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我老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留一牆圖書給孩子

這篇文章來自連中國老師的著作《喚醒生命》, 編輯介紹說, 連老師的書雖然不是超級暢銷書, 不過觀點和案例都是不摻水分貨真價實的呢。 的確, 作為一個二十多年教齡、帶出無數優秀學生的語文名師, 他對閱讀這件事太有發言權。

說到閱讀的重要性,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經說過一句話:“語文你都不行, 別的是學不通的”。 聽上去很誇張, 說的卻是事實。 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 很多人一輩子的道路, 很可能取決於語文。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 閱讀對於孩子成長的作用,

怎麼估計都不誇張, 怎麼形容都不過分。

班上一個孩子學習沒有動力, 問起原因說父母為自己留下三套房, 將來只要靠房租生活就可以了, 學習還有何用?

驚詫之餘不禁讓人悲歎!家長都希望給孩子留下些什麼, 有的留捷徑, 有的留職位, 有的留房產, 有的留金錢, 有的留關係……諸般存留, 透出父母殷殷之情, 為人父母的品級與眼光也同時顯現了出來。 在現實中, 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條重要的存留法則:家長在這一方面為孩子留下的、省下的、謀下的, 孩子極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成倍地將其浪費禍害掉。 開篇提到的為孩子留下三套房產的家長就是此例。 三套房產, 留下的財富不可謂不豐厚, 可極有可能抵不過孩子將來的揮金如土,

也治不了孩子在精神世界裡的萎靡消頓。

作為老師, 我建議每一個家庭都能為孩子留一牆圖書。

給孩子留下一生閱讀的好習慣

作家蔣子龍說:“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取決於他的閱讀史。 只有閱讀能最有效地培養精神生活習慣, 而好的習慣又培養性格,

性格決定人生。 ”

而現實中的一些情況卻是相反的:

家中禁書。 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任務繁重, 不能分心閱讀那些與考試內容無關的書籍(其實, 家長也分不清哪些書真正與考試無關)。 家中除了課本練習冊、試題分類彙編, 學習指南外, 幾乎什麼書都不能有, 什麼書都不能看。

家中無書。 我們一部分家長下班後, 時間是在電視機前度過的, 因此, 家中藏書寥寥。 家中幾乎沒有可以讓孩子穿越時間的隧道與偉人對話的書, 沒有可以飛越重洋徜徉於異國他鄉的書, 更沒有豐富和發展孩子精神世界的書。

將來再說。 還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樣的書, 等到孩子長大了, 有了自己的閱讀需要, 那時他一定會自己選擇。

其實不然, 一個人如果沒有在青少年時期養成讀書的習慣, 閱讀這件事對他來說, 恐怕也就變成非常困難的事了。

周國平先生曾在文中講述他的女兒啾啾特別喜歡讀書, “她經常從書櫃裡抽出一本來, 隨意看看。 ”這一隨意, 就讓啾啾在五歲的時候看到了卡夫卡的《變形記》, 看完了“世界名著之旅”。 一個孩子看著家中一牆圖書的時候, 心中更容易產生要將這些書全部讀完的願望和計畫, 孩子一生閱讀的好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家有一牆的圖書, 也意味家長是愛讀書的人。 孩子每天看到父母各自從書架上輕輕抽取一本書, 打開, 靜靜閱讀。 我想孩子就會從心底感受到閱讀的無窮魅力, 感受到書中的無盡風光。

當孩子將閱讀當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種好習慣保持下來時, 孩子的心中就會燃亮一盞屬於自己的心靈之燈, 前行之燈。 有了這盞燈的指引, 他們的人生不會迷茫;他們的生命始終明亮。 沒有任何一個父母可以陪孩子走完一生, 真正可以在父母走後, 不斷給孩子支持、慰藉、溫暖的, 在一定的程度上, 正是這些默默站著的書。

圖書,給孩子提供無限豐富的可能性

一牆圖書立於家中,是深厚的,亦是多元的。我的一位理科成績極為出眾的學生,高考後與我深入交流了對人文學科學習的看法。他說,家裡的藏書實在是太少了,他其實一直狹隘地將自己“鎖在”了數學裡。我也堅信,如若在他成長的環境裡,有一牆圖書的話,今天的他又將是怎樣的一種風貌呢!

臨走的時候,他讓我給他的暑期出行提供些地點,我說可以去武夷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人文積澱深厚。他聽後問我:武夷山在哪裡?我說在福建。他又問我,福建在哪裡?我說在廣東旁邊。說罷,我們一起笑了。

他坦誠地對我說,老師,讓您見笑了,我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實在是少得可憐。您說,我還能補上嗎?我堅定地對他說:能。我自然沒有騙孩子,但是如若在孩子發展更早的一段時間內,能為孩子提供一牆圖書,這樣常識性的課又何必要補呢。高中階段,才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是有些晚了。

一本書,提供給人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確實是巨大而不好測度的。

英迪拉·甘地的父親尼赫魯在給13歲女兒的信中提到:你還記得當你第一次讀到貞德的故事嗎?你是多麼的神往,以及你要像她那樣做人的雄心壯志嗎?聖女貞德的故事在英迪拉·甘地的內心裡點燃起英雄主義的烈火,給了她一個英雄的魂魄。自此以後,她的生命裡,不僅僅像其他孩子那樣有食物、遊戲、自我的煩惱等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世界裡,多了一道宏大而堅定的力量。

一個15歲的少年閱讀了一本名為《意志和性格的培養》的書,牢牢地記住了這樣一段話:“敏銳地感受優美的事物,勇敢地揭露醜惡的現象,並將這種感情化為行動,便是一個有鋼的意志、鐵的性格的人。”這些話影響這位少年終生,塑造了未來劇作家沙葉新一生堅毅的性格。

我的一位升入高二的學生一改昔日不佳的學習狀態與精神狀態,成績提升明顯。有老師奇怪地詢問原因,她說:“我讀了老師推薦的《梵古傳》,梵古改變了我。”前段時間她從法國給我寄來了明信片:“老師,我想看看阿爾的陽光,看看梵古。《梵古傳》讓一個人重新樹立了人生目標,明白了人生奮鬥的價值。”我們豈可小覷一本書的能量呢!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說不定哪天,在孩子偶然的一次翻閱中,他(她)一下子觸摸到了神奇而微妙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他(她)跨越了時空,完成了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他(她)在放棄中,無限地建立著;他(她)流著淚,感受著……

而這一切,正是我們父母給孩子發展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正是我們父母留給孩子一筆巨大而生動的財富。人的潛能是不可知的,是無限的,但是它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可能迸發出來。書籍為我們提供了激發的條件,一句話,一個人物,一個小事件就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書可以為孩子無限廣闊的未來充分奠基

魯迅先生小時候一放學便回來翻看家中的藏書,在七八歲時已看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已讀了白居易、陸遊和李白等人的詩詞了。

著名的物理學家馬可尼的父親為他留下了無數的書籍。他將這些書籍全部閱讀之後,便開始著手實驗,要把書上的道理化為現實。27歲他便發明了無線電,35歲他便獲得了諾貝爾獎。

完全有理由說,家中豐富的藏書,為他們日後的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育實踐中,我感覺到許多學習成績較好、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對未來的規劃比較明確,而且層次較高。而這些規劃與目標,與這些學生的閱讀體驗有著驚人的照應關係。

書籍記錄了人類精神文明最優秀的成果,讀書就是在享有這一成果。書籍的背後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豐富、神奇、光彩奪目……通過在這樣的世界徜徉與流連,我們的孩子才能變得情感更加豐富,心智更加成熟,思維更加敏銳,胸襟更加開闊,目標更加堅定,思想更加獨立……通過讀書而形成的確立,是扎實的確立,是全方面的確立,是“人”所不能及的那種確立。

可是現實中一些家長卻缺乏這樣的認識。

一位男孩子的數理化成績較好,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很弱,文科成績不理想,很吃力。家長不無自豪地說:“這孩子隨我,不喜歡讀書,我從小就不愛看書,我們家也沒什麼書!”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狹窄,就局限了孩子的發展。

因為我們不曾體會到書中無限豐富的世界,就同樣也拒絕孩子進入到這樣的世界中。我們由於種種的原因,可能很“小”;但書中的世界卻很“大”。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放孩子到無限的光明與廣闊的未來中去吧!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崇高使命與廣闊心胸。

把父母生命的脈息真正留給孩子

一些家長也曾不惜重金為孩子買書,買回來後立在書架上,期待孩子去閱讀。其實我所說的為孩子留一牆圖書,還意味著:如果家長也參與閱讀,那些書中存有父母寫下的批語,記錄著父母的閱讀體驗,哪怕僅僅在書中留下了一道折痕,這樣的書傳到了孩子的手中,就是把父母的親情傳遞給了他(她),就是把父母生命的脈息傳遞給了他(她)。

這樣的痕跡留存於書中,將來更會留存于孩子的心中。當孩子翻閱這些書時,就會從書中拾取歲月的痕跡,就會看到爸爸媽媽昔日感動與沉思的舊跡,就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父輩的讀書精神與閱讀智慧,就會感觸到父輩的生命態度……這些生命的豐富與原本書中的豐富彙聚在一起,怎會不令孩子感動,怎會不讓他們心潮澎湃!這樣的方式不知要勝於多少無謂的說教呀!

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當閱讀讓我們走進了其他更多生命的思想、感情、境界時,我們就是在成倍地擴充自己思想、感情、境界。此時雖然我們的生命不能在時間上延長,但是閱讀給了我們更多的生命,它在生命的深處增加了生命。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吧,因為我們雖不能延長孩子的生命,但我們可以改變孩子的生命寬度與深度。

讓閱讀成為每一個家庭的信仰,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希望。我們的教育不僅在政府,不僅在學校,不僅在考試,更深深地綿延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作者:連中國,一位用生命踐行自己育“人”理念的老師。在語文教育工作一線,轉眼已奮鬥二十餘載,不僅有豐富的畢業班帶班經驗,而且多次參加全國性重大考試命題,深諳中國語文教育之道及考試命題思路。在擔任北京知名中學北師大附中和北京四中語文教師期間,連老師引領班上同學馳騁高考戰場,取得了取得赫赫戰績。

圖書,給孩子提供無限豐富的可能性

一牆圖書立於家中,是深厚的,亦是多元的。我的一位理科成績極為出眾的學生,高考後與我深入交流了對人文學科學習的看法。他說,家裡的藏書實在是太少了,他其實一直狹隘地將自己“鎖在”了數學裡。我也堅信,如若在他成長的環境裡,有一牆圖書的話,今天的他又將是怎樣的一種風貌呢!

臨走的時候,他讓我給他的暑期出行提供些地點,我說可以去武夷山,不僅風景秀麗,而且人文積澱深厚。他聽後問我:武夷山在哪裡?我說在福建。他又問我,福建在哪裡?我說在廣東旁邊。說罷,我們一起笑了。

他坦誠地對我說,老師,讓您見笑了,我歷史地理方面的知識實在是少得可憐。您說,我還能補上嗎?我堅定地對他說:能。我自然沒有騙孩子,但是如若在孩子發展更早的一段時間內,能為孩子提供一牆圖書,這樣常識性的課又何必要補呢。高中階段,才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還是有些晚了。

一本書,提供給人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確實是巨大而不好測度的。

英迪拉·甘地的父親尼赫魯在給13歲女兒的信中提到:你還記得當你第一次讀到貞德的故事嗎?你是多麼的神往,以及你要像她那樣做人的雄心壯志嗎?聖女貞德的故事在英迪拉·甘地的內心裡點燃起英雄主義的烈火,給了她一個英雄的魂魄。自此以後,她的生命裡,不僅僅像其他孩子那樣有食物、遊戲、自我的煩惱等等元素,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世界裡,多了一道宏大而堅定的力量。

一個15歲的少年閱讀了一本名為《意志和性格的培養》的書,牢牢地記住了這樣一段話:“敏銳地感受優美的事物,勇敢地揭露醜惡的現象,並將這種感情化為行動,便是一個有鋼的意志、鐵的性格的人。”這些話影響這位少年終生,塑造了未來劇作家沙葉新一生堅毅的性格。

我的一位升入高二的學生一改昔日不佳的學習狀態與精神狀態,成績提升明顯。有老師奇怪地詢問原因,她說:“我讀了老師推薦的《梵古傳》,梵古改變了我。”前段時間她從法國給我寄來了明信片:“老師,我想看看阿爾的陽光,看看梵古。《梵古傳》讓一個人重新樹立了人生目標,明白了人生奮鬥的價值。”我們豈可小覷一本書的能量呢!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說不定哪天,在孩子偶然的一次翻閱中,他(她)一下子觸摸到了神奇而微妙的撼人心魄的力量,他(她)跨越了時空,完成了心靈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他(她)在放棄中,無限地建立著;他(她)流著淚,感受著……

而這一切,正是我們父母給孩子發展提供了無限豐富的可能性,正是我們父母留給孩子一筆巨大而生動的財富。人的潛能是不可知的,是無限的,但是它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可能迸發出來。書籍為我們提供了激發的條件,一句話,一個人物,一個小事件就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書可以為孩子無限廣闊的未來充分奠基

魯迅先生小時候一放學便回來翻看家中的藏書,在七八歲時已看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已讀了白居易、陸遊和李白等人的詩詞了。

著名的物理學家馬可尼的父親為他留下了無數的書籍。他將這些書籍全部閱讀之後,便開始著手實驗,要把書上的道理化為現實。27歲他便發明了無線電,35歲他便獲得了諾貝爾獎。

完全有理由說,家中豐富的藏書,為他們日後的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育實踐中,我感覺到許多學習成績較好、各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對未來的規劃比較明確,而且層次較高。而這些規劃與目標,與這些學生的閱讀體驗有著驚人的照應關係。

書籍記錄了人類精神文明最優秀的成果,讀書就是在享有這一成果。書籍的背後是一個精彩的世界。這個世界豐富、神奇、光彩奪目……通過在這樣的世界徜徉與流連,我們的孩子才能變得情感更加豐富,心智更加成熟,思維更加敏銳,胸襟更加開闊,目標更加堅定,思想更加獨立……通過讀書而形成的確立,是扎實的確立,是全方面的確立,是“人”所不能及的那種確立。

可是現實中一些家長卻缺乏這樣的認識。

一位男孩子的數理化成績較好,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很弱,文科成績不理想,很吃力。家長不無自豪地說:“這孩子隨我,不喜歡讀書,我從小就不愛看書,我們家也沒什麼書!”作為家長,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狹窄,就局限了孩子的發展。

因為我們不曾體會到書中無限豐富的世界,就同樣也拒絕孩子進入到這樣的世界中。我們由於種種的原因,可能很“小”;但書中的世界卻很“大”。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放孩子到無限的光明與廣闊的未來中去吧!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崇高使命與廣闊心胸。

把父母生命的脈息真正留給孩子

一些家長也曾不惜重金為孩子買書,買回來後立在書架上,期待孩子去閱讀。其實我所說的為孩子留一牆圖書,還意味著:如果家長也參與閱讀,那些書中存有父母寫下的批語,記錄著父母的閱讀體驗,哪怕僅僅在書中留下了一道折痕,這樣的書傳到了孩子的手中,就是把父母的親情傳遞給了他(她),就是把父母生命的脈息傳遞給了他(她)。

這樣的痕跡留存於書中,將來更會留存于孩子的心中。當孩子翻閱這些書時,就會從書中拾取歲月的痕跡,就會看到爸爸媽媽昔日感動與沉思的舊跡,就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父輩的讀書精神與閱讀智慧,就會感觸到父輩的生命態度……這些生命的豐富與原本書中的豐富彙聚在一起,怎會不令孩子感動,怎會不讓他們心潮澎湃!這樣的方式不知要勝於多少無謂的說教呀!

每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當閱讀讓我們走進了其他更多生命的思想、感情、境界時,我們就是在成倍地擴充自己思想、感情、境界。此時雖然我們的生命不能在時間上延長,但是閱讀給了我們更多的生命,它在生命的深處增加了生命。

留一牆圖書給孩子吧,因為我們雖不能延長孩子的生命,但我們可以改變孩子的生命寬度與深度。

讓閱讀成為每一個家庭的信仰,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希望。我們的教育不僅在政府,不僅在學校,不僅在考試,更深深地綿延在我們自己的腳下!

▶作者:連中國,一位用生命踐行自己育“人”理念的老師。在語文教育工作一線,轉眼已奮鬥二十餘載,不僅有豐富的畢業班帶班經驗,而且多次參加全國性重大考試命題,深諳中國語文教育之道及考試命題思路。在擔任北京知名中學北師大附中和北京四中語文教師期間,連老師引領班上同學馳騁高考戰場,取得了取得赫赫戰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