1996年購買俄羅斯的BMD-3空降步兵戰車後,中國空降兵逐步由輕裝空降步兵邁向機械化空降步兵,中國軍工戰線也在俄羅斯樣品基礎上融合自身設計理念,開發出符合自身戰術需要的空降步兵戰車(也稱傘兵坦克),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聯合演習中,該車首次公開,生產編號為WZ-506,軍用編號為ZBD-03,一般稱為03式。03式車內佈局與BMD系列不同,相對注重傘兵上下車作戰,而非強調車輛本身性能。該車配備一門30毫米關炮、一挺7.62毫米同軸機槍以及“紅箭”73C反坦克導彈。由於為滿足運輸機搭載需求因此採用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後部載員艙兩側有車內射孔,動力系統採用氣冷柴油機,懸掛系統則為適應空降需求而具有可調式液氣懸掛設計。03式滿載車重推測約在10噸左右,最高公路速度68千米/小時,乘員3人及搭載5名士兵,並具有浮渡涉渡的能力。解放軍主要使用俄制伊爾-76運輸機空降03式,一架飛機可搭載3輛。

空降時,03式戰車起初採用俄羅斯開發的火箭助推-減速降落裝置,如今已換成中國的類似降落裝置。運用中,中國空降兵都採用安全性較高的“人車分離”空降方式,但著陸後的戰鬥效率則大打折扣。近年來,解放軍努力突破種種困難,希望達成“人車一體”的空降。目前,03式空降戰車已衍生出多款次車型,有開發出專門的指揮車型、以及專門用於反坦克任務的導彈發射車,搭載的導彈則換用穿甲力更佳的“紅箭”8反坦克導彈。

應需求而生

長久以來,反“台獨”軍事鬥爭準備始終是解放軍主要任務之一,同時隨著南海、東海島嶼爭端日漸增多,負責島嶼搶灘、首波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成為解放軍優先換裝與配發新武器的重點部隊。

2009年,中國在國慶閱兵式上正式亮相05系列兩栖車族。該車族的研製需求出現在2000年上半年,主要針對渡海作戰,其中基本型是相當於“兩栖坦克”的05式兩栖突擊車,其車體採用典型的滑水型設計,車身前後安裝由液壓機構收放的滑板,它們保證車輛在一定速度的狀態下抬頭航行,同時整車採用全鋁裝甲,減重效果明顯。05式兩栖突擊車配備有一門105毫米線膛炮與7.62毫米同軸機槍,炮塔頂部則可加裝12.7毫米大口徑高射機槍,主炮也具有射擊炮射反坦克導彈的能力。05式突擊車的火力、火控和主戰坦克類似,但它更針對海上低振動頻率、大振動幅角的影響,使車輛具備航渡間精確射擊的能力。該車使用的105毫米線膛炮配備的高性能穿甲彈可以正面擊毀多數二代坦克及其改進型,對部分三代坦克也能構成威脅。

在05式突擊車的基礎上,中國還推出05式兩栖步兵戰車,可搭載9人左右,駕駛員操作改用現代化的方向盤。戰車炮塔搭載一門30毫米機關炮與7.62毫米同軸機槍,炮塔兩側分別加裝導彈發射架,可安置兩枚“紅箭”73C反坦克導彈。此外,30毫米機關炮也加裝輔助穩定籠架。

中國海軍陸戰隊裝備05式系列兩栖車輛後,執行兩栖登陸作戰時首波登陸部隊可在灘岸守軍火力尚未能威脅的距離即下水浮渡上岸,並且登岸即可進行作戰任務,可提高登陸部隊的作戰生存性,此外也可減少所需搶灘的各種類登陸艇、氣墊艇需求,降低灘頭混亂程度。尤其具有105毫米主炮的05式突擊車可進行直射火力支援或應急反坦克作戰,對攻勢登陸作戰來說十分具有價值。隨著軍隊規模結構的改革,中國海軍陸戰隊編制、力量應對台海或南海爭端時更能遊刃有餘,成為不折不扣的戰略預備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