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了一句承諾 老人22年堅守陳毅舊居

7月6日, 大余縣池江鎮蘭溪村彭坑村小組, 雨後的空氣格外清新, 82歲的劉士華正清掃著陳毅故居的塵土。 這棟典型的贛南客家民居, 系當時遊擊隊交通員週三娣的家, 房屋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

劉士華正在清掃地面。

1995年退休後, 劉士華與老伴拒絕了兒子在縣城提供的舒適生活條件, 堅持搬進老屋居住。 他堅守陳毅舊居22年, 如今年事已高, 其侄子接力繼續守護。

1984年大餘縣人民政府將週三娣家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並撥款進行了維修, 2006年10月, 這裡被認定為“大餘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大余縣委宣傳部相關人員介紹,

據資料記載, 1936年春, 為加強各地的領導和便於指揮遊擊鬥爭, 堅持贛粵邊遊擊戰爭的中共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來到彭坑, 在村民週三娣家後山上搭棚隱蔽居住。 後陳毅因腿傷復發, 應週三娣和丈夫劉漢光邀請來到她家中居住。

國民黨軍隊搜查不頻繁的時候, 陳毅和同志們常聚在這裡開會。 因當年週三娣經常冒著生命危險, 提著竹籃為遊擊隊員送飯、購買物資、探聽敵情。 陳毅為她取名“周籃”, 遊擊隊員們也都親切地稱她為“周籃嫂”。

“我從小就在陳毅故居長大, 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 ”作為“周籃嫂”的次子, 談起那一段烽火歲月, 劉士華老人神采奕奕。

1936年, 劉士華4歲時,

國民黨反動派對遊擊區進行了嚴密封鎖, 經常到蘭溪村搜查遊擊隊員。 一天傍晚, 國民黨軍隊偷偷溜進村裡。 眼看進屋通知已經來不及了, 周籃嫂急中生智, 用石頭對著路邊的狗砸過去, 大聲叫駡道:“這條狗叫什麼?還不快回去, 等官兵來了一下子就打死你!”陳毅聽後心領神會, 悄悄撤到後山。 敵人進屋搜查了一陣, 沒發現異常就走了。

“在陳毅居住養傷期間, 母親還用當地的土方法為他治癒了腿傷。 ”談起這件事, 劉士華滿臉的驕傲。

“母親在臨終前交代過, 革命者離開時曾表示一定會回來, 所以我們家一定不能離開彭坑。 ”劉士華告訴記者, 因為母親的這句承諾, 退休後他與老伴從縣城搬進老屋居住。 每天起床後,

劉士華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清掃舊址、查缺補漏。 為前來參觀的遊客講解陳毅故居的故事, 早已成為一種習慣。

“7月1日那天有600多人來參觀。 ”劉士華說。 如今, 在老人的帶領下, 當地有越來越多的幹部、村民一起成為陳毅舊居的守護者。

採訪中, 記者瞭解到, 近年來大余縣加強對蘭溪村彭坑陳毅同志舊居改造升級, 在保留舊居原貌的基礎上, 還原了周邊洗衣池、連心井、隱蔽處和讀報處等當時的情景, 成功打造為該縣鄉村旅遊點之一。

在革命勝利後, 陳毅等國家領導人一直與周籃嫂一家保持著聯繫, 並曾在湖北、南昌等地與周籃嫂的後人會面。 記者在劉士華老人新房牆壁上, 看到陳毅後人與劉士華一家人的合影, 還有陳毅的手寫詩詞等。

當年保留下來的黑白照片、書信被精心過塑裝裱。 劉士華將它們整齊放置在防水的檔袋內。

隨著年事已高, 劉士華老人的身體每況愈下。 “我怕自己走了後, 陳毅故居的故事就失傳了, 所以將故事錄製下來, 刻成光碟, 讓孩子們繼續傳承講述。 ”劉士華老人說。

記者瞭解到, 目前劉士華的侄子已經從老人手中接過守護陳毅故居的任務。 此外, 記者還獲悉, 大餘縣已經對陳毅故居申報了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本報記者鄒曉華 文/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