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路時代疑病症

一段時間以來, 我的朋友旺財一直被一種神秘的過敏症狀折磨著。 每天入睡前, 她感到胳膊和後背瘙癢難耐, 但是皮膚不紅不腫, 去醫院也查不出什麼。 她替換了床單被罩, 購買了昂貴的加濕器, 都沒用。

於是, 她犯下了我們這個時代無法彌補的大錯——上網搜索了自己的症狀。

根據旺財的搜索結果, 她面臨包括肝衰竭、激素過敏和一種非洲小蟲子的死亡威脅, 她甚至無法確定是哪一種。 以我的經驗, 她更可能是網路“疑病症”不幸的受害者之一。

疑病症是個古老的詞彙, 早在18世紀康得就在書裡聊到了它。

很多精神類疾病的單詞都有一個尾碼“phobia”, 意思是害怕, 害怕高、害怕水、害怕密閉的空間……相比之下, 疑病症“hypochondria”的直譯則莫名其妙——“上腹部”。

放在今天的環境裡, 這個詞彙的設置直擊本質。 故事總是這麼開始的:你在搜索欄裡輸入了一個最近似乎不太對勁的身體部位名稱——“上腹部”。 它看起來那麼普通無害, 還透著點書面名詞的公正不阿, 下一秒, 20萬條結果把你砸暈在地。

1999年, 微軟公司創下了人類歷史上上市公司最高市值紀錄, 網路疑病症(cyberchondria)第一次被《華爾街日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提及。 2000年, 美國一支研究團隊發現, 搜索健康資訊會造成部分受訪者的焦慮。 這種疾病至今在臨床上沒有明確的界定, 卻已經越來越普遍地在生活中出現。

它是互聯網福利的副產品。 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 6成中國互聯網使用者會利用互聯網搜索健康、醫療、疾病相關資訊, 56%會利用這些資訊做自我診斷——瞭解災難的徵兆, 儘早發現儘早治療。

可是, 比無知更要命的是一知半解。 無知者無畏, 專家胸有成竹, 兩頭都不沾的才會把自己嚇個半死。 我媽學醫。 她說自己剛開始學習各種病症時, 幾乎日日能在自己身上看到症狀, 等到逐漸學精了, 就又淡然了。

“半桶水專家”最擅長對號入座。 而對災難徵兆對號入座則往往是災難的開始。 康得曾在評價疑病症時一針見血地表示:人類啊, 僅僅是對某事保持關注, 就能逼得它作妖了。

我在少女時代的某一段時期, 因為畢淑敏一本小說,

嚴重懷疑自己身患不治之症。 在那本書裡, 一個小女孩食欲特好, 後來發現是有腦瘤在瘋狂生長, 需求營養。 我那會兒正處於青春期, 一餐能吃兩碗飯, 不免有點在意。 我逐一審視自己的頭痛、失眠、耳鳴, 因此更加耳鳴、失眠和頭痛。

最終, 我媽花費千元讓我做了一個腦部CT, 結束了我的“作天作地”。 在藍黑色大膠片上看見自己白花花的健康大腦是一種複雜體驗, 混合著巨大的慶倖和失落。

後來我想, 疑病症的單詞裡沒有“怕”, 可能是因為它除了“怕”, 還懷著期待。 沒人會期待災禍, 那時的我可能只是期待某種確定性。

真正健康的人不需要確定性。

我的朋友幾乎都有像旺財那樣上網搜索頭痛腦熱的經歷, 受過驚嚇的也不只她一個。

在內心深處, 我們都有擔心。 我們都知道自己過著不怎麼健康的生活, 被螢幕環繞, 依靠外賣熱愛宵夜, 熬夜工作更熬夜狂歡。

康得是對的, 關注有莫大影響力。 那或許是因為, 生活總是經不起審視, 我們又是對自己細微感受格外注意的一代。 痛苦往往隱秘地發生, 也因此難辨真假。

有時候我想, 那些被搜索了幾萬次的“失眠”“腰酸”“頭痛”究竟是被誰的手在鍵盤上敲擊著, 他們過著怎樣的生活。 然而從視窗望出去, 只能看見城市密密麻麻的燈火。

直到發稿前, 旺財仍然沒有搞清楚自己身體瘙癢的醫學原因。 給自己加了很多戲後, 她放棄了治療。

“我應該是對生活過敏。 ”我的朋友給自己作出了最終診斷。

責編:黃易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