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和平故事」胸懷強國責任 豁達面對人生

1941年在耀華學校讀書的梁思禮

2016年4月14日,父親梁思禮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為家人、朋友、同事和許多愛戴、尊敬他的人, 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父親是中國航太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著名導彈、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1924年8月24日, 他出生於北京, 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梁啟超最小的兒子。

父親與天津有著很深的淵源, 天津是他的第二故鄉。 他身上有著許多明顯的天津印記。 比如口音, 幾十年過去了, 他仍把“泳”(yong)念成“rong”。 天津給他留下許多美好的印象。 他對我們說過, 童年時代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跟著他父親梁啟超去小白樓“起士林”吃西餐。 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的大部分時光, 是在天津度過的。

父親曾先後就讀于天津培植小學、南開中學、耀華學校。 在天津, 他經歷了國破家亡, 民族危機的痛苦歲月。

他時常跟我們提起1937年夏天, 自己親眼目睹日軍飛機轟炸了他心愛的母校南開中學。 1941年, 父親赴美國留學, 先後就讀於美國嘉爾頓學院、普渡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 由於學習成績優異, 先後獲得無線電專業學士學位和自動控制碩士、博士學位。 1949年9月, 在美國求學8年後, 當他得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 便毅然回到新中國, 投入祖國建設。 1956年9月, 作為技術骨幹, 他調入正在籌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成為我國航太事業的創始人之一。

由於工作性質要求嚴格保密, 改革開放之前, 對於工作, 他在家裡從未提過一個字。 我們小的時候, 父親幹的是什麼工作、去了哪裡, 都一無所知。 直到1983年, 我大學畢業後, 進入航天部工作, 才開始慢慢瞭解他。

2013年, 我參加了中國科協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訊採集工程》課題研究, 主要是關於梁思禮院士採集小組的活動, 對於父親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以及他本人對國家的貢獻, 才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父親參加了我國航太事業的創建, 是航太技術的開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火箭、導彈制導控制技術的理論和實踐上, 他具有很高的造詣和豐富的經驗。 作為控制系統的主要技術負責人, 他成功研製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近程戰略導彈東風2號甲捷聯慣性制導系統, 開闢了地地戰略導彈慣性化的道路。 在洲際導彈東風5號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研製中, 他開創性地採用“平臺—電腦”方案, 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彈上電腦積體電路化等許多科學技術難題,

大大提高了制導精度, 使洲際導彈能夠準確命中目標。 為此, 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為我國火箭、導彈制導控制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4年8月,梁思禮在耀華中學趙天麟烈士塑像前。

那些年, 父親不僅要隱姓埋名, 工作壓力也非常大。 上世紀70年代, 他作為副總設計師, 帶領科研人員研製洲際導彈東風5號。 由於“文革”動亂的嚴重干擾, 進度又異常緊張, 技術水準又上了一個大的臺階, 碰到的問題非常多。 他們連續兩次組織大幹100天, 沒日沒夜地頂著巨大壓力苦幹, 使他累得便血, 住進醫院。

當時的工作環境也很惡劣, 有一次, 在某基地執行發射任務, 他們住在四面透風的平房裡, 工作間在很深的充滿有害氣體的地下坑道, 沒有通風設備。 他們每天都長時間堅持工作, 直到完成任務。 但不管壓力有多大, 環境有多艱苦, 父親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工作熱情。 他說:“自己能親自參與並親身經歷中國航太事業,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終於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實現了這一代知識份子期望祖國強大的夢想。為了這一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精力,我感到無上光榮。”

愛國、敬業和自強,是梁啟超家族家風的核心,也是父親終生的行為準則。即使在“文革”十年動亂,極“左”思潮氾濫的年代,即使父親被扣上“保皇黨的孝子賢孫”“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帽子,即使八旬祖母被抄家,生死未蔔,即使我們的母親被隔離審查,而他自己也根本無暇照顧年齡尚小的我們,他依然堅守著對國家、民族的這份責任。

2016年7月,梁思禮之女梁紅在北京家中接受採訪。

這種責任感也同樣深深地感染、激勵著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航太事業也曾經歷出國熱、下海熱、外企熱等幾次人才流失的巨大衝擊,各種誘惑、選擇也很多。為了父輩開創的航太事業,我自己始終以父親等老一輩航太人為楷模,堅持工作在衛星控制部件研製一線,義無反顧,一干就是三十餘載。我曾親手將包括北斗導航衛星在內的三十余顆衛星送上太空。這一切都是緣于父親的示範作用和梁氏家風的影響。

父親生前常說:“我想,一個人回饋社會,回饋國家,應該大於向社會索取,向國家索取。這個社會才能前進,國家才能強盛。”我們一定會牢記父親的話,接過父親手中的火炬,一代代傳承下去。(作者 梁紅 專家支持 羅澍偉)

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終於站到了世界的前列,實現了這一代知識份子期望祖國強大的夢想。為了這一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畢生精力,我感到無上光榮。”

愛國、敬業和自強,是梁啟超家族家風的核心,也是父親終生的行為準則。即使在“文革”十年動亂,極“左”思潮氾濫的年代,即使父親被扣上“保皇黨的孝子賢孫”“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帽子,即使八旬祖母被抄家,生死未蔔,即使我們的母親被隔離審查,而他自己也根本無暇照顧年齡尚小的我們,他依然堅守著對國家、民族的這份責任。

2016年7月,梁思禮之女梁紅在北京家中接受採訪。

這種責任感也同樣深深地感染、激勵著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航太事業也曾經歷出國熱、下海熱、外企熱等幾次人才流失的巨大衝擊,各種誘惑、選擇也很多。為了父輩開創的航太事業,我自己始終以父親等老一輩航太人為楷模,堅持工作在衛星控制部件研製一線,義無反顧,一干就是三十餘載。我曾親手將包括北斗導航衛星在內的三十余顆衛星送上太空。這一切都是緣于父親的示範作用和梁氏家風的影響。

父親生前常說:“我想,一個人回饋社會,回饋國家,應該大於向社會索取,向國家索取。這個社會才能前進,國家才能強盛。”我們一定會牢記父親的話,接過父親手中的火炬,一代代傳承下去。(作者 梁紅 專家支持 羅澍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