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萬家基金卞勇:下一波風格轉換還看量化策略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A股市場每隔一段較長的期限, 便會上演一回風格轉換, 比如較為常見的是市場風格從“二八”行情切換至“八二”, 或者又從“八二”轉回“二八”。

眼下的市場風格並不明顯, 一邊是逞強多時的白馬股罕見回檔, 另一邊小市值成長股未有啟動, 熱點較為淩亂。 參照過往, 每每此時便有一批投資者選擇“抄底”, 但多數抄在了半山腰。

A股下一次風格轉換行情何時到來?帶著這一問題, 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萬家基金量化投資總監卞勇。 他給出的答案是:做出重大的交易決策之前, 聰明的投資者首先應該密切觀察、瞭解市場有效因數的變化,

如果關鍵因素基本未有變化, 那過早進行左側交易可能並不明智。

卞勇告訴記者, 量化投資策略具有天然右側交易的優勢, 它的風險遠低於在市場底部未確定的前提下去進行左側交易。 這也是過去多年量化基金業績穩定的關鍵所在。

風格轉換中的量化策略

A股市場“白馬奔騰”的美好光景正在發生變化。 截至7月7日的數個交易日內, 一批白馬龍頭發生了沖高回落, 其中安防龍頭海康威視下跌7.5%、家電龍頭美的集團跌8.3%、白酒龍頭貴州茅臺跌6.7%。

強勢股一旦調整, 即在市場心理層面掀起波瀾。 擁護“漂亮50”的樂觀者認為, 鑒於市場鮮有相對清晰和確定的投資機會, 經過調整後白馬股將吸引新一波大資金進場。

也有的人操作策略相對謹慎, 其稱白馬股當前的股價已經透支了未來業績的增長, 後市上漲態勢料難持續。

無論孰是孰非, 伴隨著藍籌估值逐漸修復、成長股大幅回檔釋放風險, 有關風格何時轉換的言論早已喧囂塵下。 只不過, 經歷了最近兩年異常跌宕起伏的行情後, 投資者心態較為謹慎, 他們對於踏錯節奏的恐懼不言而喻。 相比過早地押注風格轉換, 待行情確立後右側交易的方式如今更易被市場人士所接受。

在萬家基金量化投資總監卞勇看來, 量化基金是天然的右側交易者。 在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 卞勇稱, 除了個別帶預測性的策略外, 基本上所有的量化策略都是偏右側的策略,

它的主要邏輯是借助海量歷史資料去預判未來, 通過一段較長時間海量資料的提取與分析, 能有效判斷出這市場是否真的發生了風格或者結構性的變化。

在回應“白馬股普遍調整是否預示著新一輪風格轉換行情的到來”的問題時, 卞勇並未直接給出答覆。 他表示, 作為一名量化基金的管理人, 他不需要對未來做判斷, 而應該是密切關注引發行情波動的有效因數的情況, 因為它們最能解釋超額收益的可能性。

他舉例稱, 比如說在過去多年, 市值是超額收益的一個關鍵因素, 成長股、小市值股票表現明顯好于大盤藍籌, 這就是為何市場超配小市值的原因。 除此之外的有效因數還有很多, 比如, PE、PB等財務因數、換手率、動量指標等,

這些指標或多或少存在參考價值。 量化基金經理將上述因數裡面的各類因素綜合分析, 並對市場影響情況做出有效區分。

在他看來, 只有主要的有效因數發生大變化時, 市場風格才有可能會發生明顯變化。

天然的右側交易者

在接受採訪之際, 正值量化基金業績從股災後的輝煌回歸至平淡期。 據Wind統計, 截至7月6日, 今年以來178只量化基金(A、C等子基金分開統計)平均收益為1.43%, 相較同期A股大盤上證綜指3.5%的漲幅, 落後了約兩個百分點。

針對外界對於量化策略的質疑, 卞勇的回答沒有遮掩:“如此業績背後是當前的量化基金倉位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成長股頭寸, 而成長股今年以來的表現又並不好。

”他解釋道, 回顧過去大半年時間, 一方面A股走出了風格切換行情, 定增重組機會銳減, 一味地概念性炒作更是不斷遭到監管政策的封堵, 這些因素共振效應之下, 小盤股的機會大幅減少。

在被問及“提前”配置小市值成長股是否意味著量化策略也在抄底, 卞勇稱這並不代表量化基金是在進行左側交易, 量化基金基本上都是趨勢跟隨者, 這個市場的股票和行業價格跌宕起伏, 但是決定這個市場上的因數有很強的趨勢性。 比如, 基本面、財務、價格等因數, 本身就是市場上的投資者長期關注的東西。 又比如在機構占比較高的海外市場裡, 很早以前機構較為看重企業的償還能力、流動性等財務因數, 而且此邏輯至今未有改變。

言下之意,一些成長股的基本面實際並不差,儘管當前的股價表現有點萎靡,未來其真正價值尚待時間的檢驗。

歷經13年成長

量化基金曾是舶來品,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自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成就中國首只量化基金後的多年間,量化策略在A股市場未掀起多大波瀾。儘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量化基金因揚名海外使得國內出現了一批追隨者,期間中海基金、長盛基金、光大保德和富國基金等先後推出量化產品,但實際上那段時間量化策略並未在中國市場上大展拳腳。

量化基金真正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始於2015年的股災行情發生之後。在市場劇烈震盪之際,量化基金展現的業績穩定、風險對沖的優勢震懾資本圈,其投資理念逐漸被中國投資者所接受。

2008年,從海外學成歸國後,卞勇先後在公募基金、證券公司從事量化產品開發和專戶投資等工作;2015年加盟萬家基金擔任量化投資部總監,成為這家上海中型公募基金的量化團隊掌門人。

回顧中國量化策略的“進階史”,卞勇稱他個人最大的體會是整個投資環境的得到了大幅改善。這些年,中國量化投資的平臺從無到有陸續在搭建,起初量化策略的參考樣本、資料極度匱乏,這對量化基金經理而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大批機構投資者的湧入,如今的量化基金經理可以輕易獲得到比較可信的資料來源,可以更好地搭建起一個量化交易平臺。

量化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並非偶然。隨著IPO的快節奏發行,如今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突破了3000家,未來極有可能上升至4000家、5000家,甚至更多。這對於完全依靠個人主觀能力的基金經理無疑在被動增加工作量。換言之,察看海量新舊資訊,並提取有用的關鍵資料,這正是量化投資的優勢所在。

卞勇告訴記者,萬家的量化基金,針對傳統的量化策略進行了系統性的升級,絕大部分的投資過程是由AI(人工智慧)自動完成的,工作流程是,依靠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先對市場的特徵進行判斷,然後根據市場特徵對股票進行篩選,最後形成投資組合。它強調通過動態調整的模型對於市場進行觀察、分析,以對資料的深度規律的把握,盡可能地把人為因素的干擾降低。

卞勇稱,在最新資料出來以後,他會加進學習樣本中,進行一次學習,形成一個新的記憶,隨著資料量的增加,人工智慧將和人一樣實現成長。通過人工智慧的技術,我們可以駕馭越來越複雜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甚至實現人工智慧對於投資經理的替代。

截至目前,萬家基金組建了8人制的量化策略團隊,在公募基金領域中屬於中大型規模,其中一半成員具有電腦專業背景。作為這家公司量化投資部門的掌門人,卞勇稱:“從一開始就樹立了以技術推動研究,再用研究來驅動投資的理念,相當於從理念上來說,把投資看作科學,看作一個技術活,相信通過應用量化的手段和電腦程式設計的能力,對歷史資料的分析,能夠説明我們發現市場的規律,來有效指導日常投資。”

言下之意,一些成長股的基本面實際並不差,儘管當前的股價表現有點萎靡,未來其真正價值尚待時間的檢驗。

歷經13年成長

量化基金曾是舶來品,在中國市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自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成就中國首只量化基金後的多年間,量化策略在A股市場未掀起多大波瀾。儘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量化基金因揚名海外使得國內出現了一批追隨者,期間中海基金、長盛基金、光大保德和富國基金等先後推出量化產品,但實際上那段時間量化策略並未在中國市場上大展拳腳。

量化基金真正在中國市場大行其道始於2015年的股災行情發生之後。在市場劇烈震盪之際,量化基金展現的業績穩定、風險對沖的優勢震懾資本圈,其投資理念逐漸被中國投資者所接受。

2008年,從海外學成歸國後,卞勇先後在公募基金、證券公司從事量化產品開發和專戶投資等工作;2015年加盟萬家基金擔任量化投資部總監,成為這家上海中型公募基金的量化團隊掌門人。

回顧中國量化策略的“進階史”,卞勇稱他個人最大的體會是整個投資環境的得到了大幅改善。這些年,中國量化投資的平臺從無到有陸續在搭建,起初量化策略的參考樣本、資料極度匱乏,這對量化基金經理而言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大批機構投資者的湧入,如今的量化基金經理可以輕易獲得到比較可信的資料來源,可以更好地搭建起一個量化交易平臺。

量化基金在中國市場上為廣大投資者所接受並非偶然。隨著IPO的快節奏發行,如今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突破了3000家,未來極有可能上升至4000家、5000家,甚至更多。這對於完全依靠個人主觀能力的基金經理無疑在被動增加工作量。換言之,察看海量新舊資訊,並提取有用的關鍵資料,這正是量化投資的優勢所在。

卞勇告訴記者,萬家的量化基金,針對傳統的量化策略進行了系統性的升級,絕大部分的投資過程是由AI(人工智慧)自動完成的,工作流程是,依靠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先對市場的特徵進行判斷,然後根據市場特徵對股票進行篩選,最後形成投資組合。它強調通過動態調整的模型對於市場進行觀察、分析,以對資料的深度規律的把握,盡可能地把人為因素的干擾降低。

卞勇稱,在最新資料出來以後,他會加進學習樣本中,進行一次學習,形成一個新的記憶,隨著資料量的增加,人工智慧將和人一樣實現成長。通過人工智慧的技術,我們可以駕馭越來越複雜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甚至實現人工智慧對於投資經理的替代。

截至目前,萬家基金組建了8人制的量化策略團隊,在公募基金領域中屬於中大型規模,其中一半成員具有電腦專業背景。作為這家公司量化投資部門的掌門人,卞勇稱:“從一開始就樹立了以技術推動研究,再用研究來驅動投資的理念,相當於從理念上來說,把投資看作科學,看作一個技術活,相信通過應用量化的手段和電腦程式設計的能力,對歷史資料的分析,能夠説明我們發現市場的規律,來有效指導日常投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