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中師大學術志願者舉辦百場公園大課堂

這是該團隊服務的第100場公園大課堂, 學生從事志願服務的同時, 團隊也正在探索“公益+教學+科研”的新型育人模式。

公園大課堂最早由武漢市園林局發起, 面向全市有孩子的家庭, 在市內32所公園開展關於公園文化、植物科學的親子教育活動。 知·行·園作為該活動的唯一簽約志願服務團隊, 一年時間裡, 由最開始的嘗試幫忙, 發展到負責全程策劃。

團隊發起人、華中師範大學邏輯學副教授宋榮介紹:“我們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位, 不是純粹的志願服務, 而是針對公園文化和公園教育功能展開研究,

做學術志願者。 ”

2016年年初, 公園大課堂舉辦第一場線下活動, 恰逢宋榮為思想政治教育2015級大一學生開設邏輯學課程, 她嘗試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的邏輯學理論運用到志願服務中去, 並在這個過程中尋找科研課題。

自首場活動至今, 團隊成員挖掘課題已取得13項科研立項, 研究內容涉及公共空間、師範生技能、志願服務、文化傳播等, 作品《公園志願服務與師範生教學技能的實踐拓展——以“公園大課堂為例”》被推薦至6月中旬舉辦的2017年“挑戰杯”湖北省賽, 還獲得了二等獎。

團隊隊長陳雙悅一年前還是個一說話就臉紅的內向姑娘, 現在已習慣單槍匹馬和各類社會人士“談判”, 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開始都是艱難的, 一篇稿子發給老師,

收回來全是密密麻麻的紅色批註”。

宋榮認為, 邏輯學中的“概念”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需要讓抽象的東西接地氣。 在志願服務的過程中, 聽、說、讀、寫, 慢慢加強邏輯嚴密性, 再上升到寫科研論文, 就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 “到了一定階段, 學生能看到自己的成果, 老師則在這個過程中承擔頂層設計和方向引導的責任”。

一二年級志願服務, 二三年級科研立項, 三四年級實習加考研——這是宋榮所在的馬克思主義學院正在探索的“疊加式”育人模式, 計畫將公園大課堂作為平臺, 把專業課教學、科研立項、暑期實踐和畢業實習疊加到志願服務中去, 形成一個從大一到大四連貫的人才培養模式, 並成立導師團隊對學生進行跟蹤指導,

“臨時性地去做一兩次志願服務, 某種意義上說比較浪費, 要讓學生在這中間挖掘自己的能力, 尋找發展方向”。

“大一就能自己搞一個申報書去參加比賽, 這群學弟學妹真的很厲害, ”2016級學生班主任王永立不無羡慕地說, “我們以前都是看到學校發意向通知才去找課題, 他們相當於比別人提前一年打磨選題。 ”

2016年暑假, 知·行·園團隊面向全院學生擴大招募, 已經大三的王永立立即報名, 和許多“老學長”一起, 跟著學弟學妹們到武漢各大公園附近的商場開展“文明旅遊”課題調研。

為方便前期科研成果的匯總, 今年初, 知·行·園成立了中華奇石館、植物導師課、青春伴夕陽等六個分隊。 隨著能力的提升和隊伍的壯大, 這批學術志願者在公園大課堂中的服務逐漸受到園林局、公園、媒體等多方單位的肯定,

被授予“優秀志願服務團隊”“神助攻獎”等榮譽, 開始作為“老夥伴”, 全程參與設計2017年的公園大課堂活動。

“我們每週三徵集參加活動的家庭, 名額發佈出去, 一分鐘就被搶光。 ”談到服務成果, 陳雙悅非常欣慰, “現場有很多沒報名的家長孩子, 看到我們的活動, 就一路跟著我們。 ”團隊15級成員陳慧融認為, 支持自己堅持的動力不只是做科研, 還有那種“心裡面很不一樣”的感覺。 在一次活動中, 她促使兩個鬧彆扭的小朋友握手和好, 那種滿足感令她至今回味。

截至目前, 知·行·園志願服務團隊成員已擴大到近200人, 參加公園大課堂超過100場, 2017年全年計畫參加260場,

將服務物件擴大到青年和老人, 並陸續在科技館、園林局、長江日報社、武漢文藝廣播電臺等單位建立學術志願者實習基地。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